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幸运是名师引领,
有一种相约叫成长书院,
有一种幸福是携手成长。
你是一棵树,根植在中原…...成长有你,以你千锤百炼,锻造我涅槃。幸福四季常在,最爱这夏天......
2024年7月22日,河南教师成长书院,终于开课啦!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千余名学员齐聚一堂,共同期待这场教育盛宴!会场内,一首循环播放的《成长有你》唤醒了每位学员心中的成长之梦。
导师讲座
吴正宪老师再次重申自己的教育主张:“创造好吃又有营养的儿童数学教育",她说:有营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好吃”就是让学生爱学,乐学,能学,善学,会学。
而达成“好吃又有营养的儿童数学教育”的策略只有一条:建好承重墙,打通隔断墙。如何实施?吴老师提出“瓜藤理论”:依瓜寻藤,聚焦主题;顺藤摸瓜,建立结构。
要依瓜寻藤,根据一个知识点,找出本质——它的大观念及核心素养,再根据这些本质,顺藤摸瓜,找出类似的知识。把一系列相关的知识建立一个知识体系,构建一个模型,要承上启下,承接着以前所讲内容,联系贯通着下一个内容,整体连贯,有出处,有收尾。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本质,深刻体会到知识的一致性、体会到知识间的关联、抓了核心,才能促进迁移,才学会了举一反三。
在这炎炎的夏日里,张秋爽老师的讲座如同一股清风,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凉爽与启迪。
张老师以《基于核心素养的教材解读与实践》为主题,从新课标的关键词切入,直击教师日常教学中的思考与困惑。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她深入浅出地解答了数与代数领域教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让在场的每一位学员都受益匪浅。
张老师强调,“教什么”比“怎么教”更为关键。她指出,作为教师,我们需站在核心素养的高度审视教材,以新课标理念为支点,深入解读教材的整体结构及知识体系,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洞察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数学的本质,探索其精髓,实现教材的整体性理解。同时,张老师也提醒我们,在教材的运用上,要处理好深入浅出与浅入深出的平衡,把握好举一反三与举三反一的辩证关系,以及学以致用与用以致学的良性循环。
讲座虽已落幕,但张老师的话语却如种子般深植于每位学员的心田,激发着我们对教育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追求。我们深知,将“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如何实践”的理念带入日常工作和课堂,是我们接下来的重要使命。
导师课堂
吴正宪导师带来了《速度》这节课,她用“谁走得快?”这样一个有趣的情境引出问题。接着,提出“是不是谁用的时间少谁就快”,学生从直觉出发,刚开始有一部分学生认同,随着短暂的等待,逐渐有了不同的声音——“不一定”,比较快慢,仅看时间行吗?学生在质疑、争辨后,发现只比时间,这样的比较是不能判断谁快谁慢的。因此,学生在第一次的比较感知中,体会到速度不仅看时间,还需要考虑路程。
吴老师耐心的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到速度受时间路程的影响,并且认识到速度表示平均速度的意思,认识速度是认识这个乘法模型的关键。学生在理解这个模型是有困难的,需要通过实例帮助理解。吴老师提供了多个素材,引导学生逐步建立速度模型。
吴老师还让学生从感受测量长度的尺,迁移到感受测量快慢的尺,用一把无形的尺子去衡量快慢,这把尺子就是速度。经过多次比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拿到了速度这把尺子,丰富了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吴老师“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堂,就是儿童们喜欢的数学。
贲友林老师执教的《分数与除法》这节课,从《史记》中“陈平分肉”的故事引出平均分,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渗透了数学文化。
在探究新知环节,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单上的题目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的基础上理解得出除法算式的商。当分的份数多的时候,贲老师就引导学生尝试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让孩子的思维进一步打开。特别是把肉的总量由1千克增加到3千克的时候,这道题目对孩子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贲老师引导孩子动手折一折,一张长方形的纸表示1千克,3张长方形纸就表示3千克,再平均分成4份,得出3个¼千克就是¾千克,让学生在通过直观的动手操作之后引导孩子思考被除数的变化和商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进一步推理出算式,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练习阶段,贲老师又通过孔融让梨的故事进行了数学文化的渗透,引出平均分和不平均分为什么生活中都需要的问题和为什么都要用除法算的问题,进一步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刘忠伟导师的《加法模型》这节课,以12+8这个算式为切入点,让学生用语言创设情景,既培养了学生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也为后面加法模型教学埋下伏笔,可谓一举两得。
新课伊始,刘老师给出一个表格,让学生们观察,引导学生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将提出的问题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们进行问题的分类,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与此同时,也打开了学生们的思维,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们以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刘老师给予肯定,又巧妙的把问题转移到求和的问题上,进而引导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淡化了加数与和的概念,强调分量与总量的关系,更利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关键词的理解,有助于加法模型的构建!
学有所思,思有所悟
张鸽
感恩这段特别的日子,在书院的五天学习,我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不仅仅是在这里见到了很多大咖,很多厉害的老师,更重要的是打开了思路,为以后的成长和工作指引了方向。
1. 课堂互动的生动性
吴老师在课堂上的互动非常生动,她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比如在讲解小数乘法算理时,她不仅让学生们动手计算,还鼓励学生大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这种互动方式让课堂变得活跃,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2. 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
吴老师在讲解数学概念时,注重让学生深入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原理。比如在讲解乘法时,她强调了“求多少个计数单位”的重要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计算上。这种深入的讲解方式帮助学生们建立起了扎实的数学基础。
3. 数感的培养
吴老师通过具体的计算例子,让学生们感受不同乘法计算之间的关系和变化。比如在讲解“1.11×2.3”时,她引导学生们将1.11看作是111个0.01,将2.3看成23个0.1,这种直观的解释方式让学生们对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4. 大单元教学,促进学生结构化思维的培养
吴老师在讲解数学问题时,并没有局限于本节课内容本身,而是引导学生们进行结构化的思考。她通过将分数乘法与整数乘法、小数乘法进行比较,让学生们意识到不同类别的计算算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种“大单元教学”与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对学生们的核心素养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5. 情感教育的融入,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
吴老师在课堂上不仅关注学生们的知识学习,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她通过鼓励学生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营造了一个温馨、包容的课堂氛围。这种情感教育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
6. 课堂总结的重要性
吴老师在课堂结束时,引导学生们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总结不仅巩固了学生们的知识,更提高了学生的概括和总结能力。比如在讲解完乘法后,她让学生们总结乘法的本质,这种总结方式让学生们对乘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正如老师们所说,书院是个神奇的地方,让我们开启新的专业发展之旅,智慧成长!
孙晓娜
书院研修,把我和我们带向远方 为期五天的成长书院“头脑风暴”结束了,身为正宪班的一名学员,我收获颇丰,感恩和感动并存。吴正宪老师主张”创造好吃又有营养的儿童数学教育“,创造性地提出了“瓜藤论”:依瓜寻藤,聚焦主题;顺藤摸瓜,建立结构。吴老师用绘画的方式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瓜藤论”:一根绿色的藤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瓜,而这根藤代表的是数学七大主题之一,瓜代表的是这条藤下的一个个知识点。每条藤上都会长出两只犄角,一只犄角代表这个主题的大观念,即这节课的核心要素;一只犄角代表的是这个主题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同一主题下所有相关内容的教学都围绕同样的核心要互和核心素养进行,体现了同一主题教学的一致性。吴老师的“瓜藤论”让我一下子茅塞顿开,有醍醐灌顶之感,我对教学如何设计的一下子找到了依据。 吴正宪老师现场主讲的三节课例《分数乘法复习课》、《平均数》和《认识速度》,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建好承重墙,打通隔断墙”及具体做法。吴老师在每节课后,都对照”瓜藤论“进行解析,我逐渐从“听了解析才懂”进入“自己悟了也能懂”再到“一眼看了就懂”,原来大到教学目标确定、小到数据的选取都是精心设计的,在新课标中都能找到对应的理论支撑。这一点在《平均数》和《认识速度》两节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教什么”远比“怎么教”重要。“怎么教”属于教学手段和方式,是为“教什么”服务的,不可本末倒置。教学,要从繁华热闹的形式走向聚焦数学本质的实在,但不失趣味和数学味。 吴正宪老师在专业上孜孜不倦的追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清晰的思路和准确的表达,让我既钦佩又羡慕。《分数单位乘分数单位》这节课,我们团队有幸在吴老师的指导下备课和协助下上课,彰显了教学理念的威力:理念一通,果然是一通百通!数学的道理原来和中医的道理是一样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通过这节课我终于体会到了种子课的重要性,要舍得下水磨的功夫,“慢”是为了“快”。 研修虽然结束,但学习不能止步,因为成长需要持续的营养。我的来日并不方长,聚焦目标快快启航,我要让它热辣滚烫!
陈艳华
在这个充满热情与挑战的成长书院里,教育大咖的讲座,如同一场教育盛宴。数学,这门看似抽象而枯燥的学科,在吴正宪、贲友林等导师们的讲解下变得生动有趣。他们通过巧妙的设计,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将复杂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像和实例,让我清晰地看到了数学背后的逻辑链条和思维脉络,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数学的严谨与魅力。在互动环节中,我们可以与来自不同学校的学员们一起探讨数学问题,也是这次成长学院学习中非常宝贵的一部分。我们各抒己见,相互启发,这种思想的碰撞不仅拓宽了我的解题思路,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以及教育工作者共同成长的力量。
参加河南教师成长书院的培训,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充电和转变。成长书院给予我的,不仅是几天的学习经历,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职业生涯的新起点,以及未来我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有质量的教育体验的基石。感谢成长书院,感谢学校给予我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相信在未来的教学道路上,我将秉承所学,勇于创新,用心施教,将这些新学到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我的教学实践中,与学生们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学习是最美的姿态,培训是最大的遇见,成长是最美的风景。为期七天的培训内容充实而又丰富多彩,给我们不仅带来新理念、新体验、新方法,更带来思维的碰撞和深刻的思考。学习的路途是辛苦的,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在学习中成长是幸福的。带着求学的心来,带着知识的硕果走,享教育大咖盛宴,我们不虚此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更高站位、更高标准为教学实践蓄力起航,蓬勃向上,奋勇向前!
张阳子
7.21日来到书院初心是打破舒适区,寻找再次出发的力量。走进友林学院,这次让我用三个字形容我见到的贲友林老师,肯定是:酷、高和真。贲老师好酷,贲老师这次的课堂,从 “为教师设计”到 “为学生设计”再到“师生共同设计”的转变。贲老师好高。老师说话,举重若轻,信手拈来。贲老师是个教学高手,认真地备学生、备教材,甚至备评委。面对评委,贲老师骄傲地想:我总有一款课堂细节打动你。他预设了课堂的各个环节,甚至预设了空白,整节课像个艺术品一样。一个老师闪耀着数思维的理性的思考是对学生最好的引导。贲老师好真。听贲老师的课我不敢错过一句,不敢停笔。但贲老师突然说:“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我在记录什么?记录什么更有价值?他带给我什么思考?我有什么问题?”一语惊醒梦中人, 我真的需要静下来思考一下。贲老师的整节课,学生成了研究者、成了数学家。课堂成了学生研修的交流会。在贲老师所展示的小视频中,有的学生开始讨论老师出的题错了,也有学生开始说鸡兔同笼有13种解法。贲老师告诉了孩子们数学的真谛:思考是数学的灵魂。不同的教育风格却蕴含着相同的育人理念。
贲老师这次一直在强调思考的重要性,思考是重新获得对学习的经历与体验,思考让日常的课慢慢发生改变,学习是让自己打开,和别人交流,在过程中关联想法,我想是的,多一点交流就多一点关联想法,从最初的预设到学生的实际,其实就是不断的在思考,比如分数分数,先分再数,分数是数出来的,要从小孩的心理考虑问题,经常想想为什么,学生的每一种想法都是有价值的,每一位学生都应该与全班交流分享,每一位学生都愿意变好,并做的更好的。其实所有的教都是为了学。
贲老师现在对学习的新目标是走向审美话的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而我们也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架或者梯子,教于人就是一种学习,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教别人,我们要让学生有准备的学,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看到一道题不只是会做出来,更要看到它的前世今生和来世,学会对问题进行变式。
数学其实就是对人类思维的突破,刚刚不能的,现在能了,现在不能的,将来能了,我们要在课堂上播下这样的种子,让孩子在将来探索。一周的友林书院学习,让人有了更多的思考,离开书院却也带走了我守住学科、站稳讲台的底气,希望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都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真正走进数学。
陈烁
在河南教师成长书院的学习让我感受到十分充实,是被知识熏陶的五天。
在吴老师的课堂上,一个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们深刻理解了平均数的内涵。通过比较个人成绩与平均成绩,吴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们认识到,尽管数字相同,但92分对于个人和集体来说意义迥异。个别的92分只代表一个人的成绩,而平均数92分则代表了整个集体的水平。
1、代表性的理解:通过吴老师的讲解,学生深刻体会到平均数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组数据整体水平的代表。它反映了集体的平均水平,而不仅仅是个别成员的表现。
2、集体与个体的区分:吴老师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虽然个别成绩可能与平均数相同,但它们代表的意义却完全不同。个体成绩只代表自己,而平均数则代表了整个集体。
她的讲课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于无声处听惊雷,让学生的核心素养——数据意识,在无形中得到提升。她善于引导孩子,会提出让孩子们主动思考的层层递进的问题。
有的老师可能会觉得吴老师带的孩子很优秀,所以吴老师提出的问题孩子们都会回答,吴老师讲的知识孩子们都掌握了。但是我认为关键是吴老师会提问题。比如:孩子们在用图理解四分之三乘三分之二为什么是十二分之六时,吴老师问:“四分之三乘三分之二表示什么意思?”在思考后孩子们就知道了该怎样画图表示。
我想一个好老师应该就是会提问的老师,通过好的问题引导孩子们主动思考,并将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带入深层次的思考当中,进而理解内在道理。
叶敏华
7.21日是开启学习之旅的日子,踏入校园后吸引我的是“与优秀携手,向卓越登攀”几个大字,起初对这几个字我还若有所思,经过了几天的学习,我终于明白其中含义。
首先开班仪式上,刘院长分享的老师的故事也让我明白无论处于何种境遇,我们都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与学习力,人一定要有梦想,梦想决定了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
接着又聆听了各位著名导师的报告,还记得余映潮老师总结的“横向联读”的思维方式;王彩琴老师的“走出教材,超越教材,回归生活”;吴正宪老师的“依瓜寻藤,聚焦主题,顺藤摸瓜,建立结构”——短短的十六个字让我对结构化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贲友林老师的“学习,创造未来”;还有王林波老师的“勤学笃行,方能成就梦想”等;这些都是他们在多年教学生涯中钻研出来的教育精髓。身为年轻教师的我,更应该要不断学习,向优秀专家学习,向身边师者学习,多思考、多钻研。
吴正宪老师的教育主张“创造好吃又有营养的儿童数学教育”。吴老师提出了“建好承重墙,打通隔断墙”的策略。她运用“瓜藤理论”来详细讲授“数与运算”这根瓜藤上知识的一致性,让我对数与运算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对学科内部进行结构化整合,改变教学方式,采取主题统领的方式“建好承重墙,打通隔断墙”,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融会贯通。
当然班级中也有许多优秀教师一起在学习,从她们与吴老师的互动中,就不难看出正宪班可谓是“卧虎藏龙”,无论是听课、评课还是专家报告,我都从中再次领略到了数学的魅力,这不正是“与优秀携手,向卓越登攀”的完美体现吗?
学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远。每一次学习,都是一场美好的开始;每一次培训,都是一场自我的修行;每一次启程,都将跨越新的成长之阶。在成长书院的这五天里,我们品尝到教育的甘甜,感受到成长的喜悦。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继续在教育道路上探索前行,在追寻教育理想的道路上精进于行,且行且思,凝聚初心与匠心、不负当“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