展观古今货币,寻访中华文明

——鼎藏钱币博物馆游学

如此,安好
创建于07-28
阅读 35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同时,货币的发行与流通从未中断,从而构成了一部完成、厚重的货币史。

      今天,我们将视线锁定在古往今来的货币上,共同寻访中华文明发展史的脉络,与一枚枚陌生又熟悉古老又新奇的钱币,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借机探索寻访古老厚重的中华文明。

       准备好了吗?

沿着历史发展的顺序,我们一起来沉浸式体验自古以来的货币演变......

一.货币的起源-海贝

商代以前,由于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商品交换的形式主要是以物易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换开始频繁发生,人们又采用等价物的交换方式,但是这种等价物并没有固定在某一种物品上。到了商代,人们较多地采用海贝作为等价物,于是人们便把交换的媒介固定在海贝上。西周金文资料中,明确出现了用作为交换媒介的记载。

(认真听讲,生怕漏掉精彩内容的队员们)

海贝产于南海地区,既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又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交换的扩大,海贝供不应求,出现了骨、石、玉质的人工仿贝

商代中晚期,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提高,铸造出了铜仿贝。


       西周时期,青铜块作为金属称量货币广泛使用,每块青铜大小不一、重量不同、成色也有区别。

二.异彩纷呈的春秋战国时期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周王朝的统治势力渐弱,列国均各自为政,因此造就出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由此列国经济也自成体系,为适应和推进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都自行铸造货币,各国拥有不同形式的货币和货币制度。当时主要使用青铜铸币,按钱形主要分刀币布币圆钱蚁鼻钱等四种,它们形成不同的流通区域。列国铸币的形制、名称、重量、钱文等等,各有特点,十分复杂,除了青铜铸币外,某些地区还使用贵金属称量货币。

刀币

平首布

圆钱、蚁鼻钱

三.影响深远的秦汉时期的货币

秦汉时期的货币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规定黄金为上币、半两钱为下币。

自此,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成为中国古代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沿用了两千多年之久。

汉初货币制度沿袭秦制,此时黄金主要作为贮藏手段,民间流通则使用铜钱,铜钱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而奠定了封建社会货币制度的根本。

为统一汉初以来紊乱的币制,保证货币的质量与流通,汉武帝元狩五年 (前118年 ) 开始铸造和使用五铢钱。

自此之后,两汉四百年内,五铢钱一统天下。自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 到元始年间(公元前5年),共铸币280亿,平均一年2.2亿,即22万贯。

汉初币制变迁表

西汉黄金

西汉盛行黄金,以斤为计算单位。当时黄金具有极大的购买力,加之储存、携带方便,决定了人们把黄金作为价值尺度的必要性。从文献资料得出,黄金已在当时社会各价层中流通使用。

出土文物-黄金

钱币铸造工艺

铸钱是中国自秦汉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铸造活动,蕴含许多重大的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各个时期钱范的制作工艺和铸币的浇铸工艺都有不同。中国的金属铸币始于商周,汉代的铸钱业继承和发展了金属范铸造,带动发明了叠铸工艺南北朝时期发明母钱翻砂工艺,推动了传统铸造工艺不断变革。

燕明刀与明刀范

《天工开物》铸钱图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中,对母钱翻砂铸钱工艺做了比较具体的记载和描述。

四.复杂多变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动荡时期处于封建国家分裂、地方政权割据和民族大融合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北方社会经济遭到重创,江南地区得到大规模开发,社会经济开始发展。由于大部分时间处于混乱、战争之中,货币流通秩序紊乱,货币的职能减少,金属铸币与实物货币并行。

南北朝时期货币

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反映在铸币上也是缺乏统一性。官铸钱数量少,各种私铸的小而轻的劣质钱币充斥市场,钱币名目繁多,钱币轻重大小极其不一。

北朝货币

1枚布泉=5枚五铢

1枚五行大布=10枚布泉=50枚五铢

1枚永通万国=10枚五行大布=100枚布泉=500枚五铢

五.承上启下的隋唐五代十国时期货币

隋朝统治极为短暂,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五铁钱始铸开元通宝。这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宣告了自秦以来流通了八百年的铢两货币的结束,至此中国钱币不再以“铢”、“两”命名,开创了以“通宝”、“元宝”名钱之制。终唐之世,开元通宝为主要流通货币。

唐朝社会相对安定,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农业、手工业发展迅猛,商品经济活跃,封建经济呈现高度繁荣的局面。高祖武德四年(621),行用开元通宝钱,确立了国家铸币的法币地位。与此同时又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绢帛为货币的传统,实行了“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一-一钱即铜钱,帛则是丝织物的总称,实际上是一种以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兼而行之的多元货币制度。

唐朝“钱荒”问题贯穿始终。安史之乱之后,朝廷财政更加困难。为此,御史中丞第五琦建议发行虚价大钱,一当开元通宝十(后又发行一当五十虚值大钱 ),被唐肃宗李亨采纳,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 ) 颁诏施行。乾元重宝以大幅度的钱币减重进行贬值,当时市面上同时流通有三种钱币,分别是: 开元通宝小平钱、当十的乾元重宝钱、当五十的乾元重轮钱。同时并行的这三种钱币的重量分别是:4克、6.5克和12克。但是,它们分别对应的面值却是:1、10与50。如此巨大的价差,使得不法之徒纷纷诞而走险,私铸盛行,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因犯私铸罪而被拷打致死的就有800余人,但仍然屡禁不止。

六.铸量巨大的两宋时期货币

两宋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以大中城镇为中心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和发达。两宋的货币制度,仍以金属铸币为主,主要是铜钱和铁钱,并形成铜钱与铁钱流通区域。

北宋时期产生了世界最早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纸币(交子)并在南宋时期发展成为与金属铸币并行的广泛行用的法定货币。这一时期,金属铸币开始彻底取代布帛,后者已日益退回到日用商品的地位。白银在货币流通中的重要地位开始增加,不但民间开始使用银两,而且有时也被官府用作纳税的支付手段。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 ),四川用铁钱,体重值大,1000个大钱重25斤,买1匹绢需要90斤到上百斤的铁钱,流通很不方便。于是,商人发行一种纸币,命名为"交子",代替铜钱流通。兑换时,每贯必须要扣除30枚铁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比美国 (1692年)、法(1716年)等西方国家发行的纸币要早六七百年。

七.元朝实行纸钞制度,这是我国宋、金以来纸钞制度的继续和发展。元朝行用纸钞是一种相当完善的纯纸钞流通体制,它废除了我国传统的以铜钱(含铁钱)为主的价值尺度,开创了以白银为准备金的纸钞本位制度,实行纸钞不兑换的流通体制,在当时是一种创新举措。

八.大明通行宝钞。因为明初铜原料匮乏,朝廷于是发行纸币以补铜钱不足。明洪武七年颁布“钞法”,设宝钞提举司,第二年开始印制和发行纸币。    终明一世,只发行“大明通行宝钞”一种纸币。

明中期以后 白银     得到广泛使用,银锭有大小两种,大锭一般铸有地名、重量、银匠姓名等。明朝银锭已具备了货币的主要功能,白银的货币化大大推进明商品生产和交换关系的发展。

九.清朝货币

清代的币制是以银为本,钱为末,但民间交易使用的主要还是铜钱。清入关以前,即已开始铸造货币,入关后自顺治起,历代相延。清政府除在中央工、户二部设局铸钱外各省亦允许设局鼓铸。清历朝都铸造以年号为名的制钱,并成为主要通货。

十.民国后期通货膨胀的超大额纸币。

十一.人民币时代

第一套人民币(1948年12月1日-1955年5月10日 )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共12种面额62种版别,其中最小面额1元,最大面额50000元,为建国初期经济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套人民币图案展现了中国解放事业及建国初期人们的政治、生活文化、社会百态。

第二套人民币1955年3月1日-1964年5月15日)

第二套人民币面额结构趋于合理,首次实行主辅币制,结束了近现代中国没有统一的流通硬币的历史,还发行过我国货币史上唯一的三元面值货币。

第二套人民币图案体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风貌,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主题思想。

第三套人民币(1962年4月20日-2000年7月1日 )

随着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1962年4月20日,第三套人民币开始发行,最大面值依然为"拾圆”,纸币正面“人民代表步出大会堂”图,象征人民参政议政;背面图案为天安门城楼,是中国独立自主研制开发出来的第一套货币。

第三套人民币图案设计反映了当时中国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工并举的方针。

第四套人民币(1987年4月27日-2018年5月1日 )

第四套人民币是80后、90后的童年回忆。1987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4月27日,第四套人民币开始发行,这套人民币主景全部采用了大幅人物头像水印,增加50和100元两种大面额币种。

第四套人民币是80后、90后的童年回忆。1987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4月27日,第四套人民币开始发行,这套人民币主景全部采用了大幅人物头像水印,增加50和100元两种大面额币种。

第五套人民币( 1999年10月1日-至今 )

199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之际,第五套人民币正式发行。为调整人民币流通结构,完善币制,第五套人民币增加了20元面额,取消了2元面额。

第五套人民币背面主景图案为人民大会堂、布达拉官、桂林山水、三峡风光、泰山、三潭映月等山川美景和雄伟建筑,象征祖国和中华民族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我国的 货币发展简单了解结束了...小小的博物馆内承载了太多。

随后孩子们又体会了纸币“交子”的印刷制作,可见,历史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四个小时的游学活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孩子们包括家长都意犹未尽,依依不舍。

一枚枚货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历史上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交融的产物,也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手工技术高度发达的结晶。可以说,货币能够折射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历史缩影。


通过本次钱币博物馆游学,孩子们认真学习,用心感受,真切感受到了我国文化的厚重,钱币不仅是货物交往的媒介,更是历史进程的实物见证、文化交流的物质载体,更是国家主权的象征。


新时期,人民币国际化和国家崛起,民族复兴密不可分,孩子们当努力学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吾辈当自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阅读 35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