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7日上午,由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培训与实践基地(2023-2025)、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陕西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的“思维型科学探究实践基地”第十四场学术报告线上会议准时召开。该会议旨在促进科学教育领域的思维型探究实践,并为科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交流、分享和学习的平台。
本场学术报告会在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科学教研员张敏的主持下拉开了序幕,围绕思维型科学探究实践的高阶思维培养展开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首先由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红星实验小学夏骥老师进行分享,夏老师主要就《观察与比较》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立足新课标的核心概念及学生学习的思维进阶路线构建思维型探究课堂:将课本内容和学生生活相结合,利用任务驱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自我的进行思维上的修正和进阶。
而后,湖南师大附中双语海棠小学王文老师进行分享。王老师以《昼夜交替现象》这节课为例,通过深刻把握学生的已知和未知,立足学生学情,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在分析自己课例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五种教学策略。
最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科学教研员田鸫老师以“大单元视角下的思维型科学课堂建构——以案例9《太阳、地球和月亮》单元”为题,重点从“如何理解核心概念并围绕核心概念组织学习内容?”“如何开展基于核心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如何把握单元学习进阶,强化内容安排的序列化和递进性?”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通过此次的科学线上交流活动。硚口区各校的科学老师们也都认真聆听,收获满满。
体育馆小学李津老师:通过今天老师关于六年级昼夜交替案例的分析。学习到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学生前经验,在已有认知基础上开展对新问题的模拟、实验、逻辑推导,形成新的进阶认识,是我们科学课思维训练的一种方式。在我今后的小学科学课实践中需要更加注意这种训练,为真正养成学生科学素养作出改进。
同济医学院附属小学谢辉老师:参加这次思维型科学实验探究的培训,我深感收获颇丰,不仅对科学实验的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掌握了一系列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这对于提升我未来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新合村小学伍自安老师: 有幸参与小学科学构建思维型课堂的学习,我收获了知识与乐趣,思维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在这里,像是一次神秘的探险,充满了未知与惊喜。小学科学思维型课堂,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探索科学世界的大门,让我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不断成长和进步。我相信,这次宝贵的学习经历将为我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照亮科学探索的道路。
东方红小学王华嵩老师:创新思维不仅指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的能力,更包括批判性思考、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多种高级认知技能。这些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乃至终身发展都至关重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自己也必须具备创新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体现在对教材的创新处理,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比如现在提出的跨学科概念,跨学科概念是从不同学科领域提炼、抽象出来的共同概念,是在多个学科或领域中反复出现的一些重要概念,它们超越学科界限,在解释现象、创新理论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需要深耕教材挖掘出跨学科理念,具有跨学科概念的学生能综合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硚口区实验小学卢家杰老师:思维型课堂教学需经过动机激发,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应用迁移等环节,今天的分享活动用具体的例子,向我们展示这几个步骤如何展开,其中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要想真正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建构,依赖的是我们科学老师对课程进行的精心设计。
崇仁路小学陈多多老师:现在学生的知识获取方式比较多样化,可以通过手机,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这节课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它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追寻科学家们探索的足迹,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这些猜想,从而体验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井冈山小学李毅老师:我觉得思维型科学探究学习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探究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论,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科学素养。这种学习方式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科学知识。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科学现象,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思维型科学探究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它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探究精神。我相信这种学习方式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崇仁路小学姜欢老师:通过今天老师对六年级“昼夜交替”案例的精辟分析,我深刻领悟到,科学教学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洞悉学生的既有认知。在此基础上,巧妙设计模拟实验与逻辑推导,引领学生逐步构建新知,实现认知的进阶飞跃。这不仅是科学课思维训练的有效路径,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所在。未来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拓宽学生视野,助力他们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与探索精神,为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崇仁路第二小学张本青老师:在这次学术报告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和乐趣。通过夏骥老师对《观察与比较》课例的分析,我认识到了构建思维型课堂的策略和方法。王文老师的《昼夜交替现象》课例研究不仅让我对这一自然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启发我思考如何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东方红小学罗丽老师:思维发展型课堂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为核心目标的新型课堂形态,它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实现思维的发展,包括新思维技能的习得、思维技能的迁移和应用。思维发展型课堂的核心要素:问题情境、认知冲突、可视化、变式运用,强调了课堂上巧设“真问题”,引导学生“真交流”“真研究”,并用具体案例阐释了如何将思维发展型课堂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设计中,如何通过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夏老师、王老师不仅仅分享了教育智慧,也为科学的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
红旗村小学黄斌老师:今天的学术报告《昼夜交替现象一课》课例分享,让我们知道宇宙中充满了无穷的奥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精神。
体育馆小学丁菲老师:思维性课堂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为主要目的,通过设计富有思考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思维性课堂强调明确的教学目标,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确保教学开展。思维性课堂强调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出问题。这种交流方式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山鹰小学段金玉老师:思维型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精心的设计,在备课时我们要尤其注意学情,在教学时可采用任务驱动和创设学习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观察与比较》课例为例,正是教师的精心设计,让探索活动生动有趣,同时贴近学生生活,实现了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教学目的,学生在五个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不同的感官去观察和比较,最终发现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可以让我们对事物的观察判断更准确,也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行知小学刘虹老师:思维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学生进行实践和探究,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独立思考问题,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井冈山小学张欣越老师:此次线上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在科学教育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思维型探究课堂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通过观察、提问、假设、实验、分析、结论等步骤,主动探索未知,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培训中,老师们分享了许多创新的教学设计案例,这些案例无一不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情境导入、问题驱动、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科学情境中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教学设计的创新性和实践性,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科学、发展思维的乐园。
韩爱萍羽毛球学校田甦老师:这次思维型课堂教学收益颇丰, 选择几个不同年级科学课程有针对性的做深入解剖,为一线老师由教学型向理论型深入转变,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参考。以昼夜交替为例,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向学生未知提出探究思索,具体深入思维型教学原理三步骤:动机出发——自我监控——应用迁移,逐一阐述了认知冲突,自主建构的运用,以及借助知识,方法和态度的运用,最终落实到应用迁移上来!
展望未来,科学思维型探究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它要求我们各位科学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希望各位同仁能够继续保持这份热情和探索精神,将所学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让科学课堂成为孩子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乐园。
策划:冯建春
编辑:张欣越
审核:李珺、杨军、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