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博物院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东街27号,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自治区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起来的博物馆之一。内蒙古博物院通过丰富的展览展示了内蒙古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和发展成就,成为宣传内蒙古、让全国人民了解内蒙古的重要窗口。博物院的主要展览内容包括内蒙古的自然资源、农牧业、蒙医药、旅游等领域的展示,以及内蒙古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历程。内蒙古博物院的建筑雄伟,收藏有15万件组珍贵藏品,其中包括651余件套国家一级文物,是内蒙古生态变迁、人民发展的一部百科全书,也是内蒙古地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内蒙古博物馆的航天展区详细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神舟飞船的研制和发射。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空间载人飞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上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水平。神舟飞船采用三舱一段结构,包括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由13个分系统组成。神舟飞船的发射和回收主要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而着陆场则位于内蒙古中部的四子王旗。
神舟飞船的发射历史展示了中国航天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从神舟一号的试验飞行,到神舟五号实现载人飞行,再到后来的神舟九号成功执行了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任务,每一次发射都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一大步。特别是神舟五号,搭载航天员杨利伟成功飞天,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神舟九号则完成了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为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我们知道旗袍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 ,它被誉为中国的国粹和女性国服 。虽然旗袍的定义和它产生的时间在学术界至今还存有诸多的争议,可是它仍然被当做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不过据有关这方面的服饰专家们考证,清朝时期宫女们所穿的旗袍,有足够的证据能证明现在的旗袍正是从察哈尔妇女们所穿的窄袖、开衩和贴身以及无腰带的特日丽格发展而来,这方面的资料很多,很难找到一个权威。
内蒙古博物院依托于内蒙古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现代生物、历史文物、民族特色文物等资源禀赋,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围绕“草原文化”的主题思想进行展陈设计,形成“草原文化系列展览”。博物院可分为三个层面,合计为14个陈列,同时着眼于对观众流线思考,构建了层区风格统一和逐层步步升高的感观态势。
战国的鹰顶金冠
出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通高7.3厘米、带长30厘米、重1394克。由鹰形冠饰、半球形冠顶和冠带组合而成,其上浮雕多处动物纹饰。
查干诺尔龙
生活于距今约1.3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体长约26米,抬头可达12米,1985年发现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查干诺尔(查干诺尔的蒙古语意思为白色湖泊),故名。它属于爬行纲、蜥臀目、圆顶龙科的一个新种。
自然生物馆,用雕塑(或者是标本?不确定)展示内蒙古大草原的物种
元代钧窑“小宋自造”香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0年12月,内蒙古大学历史系的学生们在呼和浩特市白塔村东南约500米处参加生产劳动时,无意发现了窖藏文物,窖藏为两个盖有铁釜的黑釉瓮。
两个大瓮中竟还藏着6件瓷器,分别是:香炉1件、镂空高座双螭手耳瓶1对、缠枝牡丹纹瓶1对、缠枝莲纺瓶1件。
研究证实,这批瓷器属于元代窖藏,代表了元代瓷器制造业的最高水平。
这件小宋自造钧窑大香炉更是让人惊为天物:
“解放之路”展厅再现了从1840年至1949年、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下,内蒙古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实现民族解放的历史画卷。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一个个斑驳陈旧的文物,一份份先烈们留下的手稿,犹如一篇波澜壮阔的革命史章,展示了英雄的草原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诞生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交融汇聚”展厅,大家认真观摩内蒙古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聆听历史上内蒙古地区各民族连续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故事,用心感受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形成的历史脉络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
蒙古汗国时期的铁火盆及铁烤架
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的辽早期彩绘木棺
棺体最长处2.31米,最宽处1.31米,最高处0.9米,2003年出土于通辽。
该彩棺曾作为原型出现于电影《寻龙诀》当中。棺椁相套,下有棺床,共计八层,棺、床均施彩绘,彩棺以红、黑两色为主色,上面雕刻有仙鹤、凤、缠枝牡丹和祥云等图案。彩棺上贴金之凤暗示着墓主人显赫的社会地位。
在内蒙古博物院有一件镇馆之宝——鹰顶金冠饰,它是匈奴单于的王冠,1972年在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中被发现。冠顶站立着一只雄鹰,俯视万物,展翅欲飞。花瓣形的金冠上,四只狼追咬着四只羊,羊的前肢弯曲,后肢被狼紧紧咬住;底部的三条冠带的末端,分别浮雕着卧虎、卧羊、卧马,老虎与它的猎物正在紧张对峙,此时,动物猎杀的氛围已经拉满,雄鹰依旧淡然地俯瞰着。它的发现让我们仿若看到战国时期匈奴酋长策马草原、弯弓猎射的场景。
木棺旁的“辽代陈国公主驸马墓”出土的陪葬文物更为精彩,比如下面的金面具、金腰带。
她是著名的大辽萧太后的孙女,年纪不过十八九香消玉殒。面对这隔着千年的手工技艺,文物和史书此刻穿越时空,发出摄人心魄的共振。
馆内还有不少堪比上三件的文物。
比如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它是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古国时代,本来出土的是一对,岫岩软玉雕琢而成,但其中一件被国博征集去了。现在这件正在一层的特展厅。你看他这又像龙又像猪又像胚胎的样子,难怪被认为是龙形象的雏形,所以被称呼为“中华第一龙”。
个人很喜欢的是下面的“龙首青铜灶”,一个灶台三个锅,还有一个是蒸锅(鬲),很像现代行军灶台。
下面的辽代白釉人首摩羯形提梁注壶,没记错的话上过教科书。人首鱼身不是美人鱼哦, 是传说中的“摩羯”(摩羯座的快去合影)。
其实还有一个摩羯的唐代银盘,也非常精美。
博物馆是知识的宝库,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精髓。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知识的无穷魅力和人类文明的深厚底蕴。这些展品不仅让我了解了过去的历史,还激发了我对未来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博物馆不仅是展示物品的场所,更是思想的交汇点。在这里,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思想相互碰撞,让我领略到了多元文化的魅力和人类智慧的多样性。这种思想的碰撞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参观博物馆时,我被一些展品深深打动,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情感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些展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情感的载体。通过它们,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