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六十周年。作为一个时代的楷模,雷锋,影响了一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我深切地感受到,不管能力大与小,无论出身好与坏,雷锋精神都能使你在逆境中安身,在顺境中健行,进而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回想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和我的同伴们都曾自觉不自觉地跟着雷锋前行,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此刻都挤出了记忆的大门,汇成眼前你所看到的这个美篇。
“学雷锋,做好事”,使“青年点”站稳了脚跟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困难时期,为了解决大批城镇青年的就业问题,大连市金县安置办公室率先在三十里堡公社搞了个“集体插队”的试点,并于1963年5月28日在梨树沟生产队建起了全国第一个“青年点”。
当时全国城乡都在学雷锋,为了搞好知识青年与当地社员之间的关系,副点长王治惠便建议在青年点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于是,知青们放工后就经常帮老社员家挑水、拉磨、扫院子,18岁的张贵旭还主动为社员们义务理发......
“学雷锋,做好事”很快就拉近了青年点和老社员之间的距离,而老社员也经常到青年点来指导知青们种菜、喂猪、修炕......过去,生产队粉坊剩余的黑粉、春天育苗后剩下的地瓜母子都是按人头分到各家,这回社员们说:别分啦,送给青年点食堂吧!
在那段“火红”的日子里 ,雷锋是青年点里的“常客”,《学习雷锋好榜样》《雷锋——我们的战友》和《八月十五月儿明》等歌曲也在知青之间口口相传。
学雷锋,做好事,很快使青年点站稳了脚跟,当年秋天梨树沟就被评为县、市先进集体。64年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通讯和社论,介绍梨树沟知青和老社员们一道治山治水、扩大再生产和开展文化活动的事迹,从此,梨树沟知青“集体插队”的经验推向了全国,还得到了东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及敬爱的周总理的首肯。
后来我们才知道,那年春天县安置办在好几个公社都建了青年点,后来大多是因为与当地社员关系搞得不好及内部不团结,或解散,或并转了。梨树沟青年点之所以能立得住,还真是沾了雷锋同志的“灵气”呢!
“干一行,爱一行”,使“老黄牛”走出了低谷
梨树沟青年点建成之后,大队党支部的田福文书记经常到青年点和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知青们解决思想上、生活上的各种难题。大队党、团支部还组织我们学习雷锋事迹、雷锋日记和“老三篇”等毛主席著作。
我家庭出身不好,而且已故的父母还都是“反革命”,我是背着沉重的十字架走进青年点的。虽然大队党支部和贫下中农对我很关心,很爱护,但生活中免不了会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令人心灰意冷。学习了雷锋日记后,我感到自己和雷锋个头差不多,心胸差太远——一个苦大仇深、根红苗正的共产党员都随时提醒自己“改造思想”,我还有什么可委屈的吗?在反复学习雷锋事迹之后,我终于发现按自己的条件和能力,只有“螺丝钉精神”才能使我立足于世!于是我决定从踏实劳动入手,有十分力气,绝不出九分九!在梨树沟,除了在大田劳动之外,我还放过牛,喂过猪,推过粉,种过稻。推地瓜粉,定量一天推一百斤,我推二百斤;种水稻,我一个人在大沙河筑坝引水,换来了第一次丰收......社员们都认可我的实干精神,甚至夸我是“老黄牛”。那段时间,我自己也给自己总结出一套生活辩证法:越不爱干的活儿,越要把它干好,得到了大家认可,领导满意,你喜欢的活儿,自然就会登门找你。
1970年初冬,我被调到大队治山连和社员们一道修梯田,同时每天利用休息时间教大伙唱样板戏,还创编一些文艺节目,为“农业学大寨”鼓劲。完全没想到的是,因为我自编自演的一个表现农业学大寨的影调戏表演唱《王小禾推车》被公社领导看中,71年末,我从梨树沟青年点调到了公社的工业总厂文艺宣传队担任业余编剧,不仅从事了自己热爱的事业,而且从挣工分到挣工资,经济收入增加了两三倍!
从《光荣岗位》到《战斗岗位》,加深了对雷锋精神的理解
1974年春天,我给三十里堡公社写了两个剧本:一个是表现农业学大寨的独幕评剧《炉火正旺》,一个是歌颂雷锋“螺丝钉精神”的独幕话剧《光荣岗位》,在县里的文艺汇演中双双获奖,并参加了汇报演出。
《光荣岗位》的剧情是:农村小青年志军是生产队饲养员,他不安心养猪,总想报名参军。这一天,解放军拉练部队来到他们村,他一心想着晚上在联欢会上演一名解放军,在给生病母猪打针时,竟然忘了兑青霉素,致使母猪病情加重。幸亏住在他家的解放军是一名部队饲养班班长,他及时发现问题,抢救了母猪,而他本人正是当天《解放军报》头版刊登的全军学雷锋的典型。志军在事实面前认识到,行行出状元,他决心像班长那样,学习雷锋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当好革命螺丝钉。
因为我会说四川话,我在剧中扮演了一个四川小兵,给剧场带来了欢愉的笑声。
演出非常成功。汇演结束后,市文化局派出了八名文艺专家,由党组书记带队到金县帮助修改剧本,我写的《炉火正旺》和《光荣岗位》都参加了进修班。
在班里,市领导首先指出:“现在江青同志主抓全国文艺工作,她要求尽快写出一批反映新形势下军民关系的戏剧作品。今年东三省正筹备搞一次大型文艺汇演,你们的《光荣岗位》一定要争取参加。”
听到领导讲话,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可初出茅庐,才疏学浅,哪能担负起这样的重任哪?特别是领导指出“学雷锋,首先是要学雷锋鲜明的阶级立场,这个剧本必须写出生活中的阶级斗争”,我实在理解不了。剧本修改得非常缓慢,最后只好由专家操刀,将《光荣岗位》改成了《战斗岗位》,剧情则改为母猪生病是一个隐藏的阶级敌人投毒所致(角色不上场),班长凭借敏锐的阶级斗争意识,发现了蛛丝马迹,最后揪出敌人,教育了志军。
74年秋天,《战斗岗位》在大连工人剧场参加汇报演出。开演前市文化局局长还亲自来看望演员。我记得他走到我身边,问我会不会说普通话?我说会。他当即指出,战斗岗位,是一个严肃的主题,你在台上一说四川话,把大家逗得哈哈笑,就不严肃了嘛。
按照领导的要求,那天我说的是普通话。35分钟的演出,剧场里静悄悄地没有一点反响。虚假的情节,枯燥的说教,让观众感到索然无味。从此,《战斗岗位》便偃旗息鼓了。
1976年春,我被招工回城,分在了隶属于县第二工管站的一家汽车配件厂,因为在农村打下了一点基础,所以还继续参加县里、厂里的一些业余文艺活动。77年初秋,工管站工会高主席听说了《光荣岗位》的舞台经历后,当即就说“咱们学雷锋,就是要学他的螺丝钉精神!”他们当即决定重排《光荣岗位》,而且让我还演四川兵。剧中的大娘则由原金县评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李萍扮演。能和当时的辽南名角同台演戏,对于那个年代我这样的“追星族”来说,还真是一个意外的惊喜!
六十年来,我真切地感受到雷锋精神不仅仅是“助人为乐做好事”,也不仅仅是“干一行爱一行”,他的精神实质就是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应该说,雷锋精神对我们这代人的引领既是超强力的,也是潜移默化的。记得那时候雷锋日记中有很多名句大家都能倒背如流。比如他要求自己“生活上向最低的水平看齐,工作上向最高的水平看齐”,很长时间以来都是我的座右铭。回城之后,我干过翻砂工、仓库工,当过工会干事、工会主席,最后还调到了区总工会从事自己所钟爱的职工文艺工作。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我都尽我所能,力争上游,也曾被评为区级劳动模范和市级职工自学成才标兵——虽然这也算不上什么业绩,但至少让自己感受到生活的充实吧?
如今,我已七十有九,在人生舞台上也该“谢幕”了。我把当年的陈芝麻烂谷子一一翻出来,借新时代的阳光晒一晒,仅仅是希望年轻人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但愿我的这篇小文不会成为“多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