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研修“带”得走的能力 ——俞正强未来名师成长营之火箭军工程大学附属小学教师培训记实(二)

kuma与帽子,
创建于07-26
阅读 166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俞特每天都会早早来到会场,做准备工作,也时常与会场到的早的老师交流,询问有什么问题和意见,让人如沐春风,倍感亲切,交流之中启发老师产生新的想法。

俞特手稿

        7月26日早上8点半,培训准时开始,今天的讲座内容是《好课的模样》。俞特首先提出:认识到位,行为会正确,其中认识是背景,行为是上课表现,接着询问如何才能让学生认识到位呢?用教师的“专业天涯路”自然而然引出主题,“什么才是好课”。

        首先教师的天涯路分为三步:“工”“匠”“师”。

        第一步是“工”的模型,这一步学生的知识来自教材,教师完全按照教材来教授学生,同时教师对纪律要求非常高,且班级氛围非常高压。

       第二步是“匠”的模型,这一步学生的知识来自老师,教师在这一步会在班里非常有威严,学生也会对老师十分敬畏。这一步也对老师有一定的要求“要给孩子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但是这一步教师基本上是填鸭式教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比较痛苦,也会比较累。

       最后一步是“师”的模型,这一步学生的知识来自学生自己,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催化者以及规范者。

       每位教师在听完教师天涯路的剖析之后都应该也都在反思,自己是不是一个好老师?自己究竟走到了天涯路的哪一个阶段?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做设计者,设计教学素材,用数学的眼光采用合适的素材教学、合理分布教学顺序,引发学生思考与表达知识,用学到的知识去影响发展新的数学眼光。

       上午的最后一个小时俞老师播放并讲解了自己的课例《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俞特播放了两个版本,学霸版本和学渣版本,过程千回百转,结果发人深思。俞特最后为我们深度剖析了这节课应该让学生达到的三个层次的认识,原来“举一反三”的“举一”在理,“反三”在方法,教师只有设计了好的经历活动,才能解决学生的刷题痛苦,让学生以不变应万变。

       下午,俞特给老师们分享了如何备一节好课的方法,关键是让学生在经历中获得认识,因为只有认识才能支撑学生自己的行为,而获得和支撑才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体现。

        接着,俞特对“为什么现在厌学的孩子越来越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教师经常会用“匠”的模型教孩子,这时孩子是“杯子”,老师是“水桶”,一天8个小时不断地灌给孩子知识,孩子每天都会非常累,就会产生厌烦情绪。

        因此,我们要合理设计8小时,要让孩子既当杯子,这样可以效率高的掌握知识;又以“师”的模型教授孩子,让孩子自己产生认识;还可以给孩子空余时间,让孩子自己思考消化。这样孩子才是受到了“好的教育”。

       最后,俞特播放了自己的课例《小数的初步认识》,抛砖引玉,告诉老师们什么才是一堂好课。

       今天的学习打破了教师常规的认知,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和重塑,而教师需要做的,正是丰盈本质,虽然可能会带来形式上的朴素,但又何乐而不为呢?

图片:李夏飞

文字编辑:李夏飞

审核:刘红

阅读 166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