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中心”的课堂,是以学生学习活动作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中心或本体的课堂。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以学生已有知识和观念作为新教学的起点,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建构机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相应的促进学生学习的教的活动。“学为中心”,是还学生的学习权,是一种指导教学实践的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落实“学为中心”的课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让学生更有准备地学
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学生对学习熟悉的学习内容更有亲切感。因为人要去学习,最先被触动的,不是知识点和技能点,而是激活学生的自我系统,打开他对这个任务的感受、价值判断、情感态度,如果这一切都没有问题,元认知系统才会确定学习的方向与策略,调动已有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然后课堂上才会有专心、专注、投入的学习行为,认知系统才会去处理知识和技能。
如何让学生熟悉学习内容,打开学生的自我系统,就需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准备”。这个“准备”就是让学生以研究的方式对即将心血的内容进行感受与预学,更从容地进入课堂学生之中。
1.“大感受”,让学生更有感觉地学
大感受即针对某一单元或某一部分内容,设计一系列活动,在感性层面让学生感受新知识的背景,并与已学知识建立初步关系。
2.“小研究”,让学生更充分地学
针对某一知识点,给学生一份研究性学习 材料,让学生独立对内容进行研究。研究性学习材料的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有关概念内容的“研究学习”材料的设计,一般要组织学生探讨“是什么”与“为什么“有关问题。
(2)有关规则内容的“研究性学习“材料的设计。一般要组织学生探讨“怎么做”与“为什么这么做”这方面的问题。
(3)有关解决问题内容的“研究学习”材料的设计,一般要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再做分析并尝试解答。
小研究”是以研究的方式展开对将学内容的探讨,更多的是展示自己的想法,敞亮自己的疑问。而不是把教材中的知识乃至于结论简单地移植。当然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互获得可一些静态的结论性知识,但之后教师还是继续要组织学生展开动态的、过程性的、探索性的思考。
让学生在深层互动中学
在我们课堂上常能见到师生一对一“挤牙膏”式的机械问答。如何能让更多的学生更广泛地参与到课堂互动和学习中呢?
1.组织两轮交流,让学生“都能说”
第一轮小组内交流。第二轮全班交流。同组成员可以补充。
2.教师适度“后退”,让学生“接着说”
教师不要轻易去评价学生的“对”与“错”,而是让其他同学接着说。通过这种互动性的讨论,丰富课堂互动样态。
让学生在“研究性练习”中学
1.练习的题源,增加开放性
让学生参与到题库的提供中来。即能提高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也能丰富练习的方式,还能让学生在各自题目的比较重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使得教师的教更有针对性。
2.练习的过程,增强思考性
练习的过程,遵循“低入、多思、高)原则。所谓“低入”,指练习的题目思出”考的起点低,所有学生都能投入思考;所谓“多思”,指练习本身具有较大的思维空间,不同的学生会有多样的思考;所谓“高出”,是指不同的学生通过思考都有相对于自己而言的高产出,都有较大的进益与收获。
练习的过程我们不要追求学生的想法有多么丰富,而是看想法有多么深入。研究性的练习,要用问题本身吸引学生,用具有挑战性的息维激活学生,使其体验智力活动的愉悦。
让学生在自我调节中学
1.学生学会“向内看”
要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学”。自己在学什么?怎么学的?学得如何?有哪些收获?有什么困惑?让学生通过调节自己的元认知,自主地完善认知结构,真正做自己学习的主任。这让我想起了郑晓辉老师的《放暑假了,孩子们给我写了 90 封信》,这是一种很好的引导学生向内看的形式,只是没学期一次的频率似乎低了点。
2.教师指导“回头看”
老师要组织学生“回头看”,逐渐让学生自觉开展回顾、梳理、反思的活动。回头要看知识、看方法、看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