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欣赏歌曲《梦里山村梦里家》】▲
时逢七月,胜友如云。7月24日至29日,石匣村过半年第六届乡村振兴戏剧节举行。期间,章丘区第二届村BA决赛激情上演,中国戏剧文学学会邀请70多位嘉宾、艺术家欢聚一堂,带去了一场曲韵歌扬的戏剧盛宴。去年以来,石匣村过半年乡村振兴戏剧艺术节拓展活动范围,丰富活动业态,融入了“村BA”,实现了现代体育与传统民俗的交汇,短短几天,客流量近10万人次。
石匣村,位于章丘南部山区官庄街道,距离章丘主城区40多公里,2200多口人。那里山连着山、山绕着山,崇山峻岭层层包裹。就是这样一个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名不见经传的山村,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连续六年把这么多游客拉进似乎不被“流行”看好的戏剧节?
(一)
石匣,一看名字,就与石头相关。那里的人唱道,“石头山,石头梁,石头房子石头墙;石头街,石头峪,石头小桥石头路;石碾子,石磙子,石桌石凳石椅子……”石匣村,名副其实的“石匣子”。
石匣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虽然偏远,却一直流传着“过半年”的习俗。也就是从每年阴历六月二十开始,持续7天,村民们聚在一起吃伏羊、过半年、庆丰收。
过半年,是石匣村非常重要的节庆。人们用杀羊的方式,祈求下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少爷们用石头搭灶,用枯枝烧火,用山泉水清炖自家的肥羊,欢聚一处,美餐数日,暖胃生津、增强体质,特有的幸福洋溢在村民们的脸上。
节庆的背后是文化,石匣村把这种文化叫“攒”,也就是拼凑、集聚的意思。旧时日子清苦,几户人家必须凑钱才能买来一只全羊,尽情享用一番。羊金贵,须文火清炖,保留其原有的鲜嫩,只撒上盐、胡椒等简单的佐料,连肉带汤一分,吃到满口留香、满头大汗,方才过瘾。如今,“过半年、吃伏羊”声名远播,吸引众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已然成为石匣村的一张金名片。
不只有攒羊的文化,还有唱戏的传统。石匣村,还是章丘梆子的发源地。
据史料记载,章丘梆子叫山东吼或靠山讴,源于泰安汶上福字班。清代中晚期,汶上福字班艺人福祥、福全师兄弟离开汶上,辗转来到石匣村开班授课。仅用了十几年时间,石匣戏便远近闻名,前往学艺的人络绎不绝,其影响遍及章丘、莱芜接壤处的广大地区,其势鼎盛。
与吕剧、柳子戏唱家长里短、演儿女情长不同,章丘梆子唱的是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的历史大事。比如,反映西汉吕后乱政那段历史的《红打朝》,演绎东汉时期大败番兵铲除奸佞的《姚刚征南》……唱不尽历史变迁,表不完家国情怀,石匣村的老百姓,自古如此。
放下锄镰锨镢,扮上生旦净末,村民们既是干农活的行家,又是吼梆子的里手。锣鼓喧天、丝弦盈耳,一个个忠孝节义的故事在古戏台上精彩亮相。台上的演员唱得有板有眼、淋漓尽致,台下的乡亲听得如痴如醉、乐在其中。一部部经典的呈现,就如同当地村民的生活缩影,台上台下的人不断变化,剧目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只有古戏台经百年沧桑,巍然屹立。
百年戏台,藏着故事。青石垒砌,古朴典雅,坐落在村东头。上世纪90年代重修戏屋时,在一条檩木上发现了“清道光二十六年”字样,足见其历史久远。戏台坐南朝北,正对的就是“官地”,能容纳3000多名观众。在章丘梆子最辉煌的时候,这场地容不下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崖头上、石阶上,都是人挨人、人挤人,场面堪比现在的大型演唱会。
本是贫穷小山村,烹羊唱戏且为乐。这寄托了人们对自然馈赠的感恩,也犒劳了自己长久以来的辛勤劳作,更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希冀。这种朴素、真诚的“过半年”,丰沛了石匣人的精神世界,也为农耕生活涂上了浪漫的色彩。
只是到了上世纪末,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年轻人走出大山,外出学习、打工、创业,学戏、唱戏、演戏的人越来越少,观众席渐渐冷清,即便到了每年“过半年”的时候,大戏也不再在舞台上唱起,石匣老戏走向没落。
(二)
石匣村,地处大山深处,地块琐碎、土壤贫瘠,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多少年来,村民种植小米、小麦、玉米、土豆、地瓜,靠天吃饭,一旦天气不好,产量就大打折扣,收入也得不到保障。
2019年,是石匣村发展的重要一年。这一年,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时期。官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提出了坚持党建引领、依靠能人带动、走向脱贫致富的发展思路。对石匣村来说,引进在外创业能人景华,是不二选择。
17岁考上大学、走出石匣,转眼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景华在外闯荡多年,经营苗木产业,生意遍布北京、苏州、大连等地,是石匣村的骄傲。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与他联系,他初心不忘,二话不说,儿时的理想萦绕在脑海:“我要是当上村干部,就让咱村的日子天天跟‘过半年’一样,老少爷们天天吃伏羊、看大戏!”
饮水思源,不忘桑梓。就这样,带着浓浓的家乡情怀,景华毅然放弃了大城市富足的生活,回到了生他养他的石匣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上任之初,背后议论的有之,半信半疑的有之,观望等待的也有之。可在他看来,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选择了回村,就要干出名堂来。
振兴村庄,何处下手?村南大峪中有一条河,自西而东,穿村而过,在村东留下一滩青色鹅卵石,流向另一条山峪。本是潺潺流水、清澈见底,却因常年乱搭乱建占用河道,破坏了河流生态环境。调研之后,景华决定从整治河道开始,清脏治乱、拆违拆临。
村“两委”成员开会,敢作敢当的“两委”成员袁善亮主动提出先拆除自家占用河道的违章建筑。言必信、行必果,面对家人的不理解、不情愿,即使妻子以砸烂了家里的电视“相威胁”,他毫不含糊地说,“景书记能放弃那么大的产业,回村造福百姓,咱就得用行动来支持!”他硬是把妻子锁在家里,拆除了违建。
这是景华上任后打响的第一枪,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枪。
有了党员干部带头,拆违拆临工作顺利展开。两年时间,景华带领村两委成员,拆除违建140多处,绿化5300多平方米,新建街心休闲广场一处,迈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一步。
违建拆除后,河道里的污物露了出来。景华按照街道党建引领在官庄的思路,通过支部组织发动、党员模范带头、群众积极参与,发动党员群众义务出工2000多人次,清理河道3公里,清运垃圾1000多立方、整修河堰300多米。随后,建起了3500平方米的花池,种植了近万株苗木……河道净了,河水清了,环境绿了,村子有了灵魂,日子更加幸福,石匣村重新焕发出生机。
党建“一子落”,发展“全盘活”。如今,一幅山清水秀、业兴人和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石匣村集体收入超过50万元,更坚定了乡亲们的致富信心。景华还在官庄街道驻地附近,打造泉城百花园项目综合体,成为山东省省级田园综合体、济南市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典型示范项目,带动6000多人就业,解决周边20个村近2万亩三类农田增收2000万元。
(三)
石匣村,地理位置虽然偏僻,这里却珍藏着原始的自然风光:山间有凉水泉、圣水泉、神仙泉、凤凰泉等泉眼数十处;汶源溪便是由各路山泉汇集而成,奔入嬴汶河。盛夏时节,泉涌水涨,踏石奔流,经石桥、绕古庙、穿过村居,好不欢快。四季风景变幻,美好生生不息,看着远山与晚霞相映,飞鸟散入深林,老农荷锄而归,孩童光着脚丫跑过田坎……把过半年的习俗与唱大戏的传统重新恢复起来,借乡村振兴大战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城市人打造一个田园梦”的蓝图在景华心里油然而生。
发挥自己从事园林绿化的优势,聘请高校专家规划更新村庄建设,让山、泉、林、石屋的布局更加错落有致,产生移步易景的美感;邀请本地有名的石匠、江西上饶的木匠,对老戏台进行维护,修旧如旧、古风盎然;邀请文化专家,支招开发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征求村民意见,尊重村民意愿,让当代设计融于古村落,形成新与旧的碰撞,既保护了原有的文化价值与乡土温情,又满足了人们现实生活需求……各方意见汇总,思想高度统一:把章丘梆子唱起来,让“过半年”习俗火起来!
唱响章丘梆子,不得不提于亮兴。
据说,清朝时期,石匣村的于、张、景三家出资搭班收徒传戏,梆子戏在章丘风靡一时。于亮兴就是于家的后人,他的高祖于成祥曾名震一方。民国时期,于成祥经常率石匣村戏班去赶圣井危山、绣惠女郎山等地的庙会,成功塑造了杨继业、寇准等章丘梆子经典舞台形象。新中国成立初期,石匣戏班红遍济南、滨州、德州、泰安等地。戏迷们常说,“豁上今天不赶市,也要先看梆子戏。”
尽管多年前于亮兴已经走出大山,走到城里,买房结婚,但他始终坚守着章丘梆子。作为章丘梆子剧团团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他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能让章丘梆子再火一把。景华的回归,无疑是难得的机遇。
2019年8月2日上午,景华历经半年多的精心筹划,石匣过半年暨第一届乡村振兴戏剧节火热开场。沉寂了几十年的小山村一下子沸腾了。激动的村民们彻夜难眠,翻箱倒柜地把戏服翻出来穿上,把锣鼓抬出来擦亮。他们扮上彩妆,舞起长绸,吼起来、讴起来,憋了几十年的梆子腔,在石匣村的山谷里再次回荡。
这是村民们久违的狂欢,是属于石匣村的嘉年华。老人们早早地坐在戏台前广场上,像极了儿时拥在一起看露天电影的场景,眼神里充满了期盼与渴望,重新找回了“豁上今天不赶市,也要先看梆子戏”的感觉。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赶了回来,已婚的拖家带口,未婚的呼朋引伴,整个山乡都沉浸在欢歌笑语之中。
梆子一声吼,锣鼓震天响,伏羊满山香。那天,于亮兴更是兴致勃勃,一段戏曲唱罢,痛痛快快地干了两大碗羊汤,虽然汗水浸透了衣背,可眼角上闪动着泪花。他紧紧拉住景华的手,高兴地问:“从这以后,咱的老戏能唱红了?”
“能!”景华拍拍于亮兴的肩膀。
和景华、于亮兴,以及村里老少爷们同样激动、备受感染的,还有活动现场的两位戏剧界大咖: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李东才、评剧表演艺术家戴月琴。
两位大咖本是前去采风,巧遇此次活动。一时间,戴月琴戏瘾上来,临时凑凑现场的道具、化妆品,简单装扮就登了台。
“好一个俊俏的女子呀,张五可用目瞅,从上到下仔细打量这个女流,只见她头发怎么那么黑,她的梳妆怎么那么秀,两鬓蓬松光溜溜,何用桂花油……”一段动听悦耳的《花为媒》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谁能想到,这位师从评剧大师新凤霞的艺术家,没有丝毫犹豫地把最精湛的表演献给了最朴实的农民,台下回赠的是经久不息的掌声。
“山美水美的村庄,住着这么一群爱听戏、爱唱戏的乡亲。作为戏剧人,我太感动了,就控制不住自己了。”戴月琴的话,让众人笑逐颜开。
这火爆的场景在各大新闻媒体、视频平台广为传播,石匣村一下子成为网红村。“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宛若桃花源”“有明朝的石头房子、唐朝的古建筑,就像历史的活化石”……网上好评如潮,村里人流如织,大批旅游达人纷至沓来,石匣村名扬四方。
火起来的石匣村,为了方便小型演出、满足游客需求,新建了小戏台,把废弃的村小学改造成章丘梆子博物馆,建设民俗文化馆,成立章丘梆子研习所,旅游资源不断丰富立体。
人气旺了,收入也跟着多了。一家石匣大锅全羊店最多时一天能卖出七八只羊,连街道驻地中心地段的店面都不如他的买卖红火。
待到第二年,2020年8月9日,石匣村“过半年”暨第二届乡村振兴戏剧节开幕,进山的路全都堵车了。私家车、大巴车连成了串,排了几公里的长队。村里一天就涌进来了七八千人,村里老人一辈子都没见过这阵仗。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这一年,刘兰芳、裘芸、袁少海、李宏图、李佩泓、雷通霞等60多位优秀曲艺戏剧名家前往助阵。期间,举办了“戏剧中国”2020年优秀剧目展演。十天的演出活动,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也迷上了质朴博大、温雅深邃的章丘梆子,迷上了山水交融、民风淳朴的石匣村。
时代在发展,思想在转变。2023年8月,石匣村“过半年”暨第五届乡村振兴戏剧节融入了章丘区首届村BA,引发全网同频关注。巩晓彬开球、刘兰芳助阵,艺体届两位重磅嘉宾参与其中,引发关注热潮。2024年7月27日,石匣村“过半年”暨第六届乡村振兴戏剧节期间,章丘区第二届村BA决赛来到石匣村,让人们一睹新时代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气神和新风尚,走出了一条“文化搭台、体育助阵、经济唱戏”的发展路径。
村BA的举办,是富裕生活的“晴雨表”。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农民业余文体生活丰富起来,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富口袋”到“富脑袋”,村BA点燃了群众的激情和梦想。不仅如此,还开拓了新的消费空间,趟出了农、文、旅、体、商“融合”新赛道,激活了经济发展“一池春水”。赛场上,你争我夺、竞相扣篮,热闹非凡,释放出独特的魅力;赛场外,当地美食、特色民俗,一应俱全,铺陈出崭新的气象。
一年又一年,年年有好戏。石匣村“过半年”暨乡村振兴戏剧节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年,规模越来越大,水平越来越高,吸引游客数十万人,成为乡村文化旅游的特色品牌。石匣村先后被评为“国家级AAA级景区”“中国传统村落”“乡村文化建设样板村”,成为中国戏剧文学永久颁奖地,章丘梆子戏剧博物馆被评为“山东省首批乡村博物馆”,驶入了乡村振兴快车道。
(四)
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喜欢到石匣村旅游,越来越多的外出村民也愿意把户口迁回石匣。石匣村,成为有吸引力的温馨家园。这几年,村里农田净增了200多亩,返乡的人们拿起锄头,在撂荒的土地上种起了小米、绿豆,以往不值钱的野菜、豆腐等都成了游客喜爱的特产,销量极佳。
“咱山里人憨厚老实,以前见不着这么多生人。刚开始人多的时候,有些不适应,不好意思开口和顾客交流,推销农产品。”变化最大的还是老百姓,说起最初的感受,很多村民难掩害羞,“现在可不一样了,来村里的人多了,俺的土特产很受欢迎,还经常有顾客夸俺‘能说会道’哩。”
精神状态在变化,文化自信在增强,群众收入在增加。立足山区资源优势,石匣村在小米、花椒等特色农产品上做文章。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袁继永,在石匣村整合山地2300多亩,实现标准化种植龙山小米,创立“南山一品”农产品品牌,开发小米茶汤、小米酒、小米营养餐等深加工产品。袭普杰创立山东康特农产品有限公司,在石匣村发展野菜种植基地、黑猪养殖基地,辐射带动周边5个村1000多农户增收致富。村里还建成了章丘梆子非遗文化产业园,打造研学基地,形成休闲农家乐、民宿、沿街摊店、特色农产品销售等乡村旅游产业链,带动富民强村,古老的山村实现了华丽嬗变。
变化大的,还有于亮兴。章丘梆子繁盛时有130多出戏,但是仅靠口口相传,不少剧目散落在了历史长河中。随着石匣村走向振兴,2019年起,于亮兴等人开始整理章丘梆子剧本,如今已有40多出戏结集成册。2021年,在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的支持下,章丘梆子进京演出,迈上了新的征程。
2023年10月,天下泉城新地标——明水古城开门纳客,章丘梆子迎来了新的转折。
南有乌镇,北有古城,山明水秀,文旅交融,以“济南元素”与“章丘符号”为基底的明水古城,一经开放就成了许多游客争相打卡的旅游目的地。
清泉碧波、楼榭亭台、回廊深院,漫步古城,不仅可以领略独特的风景,还可以聆听章丘梆子的悠扬。
“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章丘梆子不仅要传承下去,还要让老百姓喜欢。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喜欢个性化旅游,尤其是章丘梆子这种地方戏剧,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章丘梆子进古城,就很好地满足了他们对戏剧文化的向往。”谈起章丘梆子,于亮兴总是难以抑制的兴奋,《收岑鹏》《程咬金征东》《刘连征东》《樊梨花征西》《龙凤呈祥》……章丘梆子响彻明水古城的每个角落,游客一边游玩一边看戏,享受着戏剧与水乡、古镇、古建相融合的“沉浸式”演出。章丘梆子也随着万千游客,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梦里有个家,青山环抱着她。溪谷漫山花,藤蔓古烟霞。豆腐的清香飘出农家,耳边响起妈妈常叮咛的话。把梦藏在了古道旁,悠然山水间的繁华……”此刻,耳边仿佛又响起这首叫《梦里山村梦里家》的歌。我想,石匣村的故事就如同这歌声,正穿过山川河流,越过青砖黛瓦,融入人海,飘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