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人民医院医学影像中心九年RSNA历程
2024年7月17日,是一个平淡又忙碌的周三,但是RSNA的中稿让这一天又变成了应该被记住的一天,不管是对于个人来讲,还是对于集体来说,都是一次成长的见证。
科研,文章,投稿,这一系列字眼在以前对于技术组的同仁来讲似乎比较遥远,直到 2016年技术组与GE CTRC科学家科研团队在沙坡头的初次相遇,又有了“沙湖论剑”等多次的碰撞,终于擦出了技术组科研的火花。在高永斌技术主管的带领和科室的支持下,技术组第一次有了和RSNA相遇的机会。
那个时候的技术组,懵懂、迷茫、紧张、不知所措,我们没有具体的方向,也不知道如何迈出第一步。每当我们寸步难行的时候,我们便请教诊断组老师,他们细心耐心的指导,仔细认真的讲解,甚至连数据的整理都会一步步教我们,让我们开始进行尝试,直到解决问题,直到战胜阻碍。这几年,在高老师的领导下,带着我们技术组的科研团队,在科学家团队的鼓励、督促帮助和诊断组老师的指导下,从一知半解到成熟的投稿模式,从课题的方向确定,到题目的推敲,到病例的扫描与收集,到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我们一步步坚定的走着。定期的科研进度汇报,我们利用线上线下、周末及节假日及时沟通,每一位参与者都在尽自己的力量去为这个团队做出自己能做的每一件事。
梅花香自苦寒来,多年的坚持终于有一天梦想开了花。2016年,诊断组老师实现了第一次“零”的突破,并且在往后的2017年到2020年不断中稿,直到2021年,有了一次更大的突破,共计中稿22篇,超过前五年中稿数总和,并且CT 中稿数位居全国榜首,其中赵艳红老师一人中稿10篇,汪芳老师做到了6年来中稿数最多,而且2021年,技术组同仁也第一次完成了自己的突破,曹永佩老师、张晓文老师的第一篇中稿!管只有两篇,但这是技术组离RSNA最近的一次,也是最不容易的一次,它证明了我们的努力,肯定了每一个人的付出,这意味着一切刚刚开始,以后会有更多可能!
2024年,在科学家和高老师的建议下,以王泽润老师、曹永佩老师带领的技术组科研团队又增加了五位新人,从指导,理解,到接受,包括数据的整理,测量,计算都需要放手不放眼的盯着每一步。
几位新人在测量数据的过程中屡屡遇到数据有误,测量无效等种种问题,他们便一遍一遍的请教诊断组老师,其中吴金花老师、王娅老师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几位新人手把手指导,帮他们找出病变位置,教他们如何运用统计学进行分析,王振华老师利用周末培训技术组新人如何测量数据,担心在测量过程数据丢失,一遍一遍演示正确步骤,科研过程真的太过艰难。
最终,在高老师的鼓励和督导下,王老师、曹老师,带着科研的“老人”们始终没有放弃几位“小白”。终于赶在2024年5月1日,技术组完成了最多一次的投稿数,是截止2018年至今最多的一次,也是在今年的7月17日,技术组又完成了一次新的突破,中稿人数从往年的1位达到了5位,中稿数6篇。技术组终于又迎来了一次全新的成长和经历。
2024年RSNA技术组中稿题目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稿的那一刻仿佛所有的顾虑都释然了,所有的付出也都得到了最好的肯定,那一个个熬的夜都成为了最美的梦。
据统计,截至目前为止,技术组以第一作者在北美放射年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年会及影像技术年会及其他各种大会共计大会发言25篇,电子壁报50余篇,书面交流40余篇,在宁夏医学杂志等发表论文数篇。这一切成果都是因为RSNA的机遇、科学家的支持以及科室给我们搭建的平台,鼎力支持,才让我们有了这样一份优秀的成绩,感谢科室,感谢科学家团队。
从Revolution CT到APEX CT, 回望2016,奋斗2025,期待第十年的再创辉煌,我们一直在路上,我们将永远在路上,不放弃、不抛弃,技师必将走出属于自己的路。正如我们的老主任哈若水教授所赠:人生是一个艰辛又浪漫的旅程,有出发,有途中,有抵达。沿途都是风景,我们若不曾走过,怎会懂得: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当我们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人生的常态,生活就会一定充满希望,而成功会按照约定纷至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