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人生的路口,回望我磕磕绊绊走过的十三度春秋,相伴着泛黄的书页残留的墨香以及茶盅中流泻出的袅袅香浓,我渐渐发现:那沁人的书香已然熔铸进我的血液,在我身上打下了抹不掉、挥不去的烙印。它早已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醉在其中。我贪婪地嗅闻那书香里的故事: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低徊;因“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沉思;因“如果冬天已至,春日怎能遥远”奋发……我听见婴儿的啼鸣、老人的喟叹;屈原的长吟、李白的高歌;大梦敦煌的沧桑、盛世传说的辉煌……这些亘古的邈远的声音穿越千年的烟云,震撼着我的心灵,和着那书香,伴我一起成长。
风云时势话英雄
那是怎样纵横开阖的历史啊!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读《三国演义》时,是在七岁,妈妈拿走了我爱不释手的画册和小人书,递给我一本当时看来似乎永远也读不完的大部头。当时因电视刚热播过《三国演义》连续剧,我拾起那大部头似懂非懂地读起来。也许对于一个年方五岁的孩童,一个王国兴衰成败的历史和湮没于历史中的那些刀光剑影、鼓角争鸣似乎显得过于艰涩,但一直读下去,竟读出了冰心老人的境界——“居然越看越懂”,最终竟至废寝忘食,越发得融入了这浩大如东逝长江的历史中。也曾如冰心老人一样读至关羽、孔明辞世便掩卷痛哭不能自已,或许那便是我对古文学喜爱的第一次觉醒吧。
今天,站在历史的出口,我亦可将那已被我翻阅无数次、情节早熟稔于胸的《三国演义》自豪地与人一同谈论,笑看风云变幻,感慨英雄无命。一部《三国演义》为我带来的是厚重的历史,是深沉的思索,是悠长的喟叹,是风云时势话英雄的豪情。
花谢花开花满天
那是怎样动人心魄的兴衰啊!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读《红楼梦》是在十岁,不记得那一晚我究竟读了多久,只记得我在精彩情节的吸引下,在深夜窃读的兴奋中,直熬到双眼发红,终于抱书而眠。无数的夜晚我便在《红楼梦》的陪伴下度过。当终于翻过最后一页,我像是完成了少年的一个心愿,带着发现秘密钥匙的志得意满踏入了中华文明的大观园中。或许它之于当时的我,仅是尚未理清的人物关系、一个有关爱情悲剧的粗陋情节,和令情窦未开的我一遍遍低吟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然而它却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指引我不断重温,亦不断求索。
遍遍地温习伴随渐渐地成长,无数次的阅读令我渐生感悟。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说,一千次阅读就有一千部《红楼梦》。一部《红楼梦》为我带来的是悠然的思绪,是难舍的情结,是执着的探索,是花谢花飞飞满天的无奈。
古墨轻磨满几香
那是怎样艰苦孤独的心灵之旅啊!
读《文化苦旅》是在十三岁,我审慎打量妈妈摆满书的书柜,然后取下了这本久负盛名的《文化苦旅》。翻开书页,一股历史文化特有的厚重庄严的气息扑面而来。无论是深邃苍凉的《道士塔》、《阳光雪》,柔婉凄迷的《白发苏州》、《江南小镇》,还是将笔触直指中国文人艰难心路历程的《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总能引致我如痴似癫,最后总要像余教授一样,“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历史的严肃,理性的冷峻”。三十八篇散文读罢,我仿佛又增添了一种底蕴,一种吞吐千年的气魄。
陪伴余秋雨教授一路走来,从敦煌的浩浩风沙中走来,从江南的迷蒙烟雨中走来,我透过那些沉静苍老的篇幅,窥到了中华千年文明一隅对文学的挖掘和思考。一部《文化苦旅》为我带来的是顿悟的成长,是充沛的营养,是甘美的食粮,是古墨经磨满几香的清新。
回首这一路墨香,我委实于其中收获良多。读书之于我,是一种生命的意义和乐趣。妈妈的书架上又新添了厚厚的《万物简史》,在这紧张的初中看来是无暇阅读了,但是新东方俞敏洪校长大学四年读完八百本好书的经验告诉我未来依然一路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