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建立之后,中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白马寺,占地面积约为200亩,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是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位于白马寺西南角,是一个展示印度、泰国、斯里兰卡、缅甸、等国家风格的佛教殿堂的区域。20世纪末以来,日本捐资重修白马寺钟楼并立空海雕像;泰国、印度、缅甸、斯里兰卡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这里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性,也是白马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部分。
白马寺大门口的石牌坊上因雕刻“天下第一古刹”吸引大家注意,也展示的白马寺的悠久历史文化。
白马寺的山门为牌坊式歇山顶,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顶部,木质匾额上的“白马寺”三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
三个门洞,象征着佛教所说的“三解脱门”,也称之为涅磐之门。即空门、无相门、无愿门,三个门洞都是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 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从字体上看此种券石应是东汉遗物,是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
两匹白马原是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赵匡胤的女婿)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优秀的宋代石雕作品。
1935年,当时白马寺的住持德浩,见白马寺附近魏咸信墓前神道上有两匹歪倒的石马,清理出来后一看:雕工精致、形容俊美,于是就搬到山门前安置。
两匹石马,通高1.8米,身长2.2米,形象温驯,雕工圆润。
白马寺天王殿,是寺内的第一大大殿,系元代建筑,明清两代均重修,为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坐落在七级台阶的台基上,殿基高0.9米,长20.5米,宽14.5米,是明代由原寺院殿改造而成的。全部建筑五间开,三进深,青砖底座,四周绕以回廊。内供明代夹纻弥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韦驮天将像等。
大佛殿,始建于元代,明代重建,后又多次修葺,高台歇山式建筑,双下昂六铺作斗拱。在天王殿后,也是做法事的主要场所。长22.6米,宽16.3米。殿的中央供奉着三尊雕像,殿内释迦牟尼端坐莲台,右手拈花,迦叶、阿难二弟子旁立,文殊、普贤二菩萨列坐,二天女后侍。香案上五供齐备,左右钟鼓高悬,幔帐垂挂,薄团排列,庄重肃穆。这场院景构成即中国佛教禅宗常说:"拈花微笑"。正殿内的大钟,高1.65米,重1500公斤,白马寺钟响被列入那时候洛阳八景之一。
大雄宝殿,始建于唐宋,元代重建,明代改建,在大佛殿之后,为悬山式建筑,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殿内摆放着白马寺的“镇寺之宝”-中国仅存的元代“夹贮干漆造像”。殿内的23尊元代“夹苎干漆”造像,形态各异,全都是由丝、麻制成,每尊重量仅有3到5公斤,从元代至今700多年来未经修缮,仍然色彩如新。所谓夹纻干漆造像之法,大致是先用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裹裱,然后揭出泥胎,制成塑像。夹纻干漆造像,历史悠久,盛于隋唐,宋后则渐渐失传,存世造像极为罕见。
接引殿,坐落于大雄宝殿后。接引殿原为明代建筑,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毁于大火。光绪年间(1875-1908年)重建,硬山式,面阔3间,进深2间,长14米,净宽10.7米。内供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像,为清朝泥塑制作。
毗卢阁,高耸竖立于清凉台上,是白马寺最后一座大殿,面阔5间,进深4间,长17.03米,宽11.7米,高约15.5米,殿顶为重檐歇山式,内供毗卢佛、文殊、普贤二菩萨。
法宝阁,建于1995年,重檐歇山,阁内供奉着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访华时赠送的一尊铜佛像,并收藏有数十种“法宝”。
位于白马寺山门内南北中轴线东侧,由白马寺出资15万元人民币于1991年6月建成。建筑形制为方形歇山顶双重檐两层楼阁式,底部长宽各7.3米,上覆灰色筒瓦,额枋彩绘。这座钟楼主要用于早晨敲钟,是僧人们作息的信号,也是佛事活动兴盛的标志。
位于白马寺山门内南北中轴线西侧,与钟楼对称。1992年建成。建筑形制为方形歇山顶双重檐两层楼阁式,底部长宽各7.3米,上覆灰色筒瓦,额枋彩绘。这座鼓楼主要用于夜间击鼓,以提醒僧人们保持警觉和专注
鼓楼前白樱盛放,吸引很多人拍照
印度风格佛塔,即白马寺印度佛殿苑。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西侧,由印度政府出资设计、中国政府提供土地建造。白马寺印度风格佛殿坐西面东,东西长100米,南北宽60米,建筑面积约为3450平方米,佛殿的主体建筑高约30米,里面供奉一尊高达4.5米的释迦牟尼坐像。印度政府选择桑奇大塔作为印度佛教建筑的代表,在白马寺按1∶1的比例进行仿建,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450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大佛殿、回廊、牌楼等,成为中印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象征。2010年佛殿完工,成为印度政府在世界上捐建的第一座佛寺,印度总统普拉蒂巴·德维辛格·帕蒂尔出席佛殿落成仪式,为佛殿剪彩揭碑。
缅甸风格佛塔,即白马寺缅甸佛塔苑,是缅甸联邦共和国向洛阳白马寺捐赠建设的佛殿。2012年工程奠基,其四道主门及围墙完全按照曼德勒皇宫样式直接移植到白马寺,南北长108米,东西宽65米,总面积7020平方米。主体建筑缅甸大金塔,按照缅甸国家象征仰光大金塔规制缩小而建,高32.92米。2014年6月竣工,举行了盛大的“缅甸风格佛塔苑落成庆典暨安奉开光法会”,缅甸联邦共和国总统吴登盛一行72人,专程抵达白马寺出席落成仪式。作为中缅两国人民友好的象征,缅甸佛塔苑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缅甸佛塔苑的落成是中缅友好交流上的又一件盛事,必将载入中缅两国友好交流的史册。
泰佛殿,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2年,时任泰国内务部部长瓦塔纳·阿萨瓦先生到白马寺参观朝拜后,为增进中泰两国佛教界的友谊,向白马寺赠送一尊高7.2米、重8吨的铜制贴金佛像,并修建了具有泰国建筑风格的佛殿,1995年工程竣工。2009年,泰国代理僧王、曼谷金山寺方丈颂德帕普塔赞大长老及瓦塔纳·阿萨瓦先生参访白马寺后,为进一步丰富和彰显泰国佛教文化元素及建筑风格,拟对佛殿进行翻修,并进行扩建。2010年5月,泰国风格佛殿扩建工程正式实施,扩建工程主要包括新建的舍利塔、藏经阁、四面佛、钟楼、鼓楼及相关附属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