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读经典,如品香茗,余味悠长。在喧嚣的世界里,我们寻得乐山嘉祥讲堂一方宁静,沉浸于琅琅书声中,徜徉于文字的海洋,感受先哲的智慧与力量!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嘉祥礼堂,琅琅书声已在礼堂中回环激荡,李明老师和邓锦芸老师正带领大家酣畅淋漓地乐读经典。
来自重庆科学城明远未来小学校的柯星老师开启了第一节课——《读书之乐》习作课。 习作讲评课本着先写后教的原则,以优秀例文为参照,学习经典的化用能力。课前柯老师先带大家品读南宋诗人翁森的《四时读书乐》,再反观本次习作同学们笔下的读书之乐,请学生分享。柯老师由句到段再到篇进行指导,给大家再次改写提供了参照和素材。学员们经过点拨,文思泉涌,所写片段精彩纷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次习作讲评课,佳作不断,让我们看到了经过素读经典浸润的孩子们深厚的积淀和奔涌的文思,也让大家再次见证了素读经典课程对孩子思维成长巨大的助益作用。(更多精彩习作请关注后续推出的作品集)。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渗透在《前出师表》的字里行间。今天,陈琴老师又给我们讲解了《后出师表》,随着陈老师对文章的解读,我仿佛看到当年那位“明朝携剑随君去,羽扇纶巾赴征程”的诸葛亮内心的苦楚与无奈:他明知北伐无异于以卵击石,但因受先帝的托孤之任,怀报先帝的知遇之恩,不得不再度出师。“清风明月入怀抱,猿鹤听我再抚琴”的闲适与恬淡再也回不去了,唯提出“六未解”来委婉而诚挚地向后主决绝与警醒。如果说杜甫用诗行表达了对诸葛亮的理解与叹惋,那么陈老师则用声音传递了对诸葛亮的体恤与崇敬。
午间的酷热也不及赵昆明和陈刚亮二位老师带读的炽热。陈老师富有磁性的浑厚嗓音,再加上赵老师铿锵适度的节奏感,嘉祥礼堂完全浸润在激情澎湃的读书声中。
深圳市龙华区鹭湖外国语小学彭海娟老师执教了感人至深的一课——《陈情表》。文字穿越千年,剥离掉所有附丽之后呈现在人们面前时,它最感动人心的就是一个字——情。彭老师紧扣一个“情”字,从“是谁陈情?向谁陈情?为何陈情?怎样陈情”问题导入,因势建构,层层揭秘,引领大家缓缓走进李密的情感世界。以读代讲,以读促学,以读促悟,让每一个精妙的用词,每一处婉转的表达都清晰地展现在听者眼前。李密对祖母的拳拳深情,那相依为命的过往如画卷般展开,而他面临尽忠与尽孝的艰难抉择时的痛苦与挣扎,也重重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最后点出这篇文章所承载的文化观念——孝。这堂课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授,更是一次情感的洗礼。它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和力量,能穿越时空,带给我们无尽的感动与思索。
学员中场休息才艺表演
中学时读《庄子•秋水》的节选,只看到了河伯自以为是和知错就改的两面而已,而陈琴老师对河伯与海神若对话的解读,揭示了许多深刻的哲学道理:人的认知是有限的,我们不能用自己的狭隘眼光去看待世界。对于那些超出我们认知范围的事物,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观点和见解……陈老师深刻而多角度的解读,打开了我们思维的新高度。
王巧露老师分享的《演讲人生 人生演讲》引爆了全场。露子老师用现身说法,为在座的学员们分享了她如何从一个害羞腼腆不自信的小朋友成长为一位致力于帮助更多孩子和成人变得更加自信的教育工作者。分享过程中,露子老师重点为我们讲述了家庭对自己的影响。特别是露子老师深情朗读她在个人公众号“露在前方”里写的一篇回忆父亲的文章,全场无不认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的观点。“如果只学一个技能就能带来一系列的改变,那就是演讲。”露子老师的这句话在会场里久久回荡。让经典丰盈我们的思想,让演讲表达我们的思想,让世界因为我们的演讲而变得更加美好!
聆听了陈群英老师《时政育人 经典润德》的讲座,令人震撼。真正的教育,不是单方面的要求,而是一种陪伴,是我们作为父母的陪伴,是与同道人的陪伴,是一群人的陪伴,并行致远。就像读经典,一方车库,一块小黑板,一群人,还有陈老师的无私奉献,成就明德堂每一个孩子,拥有更大的格局,更广阔的胸襟,更深厚的家国情怀。读史使人明智,我们品味经典,更应使其能为当代所用。经典浇灌出我们的家国情怀,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中国根,世界情,眼中有世界,心中有人民。我们的孩子在经典中明确人生志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用经典的力量,帮助我们在这百年未有之变局中认识世界,探索我们每一个人在这时代浪潮的定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添砖加瓦。
时光匆匆,仿佛只是眨眼间,读书营已悄然来到第四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能有这样一段纯粹与经典为伴的读书时光,是如此珍贵。素读经典,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滋养。它让我们在浮躁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归宿,拥有一份淡定与从容……
附:
学员浙江缙云 应银秧感言(一)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前赤壁赋》
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苏轼《后赤壁赋》
当陈琴老师讲到月白风清之美的时候,她的眼底闪烁着光华。诗心、诗性,凝视过的明月,此刻都在心中有爱的陈老师心底流淌,而我们,透过她的眼睛,窥得那轮明月。
幼儿园未识字的女儿在一旁画她的画,我以为,她不懂。忽然,她抬头说了一句:
妈妈,我觉得陈琴老师她就是一个大诗人。
原来,安静之时,语言是有力量的。月白风清此刻从苏轼的文章中飞到了我们心里,通过那颗装有明月的透亮之心。
如果,你也愿意凝望,你会看到月白,从月色中走来,从遥远的天边缓缓淌下,空灵悠远。如水的月光涤去了喧嚣,澄澈了宇宙,世界浑然只剩一片月白色。
就在你举目邀明月的那一刹那间,所有的事与物都和月亮一样,发出一种如水般清明透亮的光泽,你的心也在那刹那之间,变得饱满、快乐和安详。
感谢陈琴老师赐我们一轮明月,也许他来自宋朝,照过苏轼的明月,此刻也照着你我。吹拂过苏轼的那缕缕清风,此刻,也会掀起你我的衣袂。
今夜,也请你,打开窗,望一望那轮明月,若是月亮还没来,路灯也可照窗台,照着白色的山茶花微微开;若是晨风还没来,晚风也可吹入怀,吹着那一地树影温柔摇摆……
无论遇见什么,我们要相信,月亮一直都在!
附:
学员浙江缙云 应银秧感言(二)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嘹亮的歌声响起。似乎看到古老的岁月里:
黑夜如染了墨的一张画纸,无声无息地笼罩着沉睡中的世界,本来倚床打盹儿的人儿猛然惊醒,窗外更鼓清敲三声,皎白的月光洒在书桌前,诸葛亮还在伏案挥笔。
为了蜀地的江山,为了蜀地的长治久安。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于公元227年(建兴五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
歌声婉转:
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长途行军不易,这不易背后有着先帝深深的渴望,那是前行的力量。不知道,诸葛亮先生的渴望是?
轻抚古琴,让《卧龙吟》的旋律在指尖流淌,仿佛琴声能够穿越时空,与那位卧龙先生进行一场心灵的交流。
在这琴声中,你是否听到了他的渴望。
他说: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
歌声昂扬激越,似乎要冲破云霄: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著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 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对公元234年的成都百姓而言,丞相春天出征,秋天睡在棺木里回来。他死在阵前军中,没有死在自家病床上。
他没有荣归故乡,可他成了自己的英雄,坚守大义,为理想献身的英雄。
虽然已故去千年,但定军山下那座孤坟却早已成为读书人敬仰崇拜的圣地,闪耀着穿透千年的动人光辉…
家国天下情怀,为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执着,千金一诺的履约精神 都在岁月的长河里煜煜闪光。
唯有经典,让生命久长。
心潮澎湃,唯有感恩,感谢所有为活动付出的老师们,感恩陈琴老师的巍峨,让我们在这里,穿越千年,与江山相遇、与千年的渴望相遇,与英雄、与理想,与坚守相遇……
相遇,足以慰风尘。
—— 浙江缙云 应银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