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你一生必去一次的地方

饮水思源
创建于07-27
阅读 144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在这个广袤的世界上,有一个国度如同一部神秘而绚烂的史诗,那就是印度。

       印度,仿佛是一个从寓言中走来的国度,每一寸土地都弥漫着令人心醉神迷的神秘气息。

       当我们提及印度,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或许是那些全身佩戴着金银珠宝,身着奇异且华丽服饰的土邦主们。他们端坐在大象背上豪华的鞍座之上,在众多卫士的簇拥下,威风凛凛地浩荡前行。那盛大的场面,仿佛将我们带回到了久远的历史长河之中。

       还有那深藏于石窟神庙里的艺术瑰宝。色彩斑斓的塑像、巧夺天工的雕刻以及美轮美奂的绘画,令人目不暇接。每一处细节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让人不禁沉浸在那千年的智慧与情感之中。

      再看那喧喧嚷嚷的集市,一个衣不遮体的男子,对着面前地上的破篓,吹奏起手中的葫芦笙。随着那凄厉的笙声响起,篓中突然竖起一条阴险的眼镜蛇,它随着音乐左摇右摆,让人惊叹于这古老技艺的神奇与惊险。

      集市的另一边广场上,人群密密匝匝。一个汉子把一根粗绳子的一头向空中用力抛去,不可思议的是,绳头定定停在了半空中。随后,一个小孩顺着绳子缓慢地往上爬,直到他爬着爬着消失在了半空中。这神奇的景象,如同魔法一般,让人对印度的神秘充满了无尽的遐想。

       印度,这个拥有着古老文明曾经辉煌的地方,充满了五彩绚丽又魅惑的色彩。它就像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题,吸引着我们去探索,去追寻。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一起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亲身感受它的魅力与独特吧

     《清平乐·印度风情》

恒河波漾,梵乐悠悠荡。彩绣纱丽身姿晃,神庙辉煌别样。

街头杂技称奇,象鞍土主荣归。异域风情沉醉,千年古韵牵思。

                      踏上印度的大地

       飞机徐徐降落在印度加尔各答的内塔吉·苏巴斯·钱德拉·鲍斯国际机场,这名字冗长至极,几乎无人能够牢记,只需记住 CCU 这个简称便好。

       航程仅两个多小时,丝毫没有国际航班的那种漫长感,甚至比从昆明到上海还要短暂。

       加尔各答的海关也并非如某些人所言,海关官员并非慢吞吞的。我们办理的是电子签证,将护照和电子签证的复印件递上去后,很快便顺利进关.

 

导游效力先生

    当我们到达机场,前来迎接我们的导游是一位面容略显黝黑,但目光炯炯有神的中年人,他叫效力(英文名 Lalit Kumar)。只见他双手合十,为每一位团友都送上了洁白的茉莉花花环。

    大巴车在印度的大地上行进,效力也开始为我们介绍起印度。在他的讲解下,我们逐步理解了印度。

    他的讲解并非那种照本宣科、词句文绉绉的模式,而是将知识烂熟于心,能够信手拈来。

    那些令人难以记忆且错综复杂的摩揭陀王朝、孔雀王朝、莫卧儿帝国的历史……

    那些关于佛陀得道、初转法轮的故事……

    那些有关印度教湿婆神巨大神力的传说……

    在效力的精彩阐述中,印度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度,顿时展现出璀璨绚烂的光芒。

    效力从来没有来过中国,他的中文是在新德里的尼赫鲁大学学习的。效力的父亲是这所大学的一名教授,极具远见卓识,建议效力选修中文,真的是高瞻远瞩,也正因如此,他现今成为了印度旅游界的中国通,是最为出色的中文导游(这是领队韩璐所说)!

    中文的学习实在是困难重重,一字多音,多字同音,同样一个字,语调有所不同,就是另外一个意思。刚开始时,班上有 30 个同学一同学习,到毕业时却只剩下寥寥 4 个同学坚持了下来。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印度人,他能把汉语说得如此流利,着实不容易,有时与他交流,我甚至都忘记了他是印度人。

       《赞导游效力》

    黝黑面容目光亮,

    效力迎团送花香。

    印度古今口中畅,

    奇闻轶事心中藏。

    中文艰涩仍精学,

    远见父言引路长。

    讲解如流游客醉,

    文明神秘绽华光。

     

昔日万种风情的美人加尔各答

    当晚,我们下榻于加尔各答旧城区的一家宾馆。宾馆所在的巷子迂回曲折,大巴难以驶抵大门,只能依靠服务生将一件件行李拖拉至大堂。客房内窗明几净,卧具整洁干净,和往昔在发达国家入住的宾馆相比,毫无差别。

    次日,天刚蒙蒙亮,我就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走出宾馆,渴望一窥加尔各答的真实面貌。

    灰蒙的大街上,公交大巴车门敞开,车身上张贴着妩媚动人的印度美女广告。卡车的驾驶室外壳被涂抹得五彩缤纷,喇叭声此起彼伏,急速驶来。满街奔走着招揽乘客的蓬蓬车和人力黄包车,拉车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

    小摊前,男人们伫立着享用热气腾腾的印度奶茶。他们食量极小,使用的是一次性的小陶盅,缓缓抿饮,那陶盅仅有牛眼大小。

    街边的垃圾堆积如山,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恶臭。东一堆是腐烂的果蔬,汁水四溢,苍蝇蚊虫在上面嗡嗡乱飞;西一堆是破旧的衣物和废弃的塑料制品,被风吹得四处散落。有些垃圾已经堆积得很高,几乎挡住了行人的道路。墙角处,还能看到老鼠在垃圾中穿梭觅食,旁若无人。这垃圾仿佛已经存在了数十年,无人问津,无人清理,就这样肆意地侵占着街道的空间,让人触目惊心。

    在街道上,自来水龙头旁边,男人无所顾忌地洗澡,头上满是白花花的肥皂沫,还不忘跟前来取水的女人谈笑风生。

      

      《加尔各答的今昔》

         昔日风情美如画,

         今朝旧巷乱如麻。

         大巴广告佳人艳,

         街角垃圾岁月嗟。

         纱丽虽鲜目光怯,

         街头随意便嘘嗟。

         繁华已逝容颜改,

         独叹兴衰岁月遐。

     

耆那教寺庙

    跟随着导游,穿行于加尔各答错综复杂的大街小巷,我们抵达了伯勒斯纳特耆那教寺庙。

    在此之前,我对佛教、印度教、基督教还算知晓一二,然而耆那教却是从未听闻。

    踏入伯勒斯纳特耆那教寺庙,着实感受到了其非同一般。

    这座寺庙美轮美奂,整体建筑借助石材、陶片、镜子、玻璃等装饰材料,打造得气势磅礴、华贵非凡。

    一位教徒正用番红花与蜂蜜水悉心擦拭着预言者大雄辛塔鲁那托的塑像。这尊塑像安卧在银制的莲花座上,额头上还嵌镶着璀璨的钻石。

    耆那教究竟是何种宗教呢?其主张不杀生,坚决杜绝食用任何肉类,竟至极端的境地,连地里的根茎植物如土豆、红薯也不碰,只因担忧会有小虫附着。行走之时,需戴上轻薄的面罩捂住口鼻,以防偶尔吸入细小的虫子而致其死亡,还要挥动由孔雀毛制成的掸子,用于驱赶路上的小虫,口中不停念叨着“去,去,去!”

      《清平乐·耆那寺中》

    巷深寻寺,异域风情至。石镜陶玻华彩饰,神像庄严辉炽。

    信徒礼敬虔诚,谨遵不杀生名。却叹极端戒律,引人思绪难平。


导游效力的生动解说

    游客 A:效力,听说印度神牛会用角敲门讨食,真有这么神奇?

    效力手比划着说:那当然,神牛可聪明了,它们会用角敲门,然后等着人给吃的,讨到食物就在地上随便一卧开始咀嚼。

    游客 B:效力,跟我们讲讲印度结婚的事儿呗,听说女方要出很多嫁妆?

    效力:没错,一般印度人结婚,女方都得出嫁妆。有的给买房子,有的买汽车,有的是全套家用电器。姑娘身上那价值不菲的全套黄金首饰也得作为嫁妆带过来。

    游客 C:那要是女方嫁妆少会怎样?

    效力:那后果严重了,结婚后可能会被虐待、任意打骂,甚至被烧死。

    游客 D:效力,那你结婚时收了多少嫁妆?

    效力:我结婚时,可没要女方的嫁妆。我当时就说了,如果要给嫁妆我就不跟这姑娘结婚!就请了些朋友聚在一起,又唱歌又跳舞。

    游客 A:哇,你真不错!

    效力:当地有个珠宝商的儿子结婚,那场面才叫大。请来了大型乐队,最有名的明星演唱助兴,还动用了 100 头大象,200 头骆驼。光晚宴就用了 4 千多万卢比!

    游客 B惊讶地说:这么多!

    效力:卢比和人民币汇率是 10:1,这一顿饭就花了 400 多万元,这土豪就是借婚礼炫耀财富!

    游客 C:印度贫富悬殊这么大啊!

    效力:那可不是一般的大,简直登峰造极,不可想象!

    游客 D:效力,你再给我们唱唱《拉茨之歌》呗。

    效力开心地唱起来:到处流浪,啦啦啦……

     《菩萨蛮·旅印听解》

    导游言说印度妙,神牛趣致添欢笑。婚俗论纷纭,富贫差若云。

    曲声情韵绕,歌舞风姿俏。此旅见闻多,心中思绪波。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凄美 

    我们走进一个院子,有草坪花园,有天井,一栋红色的二层小楼,无数个房间。印度诗人、大学者泰戈尔1861年在这里出生,度过青少年时期,于1941年又在这里去世。

     泰戈尔故居可不是一般有钱人的家,各个房间,恢复了当时的摆设,是很豪华的。慢慢看看他出生的小屋,客厅,书房,去世的屋子。

    端详展出泰戈尔的生前珍贵的照片、绘画,以及他的收藏品。可以看得出泰戈尔不论在文学、绘画、音乐等方面造诣都相当深,这当然靠他的天赋和勤奋,13岁就发表了长诗《野花》、《诗人的故事》等。这也和他出生在一个优渥的家庭分不开,衣食无忧才能静下心来发展。

    有些惭愧,泰戈尔的诗,只读过一些,印象不太深了,只觉得写得很浪漫,他所有的诗句中,只能背诵一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凄美”。

    最让人感动的是泰戈尔是一位正义感很强的老人。 1924年,他访问了中国。他从年幼时起就向往这个古老而富饶的东方大国,并且十分同情中国人民的处境,写文怒斥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鸦片贸易,将印度种植的鸦片贩卖到中国,来毒害中国人民。这次访问终于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

      走出泰戈尔故居,我仿佛还能闻到空气中流淌着印度氤氲的香气。


    《清平乐·泰戈尔故居》

    庭园深院,楼小红墙灿。泰老故居陈设焕,墨宝珍图皆现。

    少小佳作初呈,才华天赋天成。正义胸怀高远,夏花秋叶传情。

英国版的泰姬陵

    加尔各答在英国殖民时期曾作为印度的首府,一直是英国在印度统治的核心所在,拥有长达 300 多年的悠久历史。然而,现今这座城市里稍显端庄的建筑物,大多都是英国人留下的遗产,诸如当年的总督府、法院、中央银行,还有极具标志性的维多利亚纪念馆等等。

    马坦公园素有“加尔各答之肺”的美称,它是由一大片巨大的草坪所组成的公园。整个公园绿树成荫,葱茏繁茂,鸟儿欢鸣,花香四溢。众多当地人来此散步、野餐或是乘凉,还有许多年轻人在这里尽情地打板球,这可是印度人最为喜爱的运动项目。整个环境宁静而和谐,这一切与先前听闻的印度脏乱差的景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穿过马坦广场,便能看到马路对面的一栋白色建筑,那便是维多利亚纪念馆。

    整座白色宫殿屹立在绿草地上,宛如一艘荡漾在碧波之上的洁白船只,高贵而典雅。这是一座融合了文艺复兴时期和伊斯兰风格的白色宫殿,同时还融汇了英国、意大利和印度的建筑及雕刻技艺。被导游称作英国版的泰姬陵。

    维多利亚纪念馆是为纪念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而建造的,维多利亚女王也是印度女皇。女王本人从未踏足印度,但她对印度事务的兴趣却与日俱增,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印度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善良的印度人为了感激女王的恩泽,因而修建了这座纪念馆。


     《加尔各答英风》

    英治遗痕立此城,端庄建筑忆曾经。

    马坦园里风光秀,绿草白宫神韵凝。

    印地感恩修伟殿,女王虽远念民情。

    沧桑岁月留陈迹,文化交融史未停。

     

婆罗门的祈祷

    在恒河支流胡格利河的河畔沙滩上,我们瞧见一位年长的婆罗门和一位男子面对面地席地而坐。婆罗门,乃是印度种姓里处于最高层级的祭司贵族。他们主要掌控着神权,能够占卜祸福,对文化进行垄断,并且负责播报农时季节,在社会中的地位尊崇至极。

    婆罗门长者口中不停地喃喃自语,手上一会儿捻起香柱,一会儿挥洒花瓣。那位男子则双手合十,满怀虔诚地拱手作揖。

    导游效力讲道,这是家中亲人去世后的第十三天,请婆罗门长者来念经超度。他母亲离世时,身为家中长子的他,也耗费了五千卢比请婆罗门长者来念经超度。付多少钱,多寡全由婆罗门决定。那一天,从早到晚他只能进食一餐,而后剃光头发,静心沉思。

    他说,母亲一生历经艰辛,将他抚养长大,他应当吃些苦头,铭记母亲的恩德。

    可见,孝道并非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更是人性的共识。


    《清平乐·婆罗门祈祷》

    恒河沙畔,婆罗门声慢。香捻花飞祈福愿,长子虔诚相伴。

    慈母养育恩深,今朝苦忆情真。莫道孝行专属,人间此理同存。

我不是药神

       效力称,母亲过世后,他把 86 岁高龄的老父亲接到家里一同居住。

    一日,老父亲不小心跌倒,送至医院检查,发现下肢骨折。在公立医院,从手术复位治疗、陪伴护理,直至康复能够行走,前后整整两个月。待到出院结算,他自己竟然未掏一分钱。

    他的同事到中国出差时患上感冒,前往医院看病后,大为惊讶,直呼在中国看病怎么这般昂贵,同样的药价格要高出许多倍!

    由此可见,电影《我不是药神》里徐峥所饰演的主人公前往印度走私抗癌药的情节,并非虚构杜撰。

     

菩提树枝繁叶茂根盘交错

    19 日下午,我们搭乘火车从加尔各答抵达了菩提迦耶。

    20 日清晨,我们追寻着佛陀的足迹,去体悟生命的真理。

    我们聆听导游讲述佛陀的故事。据传,公元前 560 年,当地国王净饭王的王后诞下一位王子,名为乔达摩·悉达多。29 岁时,悉达多舍弃了王子的尊位,离家远游,开始云游四海,探寻人生的真谛。后来,悉达多辗转来到菩提迦耶,在一棵巨大的菩提树下打坐静思,立誓倘若不能大彻大悟,便终身不起。他就这般苦思冥想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在一个月圆之夜顿悟正道,成为了佛祖释迦牟尼。

    昔日,释迦牟尼打坐静思的那一方寸之地,如今已化作著名的佛教圣地与旅游胜地。

    我们跟随导游,脱去鞋子,赤着双脚走进摩诃菩提佛寺(亦称大菩提寺或大觉寺)。正面入口处是一排台阶与长长的参道,参道两旁矗立着 600 多座各式各样的佛塔,上面皆雕刻着精致的小佛与图案。

    迎面而来的是一座下方上尖、巍峨宏大的佛塔,底层四四方方,从中部开始,层层收缩,顶部呈圆柱状,上面竖立着一铜制螺旋圆顶。塔身第一层的四角各有一个小塔,形似主塔,相互呼应。

    人潮拥挤,我凑上前去细看,只见塔内供奉着一座释迦牟尼的金身佛像,法相庄严,光彩夺目,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大菩提寺的后方便是著名的菩提树,其枝繁叶茂,根盘交错,绿荫浓密,形成了巨大的伞状树冠。树下便是佛陀曾打坐悟道的金刚座。

    菩提树被栅栏围绕,我们仰望天空,期望有一片圆圆的菩提树叶恰好落在头上!

    摩诃菩提寺终日香烟袅袅,来此朝拜与观光的人络绎不绝,熙熙攘攘,有来自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老挝的信徒,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翻越喜马拉雅山历经千辛万苦身着暗红色袈裟的来自中国西藏的僧侣,他们或围绕着打坐沉思,或五体投地行着大礼。

      

     《清平乐·菩提圣地》

    菩提圣地,佛影灵光寄。静悟禅心真谛觅,叶茂枝繁铭记。

    昔日王子寻真,今朝信众躬身。塔内佛光璀璨,寺中香火氤氲。

佛教圣地

    印度宛如一部厚重的鸿篇巨制。行走在印度,恰似在翻阅这片广袤大地之上精彩纷呈的历史画卷。

    导游引领我们前往临近王舍城的灵鹫山。这座山的坡度较为平缓,路程也不算遥远,他一再嘱咐,对于路旁伸手乞讨的人,千万不要给予钱财,可以给予食物或者其他物品,不然,其他的乞讨者会如潮水般涌来,让您难以脱身。

    灵鹫山的山峰顶部,岩石嶙峋,仿若鹫鸟的头颅。

    灵鹫山的平台是佛陀往昔讲经说法的地方,像《妙法莲华经》《佛由说观无量寿佛经》等等,恰如《无量义经》所记载:“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当时,能够有幸亲耳聆听佛陀教诲的人数量众多。

    如今,灵鹫山人头攒动,来自世界各国的佛教徒不远万里,历经种种艰辛,来到这里顶礼膜拜、禅修静思或者聆听法师阐释佛法。

    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

    寄诸佛子,

    共结来缘。

    紧接着,我们前往了竹林精舍——这是迦兰陀长者皈依佛陀后奉献出的竹园,是佛教史上第一座专门供佛教徒使用的建筑,也是佛陀在世时最为钟爱的居住之所。

    而后又去了七叶窟——佛陀圆寂之后,由他的大弟子迦叶召集的有五百弟子(是否就是如今所说的五百罗汉?)参与的规模盛大的“王舍城集结”——这是有确切记载可查的世界首届佛学大会。 


    《清平乐·印度佛踪》

    灵鹫峰秀,佛语经声旧。昔日传禅人聚首,今岁信徒奔走。

    竹林精舍清幽,七叶窟内思悠。圣地佛光长耀,梵音千古心头。

唐玄奘留学取经的母校

    导游引领我们前往那烂陀大学,它地处印度最为贫困落后的比哈尔邦。这里曾经是盛极一时的世界佛学中心,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古老学府之一,是能够接纳万名以上学生寄宿的大学。

    中国唐代的高僧玄奘翻山越岭,跨越喜马拉雅山,历经千难万险,方才抵达那烂陀寺,并受到了极其热烈的欢迎。

    他在《大唐西域记》(我读过文言文的原著以及季羡林教授的译本)里,针对当时那烂陀寺的布局、建筑样式、寺院制度以及寺僧的生活习惯,描述得格外详尽且精准:此地“伽蓝(指僧众居住的庭院)五十余所,僧徒万有余人”。

    当时已然超过百岁高龄的校长戒贤法师把玄奘收作亲传弟子,亲自为他传授《瑜伽论》。

初转法轮的鹿野苑

    如今的鹿野苑,已是残垣断壁之态,全然不见一只可供皇宫围猎而肆意奔跑的鹿的踪影。草地上几株硕大的菩提树,高耸数丈,枝叶青葱繁茂且浓密。佛陀从摩诃菩提佛寺的菩提树下辗转行至这里,第一次清晰明朗地向人们阐释自己所体悟到的人生轮回、善恶因果、修行超脱的真理,史称“初转法轮”。从此,佛学思想犹如燎原之火,迅速燃遍整个恒河大平原,照亮了寂静的天空,佛教也成为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在红砖绵延、绿草如茵的鹿野苑,最为壮观醒目且最能震撼人心的建筑,当属矗立在蓝天之下的达美克塔了。这座宛如山岳般巨大的砖石大塔,是公元五世纪时笈多王朝所建造。


    《清平乐·鹿野苑感怀》

    鹿园残壁,古寺寻遗迹。佛转法轮真理觅,善念禅心铭记。

    菩提树下清风,达美克塔凌空。岁月沧桑如梦,佛光恒耀心中。

阿育王狮子柱头

    在此次行程里,我们并未涉足原本安排的五比丘塔,而是在导游另行购票的引领下,走进了萨那拉特考古博物馆,其宣称此地饶有趣味。

    当踏入博物馆正厅,那镇馆之宝——阿育王石柱上的四面狮子柱头,巍然屹立,刹那间使得厅内光芒四射。

    柱头的顶端,雕琢着四只背对背面向四方的雄狮的前半身雕像。这些雄狮被塑造得气宇轩昂、孔武有力。雕刻的每一处部位都被打磨得光可鉴人,

    《观阿育王狮子柱头有感》

    厅中瑰宝狮子柱,

    威风赫赫绽光华。

    四只雄狮背靠背,

    雄姿威武向天涯。

菩提迦耶至瓦拉纳西之行

    清晨五点半,清脆的叫早声骤然响起,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大巴车带着我们匆匆忙忙地驶离了菩提迦耶,一路风驰电掣般地向着瓦拉纳西进发。

    效力提前告知我们,半个月前在两邦交界的地方,公路桥不幸被超载的车辆猛烈撞损,然而过去了整整半个月,却依旧没有修复完成。他忧心忡忡地表示,此次行程的路途或许会因此拥堵不堪。

    果不其然,两个小时过后,当大巴行驶在前往瓦拉纳西的国道之上时,眼前的景象让我们瞠目结舌。只见一条望不到尽头的堵车长龙,像一条僵卧的巨蟒,停滞不前,其长度竟然达到了惊人的一百二十多公里。

    车上的女生们再也无法忍耐这漫长的等待,她们的耐心被一点点消磨殆尽。一次次地强烈要求停车,而后便焦急万分地冲向旷野,去解决生理上的迫切需求。男生们的情况相对好一些,但脸上也写满了无奈和烦躁。

    印度的交通状况,实在是混乱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公路上,货车、客车、蹦蹦车、驴车、马车、神圣的牛、流动的小贩、自行车,形形色色的交通工具和行人全都拥堵在一起。此起彼伏的喇叭声震耳欲聋,还有车辆肆无忌惮地逆行。这场景让人感觉,这里根本不像是一个有着有效管理的社会。交通警察很少露面,偶尔能看到一位,也是手持一根木棍,一脸茫然地站在路边发呆。导游说,印度警察可没有中国警察那么文明,遇到严重违章的情况,二话不说,先对着司机狠狠地抡上几棍子,然后再罚款。

    幸好,导游效力当机立断,让司机绕道六十多公里,走那些大巴车难以通行的乡村公路。一路上跌跌撞撞,路边的村民用好奇又奇怪的眼光看着这难得一见的大巴。最终,我们总算抵达了瓦拉纳西,所有人都如释重负,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然而再看那国道,车辆依旧堵得如长龙一般。


   《清平乐·菩提迦耶至瓦拉纳西》

    晨钟破晓,叫早惊栖鸟。

    离却迦耶奔瓦庙,前路忧思难料。

    车龙国道延绵,女生焦迫荒原。

    乱象交通谁管,终达方得心安。

     

母亲河圣河——恒河

    瓦拉纳西曾为古代迦尸国首都,相传在六千年前,由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主神之一的湿婆神所创建。比悠久历史更为古老的印度母亲河——恒河,于此浩浩荡荡、缓缓流淌而过。

    抵达瓦拉纳西后,效力唤来几辆蓬蓬车,载着我们前往恒河边,又雇了一条木船,让我们悠然飘荡在恒河之上。

    身旁缓缓流淌着的恒河,两岸矗立着历代国王的宫殿城堡,雄伟壮美,气势恢宏。这乃是世界名川,被印度人民敬称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河”。

    恒河的源头位于喜马拉雅的冈底斯山,而依据印度教传说,冈底斯山乃湿婆神修行之所,玛法木错湖是湿婆神和他妻子沐浴之处,印度教教徒将它们尊为“神山圣湖”。故而,发源于“神山圣湖”的河水,被视作“圣水”。


     《恒河》

    恒河圣水千秋淌,

    古殿雄宫两岸镶。

    圣教传承源此地,

    母亲河畔韵悠长。

恒河火祭

    太阳缓缓落下地平线,天空呈现一抹瑰丽晚霞。人们在脸上点着丹红,抹上香灰,双手合十作祈祷之状,或扶老携幼步行,或乘坐木船,纷纷抵达河岸边。

    当太阳最后的余晖于西边消逝,岸边逐渐变得灯火璀璨。

    河边祭台前人头攒动,人山人海。人们手捧青烟香火,吟唱着挽歌,等候着一场千年来风雨无阻的盛大祭祀。导游讲道,有一回,带一个团队游客前来观看,当时暴雨倾盆如注,祭祀却照常进行,他们竟是站在水中进行观看。

    在隆隆鼓声之中,炫目的烛火摇曳,缭绕的熏香弥漫。五位年轻俊美的婆罗门祭师,身着金红服饰,高举千年流传下来的圣火,在众人满含期盼的目光下,迈着高雅的步伐登上祭台。在首席祭司的引领下,众祭司面对恒河站成一排,伴着音乐高声唱响颂歌,时而摇动手中铜铃,时而举起圣火,时而挥动熏香。人们噙着泪水低声合唱,沉浸于无边无尽的神圣与庄严氛围之中。

    我纵然听不懂那悠扬歌声的含义,但我深知祭司们正在虔诚地祭祀恒河,愿她为两岸人民带来福祉,祈愿风调雨顺,人人安康幸福!


    《清平乐·恒河火祭》

    残阳西下,霞彩天边挂。点靥涂灰皆至那,老幼同临河畔。

    祭台灯火辉煌,人群翘首焚香。鼓响烛摇烟绕,颂歌福佑恒江。

烧尸庙

       就在距离祭台不远的恒河岸边上,一堆堆烈火熊熊燃烧,恶浊的浓烟滚滚翻腾,一船船粗大的木柴停泊在水边。导游告知,此乃烧尸庙!

      印度人们民皆认为,一生能来一次瓦拉纳西,饮一口恒河水,在恒河里沐浴一番,乃是人生一大幸事。恒河岸边,横七竖八地栖宿着众多等死的老人,他们饥寒交迫、肮脏邋遢,只是一心等待能够死在恒河岸边。待他们去世后,在此处用木柴焚烧,骨灰投入恒河,便能轮回到天国得以永生。

       有钱人家会选用白檀木,将柴薪精心堆叠好后,把遗体放置其上。若是女性,通常是彩色纱丽裹身,并以白花点缀。而且纱丽还需经过恒河水的浸泡。为了求得更美好的来世,骨灰大多由家人亲手撒向圣河。

      导游说道,并非所有人都有资格进行火葬的。诸如五岁以下的孩童、贫困之人、癌症患者、麻风病人、自杀身亡者的尸体,要么直接被推入恒河任其漂流,要么用石头绑住尸体直接沉入恒河。恒河两岸皆设有烧尸庙,每天要焚化上百具尸体,日夜烟火不绝。所谓烧尸庙,不过是火葬平台上面一间简陋的房子。我进去一瞧,一个神情木然的男子端坐在一侧,售卖着木柴、白檀木。整栋房子被烟火熏染得污秽发黑。

      我们在瓦拉纳西古城的小巷中小心翼翼地行走着,这拥挤的古城居然拥有各式庙宇 1500 座以上,寺庙和民居紧紧地挨挤在一起。在浓雾之中,谁也无法知晓躺在路边盖着白床单的人究竟是生是死?

     《恒河》 - 于坚

       恒河呵

      你的大象回家的脚步声

       这样沉重

        就像落日走下天空

恒河晨浴

       今天,我们行至此处,途中导游邀我们品尝了街边小摊上的一小盅印度奶茶。印度奶茶的制法乃是将牛奶掺入水中煮开,再倒入茶叶,煮沸后用小筛子滤去茶叶,添加糖分便可饮用。

       路边,有个小贩正在兜售刷牙树树枝,此乃一次性的天然环保牙刷,价格极为便宜,十卢比便能购得好几枝。

       天尚未亮,肮脏的路旁已有一排老人席地而坐行乞。神牛已然开始游荡,我赶忙寻得一位颇具特质的老人,拍了几张照片。他颇为配合,还用左手比出一个手势。我给了卢比小费,导游说,若不给,他会以印度教的咒语诅咒,后果甚是凄惨。

       来到恒河边时,晨曦初现,大雾弥漫。来自四面八方的虔诚教徒早已云集于码头,扶老携幼沿着石阶走向恒河,一边沐浴,一边顶礼膜拜。

        他们以冰冷的恒河水浸泡全身,还将头一次次浸入水中。年老的女子浸入水中,艳丽的纱丽与灿烂的白发相互交缠。我们皆身着厚实衣物,想必这水定是寒冷刺骨。

      水中的男男女女,有的用食指与中指并排在口中来回搓动,有的则用方才购置的苦中带甜的刷牙树枝在牙齿上磨蹭,甚至将刷牙的“圣水”也一并喝下。

       净身完毕,信徒们功德圆满,心满意足,从恒河提上一铜壶圣水,带着供品前往寺院朝拜。

据说,印度人一生之中至少要在恒河中沐浴一回,让圣河洗去生生世世所有的污浊与罪孽,此乃他们最大的心愿。

        我着实钦佩这些人敢下入恒河的勇气,我们在恒河乘船时,无人敢将手伸进河水里。

       早有听闻佛舍利化作金刚沙的故事,佛陀故乡的后人将恒河沙称作“金刚沙”,赋予恒河沙“量无数,不可称计”的意义。国内有信佛的朋友,专门请领队从此处请回金刚沙。

     《咏恒河》

       晨曦破雾恒河灿,暮霭笼波圣水悠。

       左岸梵音传远意,右堤香火诉离愁。

       信徒沐体祈祥瑞,僧侣吟经盼善酬。

        浩浩汤汤千古韵,绵绵不绝永奔流。

 

在印度乘火车

       从瓦拉纳西前往阿格拉,我们选择了乘火车出行。

       曾看过国内摄制杂志上南亚人搭乘火车的照片,实在是夸张至极,火车顶上密密麻麻全是人,车厢里人满为患,车门上也拽满了人。天哪!如此严重超员的火车,这可怎么乘坐?

       然而,当真的坐上了印度的火车,才知晓并非如此,那不过是以讹传讹,纯属误解。实际上,它和国内的绿皮火车相差无几。在中国修建高铁以前,印度的铁路里程数一直位居世界之首。

       尚未抵达车站,便有苦力前来招揽帮忙拉行李的生意,一件行李 100 卢比,真乃神力!一个苦力头顶手拉肩扛,能够运送 6 个拉杆箱!

      火车票上并无车厢座位的标识,需在站台的告示上自行查找。客车分为三个等级:闷罐车、硬座、卧铺。我们所乘坐的是卧铺,仅有上铺和下铺。每两个铺位之间有门帘作为隔断。卧具装在纸袋里,需自己动手铺设。

         列车员仿若一个小厮,未穿制服,未戴大盖帽,身着普通老百姓的衣服,默默地忙前忙后。一会儿送来奶茶、咖啡,一会儿送来饭菜便当(还是热的)。无事之时,就在两节车厢的过道上席地而坐,原来这里没有列车员休息室。他们也不负责报站名,旅客自己到站便自行打开车门下车,坐过站那是自己的事。有一次夜晚,效力导游有些拿不准,于是打开车门,朝漆黑的外面瞧了瞧,说道:“哦,还没到。”在国内,打开行驶中火车的门,分分钟就会被乘警拘捕,况且印度火车上也没有乘警。

       火车上既没有推着小车叫卖土特产的,也没有提壶送开水的列车员。

       火车到站时,窗外有几只猴子兴奋异常,跳来跳去,或许它们早已习惯了旅客的喂食。

      令人不快的是,我们发现车厢里竟有两只偷偷摸摸的小老鼠。 

    《 清平乐·印度火车行》

       欲行阿格拉,乘上印车踏。苦力搬箱钱易舍,车票寻厢自察。

       窗外寺庙如画,街头纱丽飘飒。车役殷勤送物,途中偶见猴耍。 

 

泰姬陵是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

    泰姬陵,一直以来都是印度众多介绍照片中最为惊艳的存在。当我们亲临阿格拉,第一眼目睹泰姬陵之时,着实被其深深折服。

    她纯净无暇,冰清玉洁,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她精致玲珑,清新脱俗,宛如不沾尘世烟火。

    也难怪泰戈尔会将泰姬陵比作“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如此凄美绝伦的比喻背后,必然牵连着一段美丽却又充满凄迷色彩的故事。

    事实上,沙贾汗皇帝并非人们想象中的多情种子,而是一个好大喜功的暴君。泰姬陵那美轮美奂的身姿之下,不知堆积着多少人的鲜血与生命。历经 11 年的大兴土木,他全然不顾人民的死活,每日动用多达 2 万的印度役工。不仅汇集了全印度最为出色的建筑师和工匠,还不惜重金聘请来自中东、伊斯兰地区的能工巧匠。在三百年前生产力与 GPT 均极为低下的印度,沙贾汗皇帝如此劳民伤财、肆意挥霍,致使国库亏空,莫卧儿王朝也因此迅速走向衰落。

    泰姬陵那高耸的穹顶,像是一颗破碎的心,向着天空诉说着无尽的思念。大理石的墙壁上,精美的雕刻在岁月的侵蚀下略显斑驳,仿佛是岁月的泪痕。那扇紧闭的大门,仿佛隔绝了两个世界,门内是永恒的沉睡,门外是世间的沧桑。 据说,泰姬陵最为迷人的时刻,当属皓月当空的夜晚。洁白 的大理石陵寝在月光的映照下,会泛出淡淡的紫色,清新雅致超凡脱俗,美得犹如下凡的仙女。我们参加的是团体游,能够在如此晴朗的白天得以从容地参观,已然是万分幸运。

    泰姬陵因凄美的爱情应运而生,这段爱情的生命也因泰姬陵的璀璨光辉得以续写,直至今日,仍被络绎不绝前来参观的游客们口口相传,经久不息。

     《菩萨蛮·泰姬陵叹》

    陵宫寂寂斜阳瘦,残垣无语风盈袖。冷月照荒丘,深情永不休。

    红颜弹指去,生死相思苦。石砌诉哀愁,泪凝千古秋。

阿格拉红堡

    在不远处屹立着的阿格拉红堡,曾是莫卧儿王朝的皇宫所在。这座宏伟的古堡,通体皆由红砂岩砌就。

    当我们抵达之时,正值下午时分。在璀璨阳光的映照下,整个城堡闪耀着红灿灿的光芒,极为耀眼夺目。

    导游指引我们,红堡最值得观赏的所在乃是八角亭。沙贾汗皇帝晚年被其子奥朗则布囚禁于此,每日于八角亭中远眺亡妻的陵墓——泰姬陵,终日以泪洗面,就这样度过了漫长的八年余生。

粉红之城——斋浦尔

    斋浦尔成为粉红之城,实则源于 18 世纪的一项面子工程。

    在 18 世纪,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为迎接英国威尔士王子,拉贾斯坦国王下令全城粉刷成粉红色,并下达了红头行政文件,以此来表示好客与欢迎之情。于是,斋浦尔摇身一变,成为了粉红之城、玫瑰之城。

    风之宫殿位于斋浦尔的中心位置。虽说只是临街的墙体,却令人过目难忘。墙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 953 扇窗户,这些窗户由红砂石镂空而成,呈半个八角形。其设计无比巧妙,能让清凉的风轻轻透入,给人风凉水冷之感。在风宫还镶嵌着众多玻璃,每当皓月当空,整座风宫便闪闪发亮,犹如繁星万点,月色如织,因而又被称作“月宫”。从那些镶嵌着精美雕刻的窗户中,皇宫内众多的王妃既能俯瞰街景和庆典,又能避免被丈夫之外的男子看到面容。

    在粉红之城——斋浦尔的风之宫殿前,一个衣不蔽体之人对着前面放置的破篓,吹奏着葫芦型的笙,篓中竟突然立起一条令人毛骨悚然的眼镜蛇!我给了小费,匆忙拍了几张独具风情的照片。

    简塔·曼塔天文台建于 18 世纪,拥有众多造型奇特的砖砌建筑。真能在此观测星辰吗?

    水之宫殿是王宫贵族为夏季避暑所修建的宫殿。在湖边眺望,宫殿仿佛漂浮于水面之上。

    老虎堡坐落于斋浦尔北边陡峭的山脊之上。我们一路紧赶慢赶,乘坐吉普车在关馆前十分钟抵达了这里。这是一个皇帝为 9 位王妃修筑的宫殿。在顶楼的平台上俯瞰斋浦尔整座城市,能欣赏到日落时分那壮丽的景色。

    斋浦尔的琥珀堡是世界文化遗产。但这属于自费项目,我没有参加。

    在城堡外,游客安稳地坐在大象背上豪华的鞍座上,顺着石板路走进城堡。大象们一天仅载客三次,而且只有看到美元小费才肯动身,否则就会罢工。

     《清平乐·斋浦尔》

    粉红城俏,风舞宫墙妙。镜月繁星风宫耀,王子迎时颜笑。

    天文台外寻星,水宫湖畔波宁。虎堡斜阳醉客,象行石板悠情。

     

新德里

    谁都能清晰地看出,效力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印度。在他介绍起印度的泰姬陵、琥珀堡、顾特卜塔、斯瓦米纳拉扬神庙……这些艺术瑰宝之时,眉梢飞扬,神色欢悦,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待我们听完他的讲述再去观赏,所获得的感受确实别有一番滋味。

    他也毫不偏袒遮丑,当大巴驶入新德里,跟车小弟(其实这只是个称谓,这位小弟的工作是协助司机驾驶,实际年龄可不小了)忙前忙后地将窗帘缠好。效力说道,自从上次新德里发生了那起恶性的黑公交强奸案件,政府便规定,凡是进出的车辆一律不许拉窗帘,不许贴膜。

    导游效力居住在新德里的富人区,育有一儿一女,提起他们时,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在抵达新德里的那个夜晚,他能够回家探望,看望老父亲。他郑重地戴上口罩提前下车,说是不能不小心将病菌传给家人。

    德里有旧德里和新德里之分,望向窗外的新德里,道路干净整洁,不见垃圾,没有占道经营的小贩堵塞人行道,没有神牛四处游荡,没有大片用垃圾搭建的窝棚,没有横冲直撞的嘟嘟车,没有坐在路边伸手乞讨的穷人,也没有路边一群群无所事事闲站着的男人。

    在印度的旅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印度人民的热情。每到一处,当地人都会用真诚的笑容迎接我们,那灿烂的笑容仿佛能驱散所有的疲惫和陌生。他们会主动为我们指路,尽管语言交流可能不太顺畅,但那份热忱的心却清晰可感。他们还特喜欢和中国游客合影,发到朋友圈,可是很有面子的哦!印度人民的热情就像这片土地上炽热的阳光,温暖而又充满活力。


     《新德里印象》

    效力深情述印邦,

    奇珍异宝韵悠长。

    新德里内风光异,

    秩序初呈道路良。

    印民热忱心似火,

    笑容灿烂暖心房。

    虽存旧事留痕处,

    希望之光耀远方。

嗨,罗摩!

    正对总统府正门的,是一条宽阔且笔直的“国家大道”,径直通向印度门。由红砂石筑就的印度门,颇有些类似巴黎的凯旋门,巍峨壮观,雄伟雄壮,顶上燃着终年不熄的火炬。它乃是为纪念在一战中印度和英国的 9 万名阵亡战士所建。然而,这些士兵为英国作战而献出了生命,却并未换来英国人承诺的让印度独立。

    走进位于老德里亚穆纳河畔的甘地纪念馆。用黑色大理石筑成的一个四方形平台,便是当时甘地去世后进行火化的所在之处。大理石的平台上摆满了黄色的花环,玻璃罩里燃着长明不灭的圣火。

    我赤着脚围着墓地走了一圈。

    来印度之前做准备功课,我阅读了《印度通史》《世界文明孤独史》《印度记》,还观看了奥斯卡金奖影片《甘地传》。圣雄甘地被尊称为印度国父,其地位相当于中国的孙中山。他倡导“非暴力不抵抗”运动,引领印度人民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他对于道德的完善、心灵的宁静以及人格的完美所进行的不懈追求,令世人惊叹,并被永远铭记。他是人类良知的代言人。

    甘地被极端分子刺杀时,他捂着胸膛,绝望地说道:“嗨,罗摩!”罗摩是印度教的大神,其含义相当于“天哪!”。这临终所说的话被刻在大理石上,时刻警示着后人。


    《清平乐·印度纪行》

    国家大道,印度门前眺。红石门楼英魂悼,独立梦空烟渺。

    甘地馆内追思,火化台上花披。圣雄遗言铭记,罗摩声里含悲。

莲花庙与顾特卜塔

    印度给人的印象,首当其冲便是人多,人多得超乎想象。其国土面积仅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却要养育 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所幸的是,国土的大部分为平原。

    成千上万的人排着队前往莲花庙,秩序井然,无人插队加塞。

    在一大片碧绿如茵的草坪之上,一朵硕大盛开的莲花夺目而立,此乃年轻宗教巴哈伊教的莲花庙。莲花庙由三层花瓣构成,全部采用洁白的大理石建造而成。

    在印度教和佛教中,莲花被尊奉为神物,在当代印度人的心目中更是贵为国花,因而这座庙宇一经建成,便深受印度人的喜爱。莲花庙的内部陈设极为简单,仅是一个高大空旷的圣殿,既无神像,亦无雕刻、壁画之类的装饰物件。进庙的教徒以及参观的人也无需举行任何特殊的仪式。

    顾特卜塔是世界上最高的砖制宣礼塔,于 1193 年由印度的第一位穆斯林统治者所建造。


    《清平乐·莲花庙》

    玉莲绽放,圣殿灵光荡。

    洁白无瑕迎晓日,静立草坪之上。

    花瓣层叠重重,清风拂面香浓。

    殿内素心简约,沉思默祷其中。

舌尖上的印度

       早就听闻印度人对咖喱钟爱有加,此次前来,方才真正有所体会。

    饭店之中,几乎每一道菜都运用了咖喱,诸如咖喱鸡、咖喱鱼、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饭、咖喱汤……每个餐馆皆弥漫着浓郁的咖喱味。打开饭店自助餐盛菜的盖子,每一样菜都烧得软烂如泥,面目全非,赤、橙、黄、绿、棕,色彩斑斓,让人难以辨认所烧为何菜,顿时令人食欲全无。

    由于宗教的缘由,印度人的饮食习惯极为复杂,实非一言两语能够说清。虔诚的印度教徒坚决不食牛肉,只因他们将牛奉为神牛。穆斯林则不碰猪肉,却对牛肉大快朵颐。杀牛与吃牛肉,常常成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冲突的导火索。穆斯林与高种姓的印度教徒均不食用猪肉,唯有低种姓的印度教徒和基督教徒才会吃猪肉。所以,在印度餐馆中能食用何种肉类,您可千万不能随意乱说!乖乖地有啥就吃啥。

    不过,有一点值得一提,印度的冰淇淋甚是美味,乃是用鲜奶制成。若您不惧长胖,不妨多吃一些。

    还有,印度人进餐时通常是一只盘子、一杯凉水,把米饭或饼置于盘内,菜和汤浇于其上。多数印度人进食时不使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必须是右手,左手被视为不洁!)用手将米饭和菜混合在一起,抓起后送进嘴里。就连高等级的婚宴,纵使有着无数的美味佳肴,也同样是用手抓取。

    效力颇为通晓中国的人情世故,在行程中恰好碰上中国的春节,他特意为我们安排了红酒和饺子,虽说饺子端上来形似一个个小笼包,却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的年味。


    清平乐·舌尖印度》

    咖喱独宠,菜色形难控。宗教纷繁食俗冗,荤素区分如梦。

    右手抓食情浓,鲜奶冰激香浓。春节异乡寻味,饺如小笼情融。

再见了,印度!

    在新德里,我们即将结束这次令人难忘的旅行。大巴车上,效力站在麦克风前与团友们告别,他言辞质朴:“感谢你们来到印度,正是因为你们的到来,我才有了如今这份工作。”

    按理说,将我们送至机场,效力便完成了此次行程的导游工作。然而,未曾料到节外生枝,团里的一位来自大理的美女在机场遭遇麻烦。临近登机时,安检告知她的托运行李中夹带了充电宝,结果打开行李一看,却是相机电池充电器。

    机场安检人员不紧不慢地处理着,悠悠地说道:“你迷失了你的航班,你的飞机飞走了。”她因此被滞留机场,延误了航班。人生地不熟,而我们后续还有两个航班才能回国,这可如何是好?!好在她想到了效力,用手机联系上了他。效力积极从中协调、周旋,帮助她改签了下一趟航班,最终与我们一同顺利回到昆明。

    旅途中能够遇到如此出色的导游,实乃我们的福分。

    以后提及印度,我们必定会想念你——效力!


     《再见印度》

    难忘之旅近终章,

    新德里中别意长。 

    别离此刻轻声叹,

    再见之期梦未央。

阅读 144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