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给教师的建议》——读书活动第二期

刘芳
创建于07-24
阅读 69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1970年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读书活动第二期由韦凤针名师工作室成员刘芳老师与我们分享交流。

        刘芳,1992年10月出生,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魏都区教坛新秀。讲授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获许昌市中小学多媒体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所执教的《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一课,被评为区级教学观摩课,所执教的《三角形的面积》获得区级优质课,在中小学生优秀论文评比活动中获优秀辅导奖。参加魏都区课题《在体验式学习中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研究》并顺利结题。


        以下是我对本书第七条——第十三条的一点浅显思考,和大家共同学习。

09:44

        大家好,读书活动第二期由我陪同大家一起学习,所读内容为给教师的建议第7条-第13条。


        七、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 在许多教师看来,"知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会回答提出的问题。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够尽快地摆脱它。 知识--就意味着能够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为知识。只有不断发展、 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只有在知识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样的规律性: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学习就越容易。 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他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有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啊。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 如果词不是作为一种创作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诵记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


        八、关于获取知识


        教师应努力达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发展。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出现疑问。在备课时,你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初看起来不易察觉得的那些交汇点,因为正是在这地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哪些东西则要让学生思考。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 我需要的是所有的学生都要进行思考,进行紧张的脑力活动。因此,我常用这样的做法: 一旦引起学生的疑问后,我就自己来讲解教材,而不喊学生起来回答一些个别的、零碎的小问题。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九,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


       学生很好地记住(背会)了规则定理、公式、 结论,但是不会实际运用自己的知识,有时候还不理解他背会东西的内容实质是什么,识记(记熟)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由弄懂事实,事物和现象,到深刻理解抽象真理(规则、公式、定理、结论)的道路,一定要经过实际作业,而完成实际作业就正是掌握知识。有经验的教师在对儿童进行教学时,能使识记在思考(思想深入到事实、事物、现象中去) 的过程进行。对事实的思考,同时也是对概括的逐步的识记。思考和熟记的统一表现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他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就越强。他能用思维把握住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事物、事实情况、现象和事件。学会思考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联系。


         十、第一次学习新教材


        第一次学习新教材,这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理解事实、现象、性质、特征的实质而迈出的重要的一步。第一次学习新教材需要特别的明确性。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你就能看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 一定要有学生的独立工作,使学生在独立工作过程中思考事实,得出概括性结论。一定要使课堂上没有错误。这取决于学生的阅读是否流利。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对事实、现象、规律性做出肤浅的理解。


        十一、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


        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牢固掌握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思考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的是否正确, 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理解并不意味着已经掌握。在讲解后,教师应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新讲的教材。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来说,对新教材的这个专门思考的阶段尤其有必要。 不管课堂上所学的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总还是有可能提出一些实际作业,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它。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


        十二、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


       怎样才能在检查功课的时候,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便使教师对学全班的工作都能检查到呢?使用草稿本是一个挽救的办法。草稿本代替了黑板,教师并不喊任何人到黑板上来做题。教师有意地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这里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把检查知识变成了知识的运用;二、教师有可能密切注视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工作情况,考虑到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特点。千万不要把打个分数作为检查知识的唯一目的。应当尽量把知识的评定跟其他目的(首先是知识的重新思考、扩充和加深)结合起来。


        十三、评分当是有分量的


        只有当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刺激物。 第一、评分宁可少一些,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我用一段时间来研究学生的知识,学生也感觉到了这一点。第二、如果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而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我是从来不打不及格分数的。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让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第三、如果你看出,学生的知识还比较模糊,在他们关于所学的事物和现象的表象中还有些不明确的地方,那你就不要给予任何评分。应当首先设法让学生学会知识。第四、应当避免提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学生准确无误地重复教师所讲的东西或从书本里背诵的东西,应当把知识的转化作为复习的基础。

阅读 69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