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宁夏生活(十)

樰笺
创建于2023-11-03
阅读 748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拥抱沙漠——


贺兰山的那一边是啥?是内蒙,茫茫沙漠。

——只要不进蒙古包,我还是敢去的。


与其说对蒙古包心存敬畏,倒不如大大方方承认自己惧怕内蒙的酒文化。据说,进帐篷前就需几碗酒当做敲门砖,然后接下来就是歌不停酒不停的豪放场面,最后就是被人硬生生扛着晃悠出来,脖子上还挂一个大铁桶,至于吐多少,被抗过的人自行回味。我看是没几个人能回味起来了,总之,蒙古包是我坚信的禁区。


朋友邀请内蒙腾格里沙漠玩,自驾游,不喝酒的那种——我自当是求之不得。去的时候选的一条小路,美其名曰充分体验当地地理特色及沿途风情,实则确实让我感受颇深。301省道还算凑合,毕竟道上车不多,出了大武口市区及郊区,两旁基本就是光秃秃的山峦了,起起伏伏的毫无新意。但走着走着,我发现周边的山体逐渐变了色,由一味的灰黄慢慢变深,到最后基本都成了黑色的模样,“这就是煤矿,”朋友介绍说,“我们待会正好带你去石炭井看看。”


原来,这些山全都是直接由煤矿堆积而成,这着实让我有些惊愕。按照我的认知,煤炭应该是要经过勘测,然后刨去覆盖在其上面的土石才能发掘得到的。看来,我的认知水平确实亟待提升,书本与实践的鸿沟绝不是前辈们随口说说而已。再往前行进时,我们就能看到一些荒废的露天矿场了——一个个被挖掘机刨开的深色大坑,目测深的可达数十米,颇有点战后弹坑的意味,风刮起时,黑色的煤粒伴着沙尘在坑里肆意弹跳,然后蹦出坑来,飞向各个方向。而坑的周围则被一圈圈铁丝栅栏围起来,坑周围甚至还能偶然见到废弃的车辆之类。看来这里确实热闹过,人们曾为这黑色黄金而疯狂。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由于无限制地开采,有的路段路基一侧甚至已经坍塌下去数十米,裸露出的黑色令人不寒而栗,仿佛行进中的车辆随时都会把道路压垮,随着陡坡一起下坠。万幸这种野蛮的开采被国家叫停了,安全隐患确实太大,而且给环境造成的伤害不可预估。


边走边聊得知,曾经的这条道路上,往来的煤矿运输车辆可谓是络绎不绝,最具有冲击力的说法就是:很多人仅凭拉小推车沿途捡取货车颠簸掉落的煤块就发了财。原来,普通人一夜暴富确有其事,神奇的大西北,的确造就了很多不平凡。


车往左拐,一溜烟儿进了一条土质小道,我知道石炭井应该不远了。


石炭,即煤的意思,据民国撰写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石炭井沟产烟煤,质坚有光,故名为石炭”。而石炭井,原为石嘴山市的一个县级行政区,在2002年被撤销,原行政区域划归大武口区管辖。该地位于北纬39.2°,东经106.3°,地处市境西北角,西连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地处贺兰山腹地,建成区距大武口约20公里,是以煤炭采掘业为主的工矿区。


石炭井昔日的光环不再,如今归于了一片静寂。这里到处是煤炭开采的痕迹:遗留的重型设备设施锈迹斑斑,巨大的露天开采场地空空荡荡,大片的红砖材质家属楼人去楼空……时值3月,看不到一丝丝新绿。再往前开,就到了主街道,这里现在已经被打造成了一个电影小镇,即便如此,街上除了几个环卫工人,也算得上是人迹罕至。但有一说一,街道还算干净,学校商店邮局理发店等倒是均有迹可循,而且充满着浓浓的旧时代的味道,红旗、大字报等特色标识随处可见。我们将车辆开至一个小广场处,停下车来取景留念。这里就算是电影拍摄的核心区域了,弹痕累累的破旧小楼,石块搭建的古老街屋,明暗交错间,的确很有电影质感。怪不得这里先后诞生出了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其中就有我比较喜欢的《万里归途》之类。这片石头街屋里头估计是在装修,拱门口拉了警示条,不让游人继续深入,我从大门往里探头瞄了一眼,似乎也没有太多独特之处,也罢,有缘下次再来吧。


这算是路上的小插曲,我们随便逛了逛,拍拍照后继续上车前行,向着阿拉善进发。路上的车渐渐多了起来,多为往来拉货的大卡车,但也有不少小车的踪迹,大概也是往返于沙漠的旅人们吧,因为那些锃亮的小车车身,显然和漫天黄土的环境格格不入;而散落在路途的岩石土块,明明只有越野车才能于其中轻松驾驭。戏剧性的是,这条双向车道还时不时遇上修路保养单边放行,我们行进的速度慢慢降了下来,只能无奈地跟着晃悠爬行。我也不知道这种状况持续了多久,直到我们上了乌巴线,一切才开始趋于正常,视野也逐渐开阔起来,路旁的山峰逐渐开始变得平缓,有的路段则完全被漫漫戈壁所取代。


经历了3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我们总算是到了沙漠。碧空之下,静淌万里黄沙,青黑色快速公路横卧其间,不断延伸再延伸,的确让人心旷神怡,仿佛胸中能奔腾万马,可驰骋千帆。3月的天气其实有点偏凉,打开窗,车外的风吹来会让人不由得再裹紧下身上的外套。我是第一次来沙漠,也顾不上下车后的冷风,径直走向一旁悠闲吃着干草的骆驼——我要近距离拍下这些伟大的沙漠之舟,把它们发给我远在湖南的家人们。


这里就是阿拉善了,“阿拉善”是蒙古语“五彩斑斓之地”的意思,这里有着全球唯一以沙漠为主题的世界地质公园,世界三大胡杨林之一的额济纳胡杨林,以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而我们到的第一站,则是阿拉善英雄会——由国内著名的越野车爱好者俱乐部越野e族发起的一项集越野嘉年华、T3挑战赛、腾格里沙漠挑战赛、特色旅行以及环保、公益项目等活动为一体的全国性大型越野年度盛会,据说每年的五一、十一假期是这里人满为患的时候,各式的越野车辆会让人目不暇接。这是一次盛会,也是一个地标。硕大的褐红色鸟翼造型的雕塑树立在广场中央,雕塑上还悬停固定这红、白、蓝三辆越野车,而“阿拉善英雄会”几个大字则威风堂堂地按次排列在上,在碧蓝的天幕下熠熠生辉,颇有气势。在这里找到地方吃饭那可是太难了,正是淡季时节,而我们路过的为数不多的餐馆,无一例外地大门紧闭。我们在这里停车小憩了会儿,吃了点随身携带的干粮,换乘大型越野皮卡向沙漠中奔去。


黄,纯粹的黄,伴随着大排量发动机的轰鸣声,这些黄色疯狂地通过双眼涌入脑中,只留出一丝给蓝色天空喘息的空间。若是我开着车进入这里,不出半个钟头绝对会迷路,因为四周全是一样的黄色沙浪,而手机在这里完全没有信号。随着不断开进,周围的沙地由平缓变得起伏,然后变成沙丘,直至成为小山,这里才是最佳的冲沙场所。所谓冲沙,就是坐在越野车中,在各种黄沙构筑的曲线中肆意驰骋,据说十分刺激,这也是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开车的师傅是老江湖,年龄约摸四十出头,常年身处沙漠已经让他皮肤都变成了近乎褐黄色,面部些许纵横的沟壑给人以一种可靠的岁月沉淀感,他双手扶着方向盘,淡然问到:“你们是要走平缓的还是刺激的路线?”“必须刺激的啊!”后座的朋友比较兴奋。我是略有些忐忑的,不会翻车吧?这里可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哦。


事实证明司机还是很靠谱的,皮卡在金色的山丘里面醉汉般摇摇晃晃,让人有惊涛骇浪中乘船破浪前行的兴奋感。我坐在副驾,车辆冲每冲上一个陡坡,都会让人把心提到嗓子眼;而每下一个坡,都会带来不一样的莫名快乐。那种明明感觉车辆已经近乎垂直坠落向地面而每次都能安然降落的侥幸感充斥着大脑,着实可称之为一味天然的兴奋剂。若不是我双脚全力登住车底板,右手牢牢抓住前方的扶手,我很可能已经是被甩出了车外了吧?即便如此,我还是用左手小心翼翼地紧握住手机,时不时想尝试着记录这惊心动魄的时刻。但实际上,如此慌乱之中记录的画面确实达不到预期,应该只有用无人机来个跟拍才会有哪种神韵。


男人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我愿称之为沙漠过山车,虽然离地高度一般,但刺激性丝毫不减。而女人就不是每人都能有这么快乐了:同行的一位女士在冲沙过程中反复呕吐了不下4次——于是就有了我们冲一段沙,停车歇息一段的神奇画面。途中我们还顺道拜访了“梦想沙漠”主题公园,这里是每年“英雄会”最热闹的地方,现在是一片空旷,寂寥无人。宽敞的公路将这里一分为二,路两旁点缀着各式车辆,或正常停置,或一排排插入地里,或摞成一摞,有的大客车更是被改造成了具备各种功能小房子,而且均有斑斓色彩的涂装,很有街头涂鸦+类赛博朋克的风范。近3个小时的冲沙之旅虽然偶有间断,但是确实过瘾,建议不晕车的朋友们有机会一定要来尝试,而且,记得要选“过山车”路线,不然可就枉费沙漠走一趟了。


冲完沙我们在附近的最高峰停下了车辆,开始尽情享受这自由的沙漠,彻底将自我放空。在阳光下放眼望去,金黄色的峰峦此起彼伏,于蓝天的映衬下格外鲜艳,放开嗓子喊一声,胸腔中会有格外的空旷感,清爽至极。兴致来了,我们还纷纷脱下鞋,将脚丫子埋入沙子中,与沙漠来了个更近距离的接触。一行人一字排开漫步在沙脊之上,两侧全是黄沙浇筑的陡坡,玩的就是心跳。外层的沙有些温暖,而里层则带着丝丝凉意,这种凉意甚至驱使这会你把脚拼命往里钻,仿佛沙子底下才是那个真正离开俗世纷扰的忘我之境。更有人掏出了滑沙的塑料底板,坐着从峰顶笔直地冲向沙谷,开心是肯定的,而徒步从谷底绕行上来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赤脚踩上去平地行走已是费力,爬坡就更不用说了,一步一陷的艰难过程,绝对是锻炼身体的不二之选。总之,他在沙丘之中行进了几百米后彻底放弃,而是苦笑着呆坐在了原地,等待车辆的接救。


除去皮卡越野,这里还有四轮沙地越野摩托。你可以独自一人跨一辆在沙丘间来回穿行,伴随着耳畔轰隆隆的巨响和暖风(中午的风还算温暖),非常惬意舒适。唯一要吐槽的是,车辆驱动全靠右手大拇指按压那个开关,一旦手指离开,车辆也就自然停了下来。一趟来回,让人手指红热难耐,有些发疼。同时要注意的是,这车减震并不出色,要想快速舒适骑行,你最好将屁股悬空,双腿发力紧夹车身,颇有点骑马快奔的意思,这对体力也是一种考验。我骑行了不到半小时吧,已然大汗淋漓,倒也畅快。休息闲逛之余,我们还见识到了沙漠之中的贝壳、石块、珊瑚状碎粒以及一些不知名的植物干骸。沧海桑田,对于浩渺宇宙而言,的确仅一念之间。


既然来到了腾格里沙漠,那就不得不去见识下“地球心脏”——乌兰胡。乌兰湖(蒙古语:Улааннуур)是位于腾格里沙漠的东部,乌兰在蒙语中的意思即为“红色的”,在当地人口中也被称为“红海子”。这里有一片不规则的大湖,其旁散落着数个珍珠串状的小湖,湖水边缘多以白色盐碱打底;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里红色的湖水,从而使得小湖变身为许多酒红色的斑斑点点,散发出让人无法抗拒的诱惑,仿佛火焰一样在沙漠中沸腾、跳跃。 从高空俯瞰,盐碱点缀出的脉络与经脉极其相似,加之其整体近似心脏的轮廓,就如地球的心脏一般在这里跳动。如果说荒芜的沙漠缺少生机,那么这里绝对会是死寂之中最鲜艳的一抹灵动,踩在湖畔边沙地上渗出的白色盐碱之上,脚底传来调皮的咯吱咯吱声更让这片美丽而神奇的湖平添几分空灵。


沙漠之行,此行不虚,下一次我定会带孩子们再来尽情体验。

在路上

石炭井

红旗照相馆

石炭井石头街屋

弹痕累累

英雄会地标

越野皮卡

沙地摩托

拥抱沙漠

梦想沙漠

汽车也疯狂

大巴房子

沙漠公园一瞥

地球心脏

阅读 748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