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园
亲爱的宝爸宝妈们
你们知道吗
进入幼儿园是孩子
迈入社会的第一步
他们将要面临的是
每天短暂的分离和生活状态的改变
在这一阶段的过程中
孩子和家长都难免会产生焦虑的情绪
那么家长们应该提前做哪些准备
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呢
不要着急
我们为您整理了一份
开学新生入园攻略
请您查收哟
入园小贴士
名字准备
用于标记幼儿的个人物品,如:衣服、鞋子、书包、被套、枕头等。家长提前做好名字标签,便于老师快速认识孩子,也方便孩子辨认自己的物品,可以有效避免与其他小朋友的物品混淆。
让宝贝的鞋子上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标志,同时也为了预防宝贝们的鞋子一样时,老师和孩子好区分。建议:把名字穿在鞋带上。
方便给宝贝的衣服上印好名字,更换衣服后容易找到属于宝贝自己的衣服。优点:简单省力
给宝贝的园服上衣、裤子、裙子、被子都缝上属于自己的名字,更换衣服后容易找到自己的衣服,不易出错。
给宝贝的水壶上贴身自己的名字,方便辨认。
舒适透气防滑的运动型小白鞋
给宝贝准备2双舒适、透气、防滑舒适的小白鞋。小白鞋在幼儿园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如周一升旗、大小集体活动时都是要统一穿的。为了避免宝贝们的鞋子遇上同款,建议穿松紧口、粘扣的鞋子,不穿绑鞋带的鞋子,同时给孩子的小白鞋系上属于自己的名字。
保温水壶
保温水壶类型较多,选择宝贝喜欢的款式就好。要求:防漏水、防摔、水壶不宜过大,以放宝贝书包侧袋为宜,把准备好的水壶名字贴贴好。目的是让宝贝的水壶方便老师和孩子辨认。
萌娃准备
独立穿脱衣服、鞋袜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抓住每次换衣服的机会,学习认识衣裤的正反、鞋子的左右,学习穿脱衣裤和鞋子。
独立上厕所
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上厕所的能力,并鼓励孩子在幼儿园放松,不要紧张。如果尿裤子了,一定要求助老师,这样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孩子入园之后上厕所的尴尬。
勇敢表达需求
在集体生活中,孩子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尤为重要。家长可以利用生活场景,鼓励孩子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勇敢地表达出来。比如:当身体有不舒服时:“老师,我肚子痛、头痛。”
当想和别人玩时,要说:“你好,能和你一起玩吗?”
当没吃饱时,要说:“老师,我想再吃一碗。”当有尿意或便意时,要说:“老师,我想小、大便”......
交往能力
幼儿低龄阶段交往的非常初浅,互动较少,常有争抢,冲突发生,因此家长的引导很重要,给孩子一些沟通的技巧,比如:我们一起玩好吗?我可以玩你的玩具吗?你想玩我的玩具吗?等等。
谨记九不要
1、心软妥协:✖
有些家长认为今天送到幼儿园大门口,明天再真正交到老师手上!其实这样只会纵容孩子,让他以为上幼儿园这件事是可以想办法逃避的——只要哭闹,就可以不上幼儿园。那第二天再送的时候,孩子的哭闹反而会变本加厉。
2、送两天,歇一天 :✖
有的孩子刚入园时,哭闹比较严重,会影响饮食。家长就想上几天,休息一天,给孩子调理调理。但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再来幼儿园时感到更加陌生,特别是对于还没有建立起与老师之间的依恋感情的新入园孩子,送送停停会让孩子的适应过程事半功倍。坚持送园,对孩子的适应至关重要。
3、孩子哭,我也哭:
有的家长见到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宝贝哭闹的厉害,也会心疼的掉眼泪。可是家长对孩子的情绪影响是非常大的,这种家长陪着孩子哭的情况会让孩子错认为家长不要他们了,让他们认为上幼儿园对自己和父母都是非常痛苦的事,从而加剧孩子的分离焦距,不利于孩子的适应。
4、连哄带骗:✖
“妈妈去趟厕所,马上就回来。”欺瞒哄骗的方式不仅不能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还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上当受骗,失去对家长的信任。
5、“再哭!再哭就不接你了!”: ✖
这是家长气头上的急话,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停止哭泣,可是孩子往往越哭越厉害。因为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孩子听到的就是你不来接他了,这种负面效应会让孩子觉得恐惧,恐惧幼儿园,恐惧老师,更恐惧分离焦虑。
6、“不许哭!” :✖
其实面对分离焦虑,孩子选择以哭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感情,是孩子正常的表达方式,压抑孩子哭,以强制手段迫使孩子不哭,是不利于孩子心理成长的。
7、“有小朋友打你吗?老师凶你吗?”:✖
家长对孩子的关切溢于言表,但这样的负面暗示只会让孩子更加恐惧幼儿园的生活,不自觉的建立起“幼儿园会有小朋友打我、老师凶我”之类的联想。
而正确的问法应该是“今天你认识哪个小朋友了?”“今天幼儿园里哪个游戏最好玩?”帮助孩子回忆幼儿园一天的美好时光,建立对幼儿园的美好情感。
8、在家一定要好好补补:✖
孩子入园的前几天,饮食会受到影响,吃的不如在家多,所以有些家长会刻意给孩子带奶,或者晚上吃饭的时候也想多做些鱼虾肉蛋给孩子补充营养。其实孩子刚入园在吃饭上应当注意多饮水,多吃清淡食品,多吃蔬菜,有利于孩子免疫力的提高。
9、偏听偏信:✖
孩子之间发生不愉快时,他往往会说“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切记不要“偏听偏信”。这一阶段的孩子常常会把想象与现实相混淆,他们可能会说出与事实不符的答案。
另外,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将问题的结尾作为答案,如家长问:“你今天尿裤子了吗?”孩子回答:“尿裤子了。”问:“你吃没吃饱?”答:“没吃饱。”
因此建议家长多与老师电话沟通,从而客观地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