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娥名班主任工作室——系列读书分享活动(四)

lincky
创建于07-23
阅读 266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00:00
06:10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为了促进工作室成员个人专业成长,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常娥名班主任工作室开展了系列读书分享活动。

分享人简介

       孟玲,女,研究生学历,现担任盘山县太平学校九年一班班主任及英语教学工作。工作中,踏实认真、恪尽职守,热爱尊重学生,教育班级学生们的方法得当,得到学生、家长和校领导的一致好评。曾获得县优秀教师、县优秀班主任、县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她的班级班风纯正、学风浓厚,被评为市“三好班级”,县“三好班级”。

书籍简介

《陶行知文集》的内容主要涵盖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具体包括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创造教育理论等。此外,文集还收录了陶行知的与教育有关的诗歌和学生们的记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丰富,他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强调教育应与生活紧密相连,并倡导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他的这些教育理念在文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阐述。

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5年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主张创新,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创新还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的含义。他指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早在他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就为这所学校提出三个教育目标: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阅读分享

翻阅了《陶行知文集》一书,深有体会: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如此,每个一线教师应该弘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敬业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所以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响应把修养师德放在首位的号召。一个好的师德可以净化教师自己的心灵,每天充满快乐;一个好的师德可以让学生们心存温暖,这份温暖激励他们朝更好、更强去发展。我们又何乐而不为之呢?

愿工作室各位成员能够通过此次读书分享活动,共同进步,为盘锦市教育工作贡献力量。

阅读 266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