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优秀携手,向卓越登攀——漯河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共赴成长书院之旅

窦迎瑜
创建于07-27
阅读 177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蛙声荷香千枝秀

烈烈暑风笃志研

名师教导助飞跃

聚智同行展宏图

      夏盛犹清和,芳草亦未歇。教育是一场诗意的修行,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温暖生命的过程。我们怀揣教育梦想相聚长垣,遇见河南教师成长书院,遇见导师,遇见彼此。于是,生命中便有了一段美好的成长之旅。

导师课堂

凤霞班


       凤霞导师针对如何开展单元教学,作了《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考与建议》的专题报告,对于什么是单元整体教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形式以及如何实现单元整体教学,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在古诗词教学方面,武老师做了《部编版小学古诗文的解读与教学设计》的专题讲座中,以“古诗文,我们正在怎么考”作为切入点,引发了在座老师的深度思考。

       除了精彩的讲座,武凤霞老师还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纷呈的观摩课《古诗三首》《手指》《夏天里的成长》《手术台就是阵地》。

朱煜班

      这几天朱煜老师为我们带来了现场课《西门豹治邺》《爬山虎的脚》《梅兰芳蓄须》《雪梅》,专业报告《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单元整合教学的实施》《统编教材中的作文教学》《新课标视域下的古诗教学》。

       朱老师每次上完现场课,都会跟我们一起交流他巧妙的教学设计。他的教学步骤和细节看似“家常”,不露设计的痕迹,然而实际上他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深思熟虑,他搭建的每一个支架都有背后奥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朱老师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提升了核心素养,台下的老师学到了教学技巧。不得不说,朱老师的课堂达到了“三方共赢”的效果!

林波班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在这个特殊的夏天,进行了一场关于教育教学的美丽邂逅。在教师成长书院林波班为期五天的观摩课、专题讲座的学习中,王老师通过各种古诗课文讲解、写景课文到底该如何选择重点、新课标大背景下语文教学该何去何从的问题上,从一线教师可能会遇到的教学困惑为切入点,设计各类有个人特色的情景导入,一步步地深入挖掘语言文字的情感因素。进而讲述了如何归属任务群、单元如何教学及应对对策等问题。深刻认识到要抓住文本体裁、题材的特点,从“学科知识的代言人”升级为“学科育人的探索者”。语文教学路漫漫,但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静听有声,学悟于心

孙珺

       反思感悟:

      在古诗词教学方面,武老师有独特的见解。她在《部编版小学古诗文的解读与教学设计》专题讲座中,以“古诗文,我们正在怎么考”作为切入点,引发了在座老师的深度思考。随后,通过大量的古诗实例,剖析了古诗文应如何解读,包括准确理解诗词的内容、关注诗文背后的故事、留意诗文呈现的空间和情感等。最后,凤霞老师毫无保留地传授了古诗文的教学方法,让我们对古诗文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与理解。       

      在作文教学方面陈静老师提出要在学生觉得困难的地方搭建支架,适时引导,而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往往都把难点留给了学生。我们常常让孩子写具体,我们会给孩子讲抓住动作、语言、神态……可结果是很多孩子依然不知道如何写。这也是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观看的课例中老师巧妙地在课堂评价环节用阶梯评价图作为支架,突破难点。这给我今后的作文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范例。       

      除了精彩的讲座,武凤霞老师还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纷呈的观摩课《古诗三首》《手指》《夏天里的成长》《手术台就是阵地》。其中《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课文距孩子们生活的年代较远,不易激发孩子们的共鸣。武老师创设拍摄电影大情境,让孩子们选取镜头、组合镜头,在任务驱动下学习课文,进行角色扮演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的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品质,在课堂实践中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在《古诗三首》的课堂中,“读古诗”环节融入细致入微的关键字词指导;“明诗意”环节关注学生主动思考的过程;“悟诗情”环节渗透学生思辨性思维。真正的课堂就应该是这样,既大气又细节,既守正又创新。     

       通过一周的学习,我对大情境、学习任务群的认识逐渐清晰。同课异构《手指》一课,传统教法与为学生设置情景与任务两种不同的教法让我直观看到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状态的差异。有情景、任务明确的课堂,孩子兴致高,在由不会到会的过程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这也对我们钻研教材的能力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也是我接下来要努力的方向。       

      总之,收获很多,要实践和突破的地方也很多,我会在自己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罗庆军

      反思感悟:

     今天下午朱煜老师所讲的古诗《雪梅》,同样也是在给学生立支架,每一个地方都交到了学生的困难处。

       特别是在讲平仄和节奏停顿时,当老师发现学生不会节奏的划分,不会朗诵古诗时,老师就开始立支架了。这个时候无论你再启发,再鼓励再让他来读,他都读不好,因为他真的不会,这个时候老师在屏幕上黑板上通过多种方式给学生建立支架,让学生很清楚的就能明白古诗应当怎样读。

      老师的具体做法是:师生的互读,学生的相互评价,在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找不足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掌握了相应的技能,因为学生学着不难所以这堂课结束之后孩子们是快乐的,他们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得到了满足。

       其实每个孩子从内心深处都是很爱学习很爱老师的,只所以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课堂上参与程度差大都是因为在学习的时候出现了困难,这些困难长时间得不到解决,日积月累,没有成就感,不快乐。慢慢地兴趣就被抹杀了,内驱力就减弱了。

      在教学的过程中,做为一线教师,一定要走进儿童,以儿童的视角去设计教学环节,在课堂上不能忽视老师教的作用,教一定要教在学生的难处,根据学情给学生树立支架,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一个快乐的过程,是一个有成就感的过程。

李宁

       反思感悟:

     《在河南教师成长书院与武凤霞老师同行的成长之路》:

      在河南教师成长书院的学习时光,如同一束温暖而明亮的光,照亮了我教育前行的道路,而凤霞老师的引领则是这束光中最璀璨的部分。

       凤霞老师的讲座和课堂示范,犹如一场知识与智慧的盛宴。她对单元整体教学的深入剖析,让我如梦初醒。以往,我在教学中只是根据单元主题孤立地看待每一篇课文,很少思考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武老师的《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考与建议》专题报告,使我清晰地认识到单元整体教学是一个有机的系统,需要我们从更高的视角去规划和设计。她详细阐述的单元整体教学形式以及实现方法,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教学大门,让我明白了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拓展,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古诗文教学方面,凤霞老师更是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部编版小学古诗文的解读与教学设计》的报告,为我们提供了教学古诗文的方法和路径。她提出,教师的文化底蕴决定了古诗词教学的高度。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才能站在更高的位置,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此外,凤霞老师的《听评课的规则和技巧》主题报告,先从执教者和听课者两个角度阐明了听评课的意义,指出两者相辅相成。接着重点指导我们如何有效地进行听评课。

      武凤霞老师的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教育艺术的展现。她那精湛的教学技巧、巧妙的引导方式以及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都深深地感染着我。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那种活跃的氛围和良好的教学效果让我惊叹不已。她让我明白了,好的教学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学生内心的求知之火。

        这次在河南教师成长书院学习的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和差距。同时,也让我充满了前进的动力和勇气。我将不断反思和改进,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追求,我也能够为学生带来更优质、更有深度的课堂,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快乐地遨游。

安亚楠

       7月25日反思感悟:

      今天王林波老师为我们解读了《新教材与关于教学的探索》。部编版教材实施以来关于“大单元教学”“学习任务群”这样的教学新术语被提到了核心地位,围绕这样的教学设计,形式之多,方法之多令人眼花缭乱,但是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能力提升的作用又有几分?王老师的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部编版教材目的是为了解决语文教学浅表化,碎片化,随意化,我们不能盲目追求情景教学之奇,要始终以语文要素为主线进行单元整体教学。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首先要确定课文所属的任务群,明确教学侧重点。单元整体性较强的课文可以设计单元整组教学,充分挖掘文本,利用语言材料结合学生语言经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这样才能把听说读写落实到每一课的教学中,这才是一节扎扎实实的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的课程。说到底教师的教学设计最终要指向学生的学习,而不是验证教师天马行空想法能否实践的阵地。 

      今天上午是林波老师为我们上的最后一次课,有很多的不舍得。这几天他明晰的思维,有理有据的表达,润物细无声的课堂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也深深感受到了自己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上的欠缺。未来的成长之路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这次学习也为我以后的成长之路点明了方向。 

      这几天,越发的感受到了一个词,托举。 

      这个词,在成长书院里随处可见。开班第一天,刘院长就曾说到要为老师们提供平台,助力教师成长。王林波老师的每一节课都有针对性地告诉我们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思维,应该怎么思考,怎样把握。

      在今天的课上,王林波老师为我们做的主题报告。方法理论,加上相对应的课例分享。让我们瞬间能触摸到语用的大门,知道应该研究设计什么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对任务群、评价等概念也有了更清晰正确的认识。 

      王老师的慷慨解囊何尝不是一种托举?正如他说曾经参加接触的语文顶级专家们的座谈会、讲座中没有高深难理解的词汇,有的就是简单明了的“听说读写”。他的课,没有大学教授的理论概念,有的是朴实无华却又真心实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得来的经验。而这,恰恰是我们一线教师最需要的,直捣黄龙,正面击中我们的困惑,给答案、给方向、给方法。王老师说的很多困惑就是我心中,或者说在教学中模棱两可、知道却不是非常清晰的问题。真的是听君一席话,不说胜读十年书,至少能节省我花费几年时间,让我不用绕圈圈,跌跌打打,靠教龄才能熬出来答案。 

      班主任韩老师,一遍遍不厌其烦的告诉我们要写下来。乍一听,有些磨人,可你不得不承认,忠言逆耳,但利于行。韩老师说的是对的。我所见过的听过的所有有些成就的老师,都是这么过来的。她们一定会把自己的所得所悟梳理一遍,记录下来。写的过程中,是会加深白天的思考,也会启发你新的方向,内化知识成为你自己的东西。哎!向上的路总是难攀登。

       下午的“最具成长力教师”演讲答辩更是让我看到了大家的托举会让“我们”登上一个什么样的舞台。每一位老师都很厉害,在自己的小场域里都是能人,是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她们光芒万丈!让我看到了她们的经历,也让我看到了前方可能会有的未来。就像王老师说的那样,心中一定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关于今天答辩的一个问题,如何在忙碌与困顿中突出重围,获得生长的力量。官方回答,大家都会说。我结合自己的思考后认为,对于我,以及向我一样的老师来说,传统答案,什么阅读啊,汲取身边榜样力量啊,都没用。说实在的,我要是这么自律,还能有这困惑?我一定会不断成长的。当然,这道题让我上台答,我也得答官方答案。可实际呢,我稍作思考,心中唯一的答案是,来成长书院啊!正如导师公共课上所说,身边有同行人,前方有老师,远方有偶像。你在这样的环境里,再懒散的人,也会有思考,有思考,她就会成长。身边都是写作、阅读、做研究的人。你也会在百聊无赖之时,打开书看看,自然而然就会获得出发的动力。

       有师托举助力,定会热辣滚烫!

窦迎瑜

       反思感悟:

      朱老师的《西门豹治邺》由低年段训练的字理识字方法进入,将易出错的“豹”解决掉,孩子很好地掌握了“虫豸”的要点,“邺”提炼出邺县(地名)。只课题读了不下5遍,每一遍都有新的要求,落实到地。

       由“巫婆,官绅,媳妇,荒芜”的正确朗读(纠正唱读)下,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鼓励不同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说出故事内容,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再用“漳河边上的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从词到句的朗读训练,读正确,读出停顿,巩固要点读,全班齐读过关;再发展为扩句练习,将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说清楚,句子有来龙去脉,朱煜老师辅以句式的引导,同样鼓励不同的阅读经验与表达方式,是特别好的由字~词~句,再到段落的学习铺设。起因搞清楚了,即西门豹到邺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查情况(加害者,受害者,气候),这些都在师生合作朗读中解决掉了。

       那么,结果如何呢?一组词语“开凿   渠道  灌溉  收成”自由串联事件结果,其实孩子很聪明大多能从结尾入手进行复述或创造,这不就是由词~句~段的简要复述雏形?惊叹于朱煜老师的神笔,完全无形,孩子能力的训练都在其中蕴藏...

      每一步都不是徒劳,都是经由精心设计,才会有学生切实学的过程,果真如朱煜老师讲座中提到的“教有过程,学有经历”!听这堂课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备课前要先寻找到最合适的教学内容,教会孩子表达方式。像朱煜老师就由一句话“漳河边上的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把握全文,寻找事件主脉络。

       导师,的确不一样!处处不见设计,又处处皆有设计!一节好课,一节能锻炼孩子语言运用,思维训练与表达的好课,务必是经过精心创设的一步步铺垫才会有的理想课型。


杨戈雨

       反思感悟:

      观摩课第一节是武凤霞老师的《夏天里的成长》。这是六年级上册写作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梁容若先生《夏天》一文的片段。武老师在课堂中从“生长”入课,引领孩子发现文章围绕着中心句,并在寻找中心句的过程中发现“中心句统领”以及“中心句可以在段落的不同位置”这一方法规律。再聚焦动植物、以及学生的生长,从三个方面层层递进,把课文的中心表达得更全面、更充分、更深入。        

      观摩课的第二课是朱煜老师的《梅兰芳蓄须》,这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通过时间的推移,1937年、1938年、1941年发生的事件,以及梅兰芳身上发生的事情,朱煜老师精准把握本文属于革命传统类课文,此类文章距离学生生活经验较远,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对过往学习经验的唤醒,给予学生一定程度的日军侵华资料补充,以此来深刻体会梅兰芳的信念与决心。本节课不仅是掌握知识,还能够理解梅兰芳的经历,从中汲取勇气和智慧的力量,坚持信念,面对困难并积极应对。     

      观摩课的第三课是王林波老师的《只有一个地球》,从各大课堂环节中指导学生从不同层面的朗读,充分体现了课标要求: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句,看图片,谈感受等方式,引领学生真正体会到地球外表的可爱,内涵的丰富,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一步步地深入挖掘语言文字的情感因素。

      我认为,王老师最有亮点的教学设计就是始终强调描写一个事物时,可以把她从人的角度进行述说。本文从枯燥的文字变成一位母亲的述说,人格化的语言,人性化的处理,让孩子们能够真正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导师的课堂我们观其形、品其味、悟其神,目标的设定,任务的设置,活动的设计,作业的布置,看似简约,却不简单,时而行云流水,时而如火如荼。课堂呈现的是导师们的理念、方向、风格与特色。一节课、一场报告只能领略专家风采的零星点点,学习之路漫长,将用一生付之!

阅读 177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