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开区六中·课程动态】历史见证者(第25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剪影(下)

汽开区六中
创建于07-25
阅读 36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课程目标:建立正确的和平观和战争观,明确矛盾与发展的辩证关系,防止极端民族主义的滋长,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过程,全面掌握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使学生深刻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人类历史上的影响,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使命感。

      接续上一期“历史见证者”,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过程。近些年,国际政坛风起云涌、国际安全形势跌宕起伏,通过对二战史的学习,传承我国丰富的“和谐文化”资源,在未来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中继续保持和弘扬和平发展的理念。

重要战役及结果

       5.中途岛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场重要战役。这是一次航母战斗群之间的战争。也是美国海军以少胜多的一次著名战役。于1942年6月4日展开,美国海军不仅在此战役中成功地击退了日本海军对中途岛环礁的攻击,还取得了太平洋战区的战略主动权,因此成为二战太平洋战区的转折点。

       日本自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开始,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便占领了东自威克岛、马绍尔群岛,西至马来半岛、安达曼和尼科巴各岛,南至俾斯麦群岛地区,几乎完全控制了整个西太平洋。

       美军太平洋舰队虽然遭受重创,但太平洋舰队的航空母舰因出海参加军事演习而幸免于难。罗斯福总统决定让切斯特.尼米兹接替金梅尔出任美太平洋舰队司令,他对尼米兹说:“到珍珠港去收拾败局,然后留在那里,直到战争胜利”。临危受命的尼米兹到任后,很快组织了只有4艘航空母舰及其护航舰的舰队。这支舰队袭击了在中太平洋岛屿上的日本海军,紧接着又实施一项令人震惊的作战计划——轰炸东京。

       这次空袭给日本造成的物质损失虽然可以忽略不计,但对狂妄自大的日本人造成的自尊心的挫伤却是无可估量的。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决定进军中途岛,摧毁美国的航空母舰舰队。

       为此,他决定首先拿下位于夏威夷群岛东北方的美国重要的航空基地——中途岛,把它作为日军下一步的作战基地。

       中途岛战役美军只损失一艘航空母舰、1艘驱逐舰和147架飞机,而日本却损失了4艘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330架飞机,还有几百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和几千名舰员,使日本海军从此走向了末路。为了掩护自己的惨败,日本电台在6月10日连续播放了响亮的海军军歌,在广播里宣称日本已“成为太平洋上的最强国。”。当舰队那些残兵败将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地回到驻地时,东京还举行了灯笼游行以庆祝胜利。

     

       6.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或简称瓜岛战役,于1942年8月7日和1943年2月9日期间在瓜达尔卡纳尔和周围的岛屿进行。这是盟军战略计划的一部分,以保护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的运输航线,也是盟军在太平洋反攻的开始。

       该战役是以美军小型登陆战为开始,随后日军为夺回岛屿而逐次增兵,并在海上、陆地、空中展开了空前的争夺,从而演化成了日本与盟军的决战。双方历时半年多的争夺,均损耗了大量的战舰、飞机,而日本的人员伤亡也远超美军。最终,日本因无力进行消耗作战,而选择撤军。美军最终完全占据瓜岛,尔后夺取了所罗门群岛,最终是整个南太平洋地区的制海权,美军因此开始进行战略反攻。

      瓜岛战役是继中途岛战役之后日本的再次失败,也是日本从战略优势走向劣势的转折点,从世界范围来看,1942年底盟军在瓜岛的反攻和胜利,与同时期的斯大林格勒会战、阿拉曼战役一起,成为同盟国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开始。

       7.库尔斯克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之一,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坦克会战;同时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一场对攻战役,在库尔斯克爆发的这场会战,纳粹德军与苏联红军共出动了近8000辆坦克。双方总共投入了约280万名士兵,空军部队参战飞机超过了5000架,创下两个历史纪录: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和最大规模单日空战。

       库尔斯克会战,是德军最后一次对苏联发动的战略性大规模进攻,意图通过对苏军造成大量伤亡而重新夺回战略主动权,因希特勒的阻挠使得对苏军发动进攻的时间不断延后,由于苏军事先已获知德军将要发动进攻的情报,因此,已针对性地建立了三道纵深梯次防御线。

        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损失兵力25万多人,损失坦克约1500辆,损失飞机1 000架。苏联红军也为库尔斯克会战付出了更为惨重代价的代价,损失兵力80万,坦克6 000辆,火炮5244门,飞机1 700架。

       库尔斯克战场遍布着数以百计烧焦的坦克和飞机的残骸,以及无数的尸体。双方的区别在于:苏联红军在遭受了巨大损失的情况下仍然能按照计划开出防线发起全面反攻,而欧洲东线德军则再也无法扭转整个东线战局。该战役也就成为苏德战争的分水岭,战役之前德军掌握有限的战略主动权,能够自主选择发动战略进攻的时间和地点;战役之后,德军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并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苏联红军从这里开始了收复国土的大规模进攻。库尔斯克会战同时也被视为东部战线的又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关键转折点。

       8.诺曼底登陆,代号“霸王行动”的诺曼底陆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州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是20世纪最大的登陆战役,也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有影响的登陆战役之一。

       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先头部队17.6万人,17万辆车辆,60万吨各类补给品,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攻下了犹他、奥马哈、金滩、朱诺和剑滩共五处海滩。至7月初,接近三百万士兵成功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诺曼底。

       战争中双方约有24万人被歼灭,其中盟军伤亡12.2万人,德军伤亡和被俘11.4万人。至8月底,盟军一共消灭或重创德军40个师,德军的3名元帅和1名集团军司令先后被撤职或离职,击毙和俘虏德军集团军司令、军长、师长等高级将领20人,缴获和摧毁德军的各种火炮3000多门,摧毁战车1000多辆。德军损失飞机3500架,坦克1.3万辆,各种车辆2万辆,人员40万。诺曼底登陆成功,美英军队重返欧洲大陆,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9.柏林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联红军实施的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苏军共集中了270个师,20个坦克机械化军,14个空军集团军,共计250万部队,配属飞机2450架、火炮14.2万门、15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德国方面有48个步兵师、9个摩托化师、6个装甲师,共计80万人。配有1万多门火炮和迫击炮、1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3300架战机。


       战役于1945年4月16日发起,苏联红军先后突破奥得河、尼斯河防线。25日又对柏林形成包围。苏军在对柏林的强攻中采取多路向中心突击,经激烈巷战,于4月27日突入柏林中心区,29日开始强攻国会大厦。30日战争狂人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自杀。5月2日柏林卫戍司令魏德林将军率部投降。8日德军统帅部代表凯特尔元帅在柏林签署向苏军和盟国远征军无条件投降书。整个战役,苏军歼灭德军近100万人,苏军伤亡33万人(其中死亡10万)。柏林战役的结局,标志着苏德战争和欧洲战争的终结。

战略思想   

       闪电战:德国在二战中使用了著名的“闪电战”策略,也被称为“装甲战争”,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快速、突袭式的攻击,在短时间内迅速摧毁敌方防线,避免敌人有机会组织有效的抵抗。

       突袭作战:突袭作战是德国军队在二战中的另一种常用战术,它通常由一支小规模的部队组成,以突袭、切断敌军后方通讯线路和补给线路为主要目标,以瓦解敌方阵地。

      战术机动性:德国军队在二战中注重灵活机动性,采用了机动化装备、集团作战等策略,以便于快速响应和调整,同时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在攻守转换过程中减少战力损失。

       总体战:德国军队在二战中采用了总体战的战略思想,即整个国家和全民的力量都要用于支持军队的战争,它要求各部门的协同作战,配合战争的需要,发动全民动员,以便于支持战争的进行。

       科技战:德国在二战中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军事科技,例如波音式飞机、潜艇、喷气式战斗机、火箭技术等,这些武器装备和军事科技赋予德军在战场上的优势。

       狼群战术:多艘潜艇组成小分队,像狼群一样轮番对敌方军舰和运输船发起水下攻击。 德国海军 用“狼群战术”时,集中几艘潜艇力量,攻击一个海上目标,用几艘潜艇的攻击力来摧毁重型舰船。 德国海军用“狼群战术”,组织成群潜艇袭击盟国的海上舰船,破坏盟国的海上运输线,使盟军蒙受重大损失。

       空地一体战:美国陆军作战理论。强调现代战争的立体性质;强调战场是一个整体,综合运用各种作战样式和武器系统协调一致地打击敌人;提出把战场范围向前延伸至敌整个作战部署的纵深;摒弃了以往“以火力消耗敌军”和先打前沿、再打纵深的旧模式;强调人的因素在作战中的地位,重视避强击弱和机动作战。在空地一体战理论中,美军首次提出了“战役级作战”的概念,明确了战役级作战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还对战役战场、战役企图、战役伪装、战役机动、战役火力、战役预备队、战役作战重心、作战顶点、战役指挥与后勤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分别作了阐述。

 对后世影响以及启示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地理和政治重塑。战争的胜利者,包括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重新定义了全球的权力结构,而这种权力结构在许多方面依然存在。尤其是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在战后成为了世界的两极,他们之间的冷战局面塑造了整个20世纪下半叶的国际关系格局。

       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催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组织和法规。联合国的成立,就是一个旨在防止再次爆发如此规模战争的尝试。此外,一系列如日内瓦公约等国际法规的制定,也是对于人道主义在战争中的地位的一种确认。这些国际组织和法规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也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平台和工具。

       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推动了科技的飞速发展。在战争中,各国为了胜利,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科技研发,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原子能的开发利用。尽管原子弹的投入使用给人类带来了毁灭性的威胁,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也极大地推动了全球的科技发展。同样,雷达、电子计算机、抗生素等一系列科技也在战争中得到了发展,这些科技的进步不仅改变了战争,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了重大的变化,但这场战争同时也是一个严重的警告。它揭示了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和独裁主义的危害,它告诫我们战争的残酷性和灾难性。尤其是在战争结束后公布的犹太人大屠杀和南京大屠杀等事件,让全世界看到了战争对人性的严重摧毁。这不仅仅是一次历史事件,也是对未来的警告,提醒我们必须尊重人权,避免战争,寻求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当代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既塑造了我们的世界,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我们必须从历史中学习,尊重和平,防止战争,这是我们对历史的最好纪念,也是我们对未来的最大责任。让我们以史为镜,警醒自我,以和平共处的理念去构建我们的世界。

     
 

       

课程小结:

1. 二战的过程和影响

2. 二战中的著名战略思想

3.二战带给后世的影响以及启示


课程作业:

1.分析俄乌冲突的战争性质

2.思考我国应如何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安全形式

3.谈一谈维护国际社会稳定,中国做出了哪些举动

编辑:于洋
责编:田英
审校:张立鹏
监制:于洋
阅读 36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