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做倾听者,
看到学生的真实想法
教师要能带领学生认识到课堂是各种想法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地方,每一种想法都是有价值的。帮助学生(也包括自己)重建对“错误”的认知,错并不丢人,而是大家成长和进步的机会。我们要做的是弄清错在哪里,并让其成为后续交流的内容(关注生成)。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建立起贯通课内课后的“沟通通道”。
教师做指导者,
让“教”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学”
无论我们再如何突显学生“学”的地位,教学中的“学”还是在教师的干预和影响下进行的。我们提倡的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并不是只要学生的“学”而忽略“教”,反而是要通过高水平的“教”更好地促进“学”的发生。
从学生的想法发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学习分为四个阶段:
1.个别想法阶段。就以学生A解一道数学题为例。个别想法阶段就是小A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了自己的一种解题方法。
2.多种想法阶段。课堂上小A通过与同组小伙伴小B、小C、小D交流后。又获得了更多的解题方法。
3.关联想法阶段。小A通过对比较和对照,让不同想法联系起来,也帮助建构了自己的解题思路。
4.拓展想法阶段。小A对自己原来解题有了新的思考,然后去修正自己的解题。在这个阶段学生单一的想法得到丰富,表面的想法得到深化。此时,学习也就发生了。
教师不仅要能看到学生的学,也要有能力指导学生看见自己的学习。
教师做反思者,
让“教”与“学”对教师可见
教为中心与学为中心的课堂,是两种不同取向。也就是说,在课堂中,看见的是“教师”还是“学生”?关注的是“教”还是“学”?课堂,是教师完成了预设方案还是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反思,让教师可见自己的教与学,克服高傲自大的无感无知浑然不觉、自以为是。教师要反思几点:
1.学生的学习真的发生了么?
2.学生的能动学习活动是否成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中心?
3.在学习过程中,教是否真正支持、促进学生的学?
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师要能看见“学”’,也看见“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其实是“同学”关系。师生共同学、一起学、互教互学,共同享受生命成长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