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助推乡村全面振兴,近日,我院院长、福建农林大学林文雄教授带领科技特派员团队深入莆田市秀屿区开展农业技术服务,为当地乡村发展献智献策。
筹划民俗记忆博物馆,守护传统文化根脉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技、文化、产业多管齐下。在东庄镇民俗记忆博物馆筹划现场,林文雄教授认真听取了东庄镇党委书记王浪关于博物馆未来发展的详细规划。日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东庄镇作为全区乡村振兴示范镇,在我院科技团队的技术指导下,成功打造了营边生态休闲农业园、马厂妈祖文化生态园等一批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在产业振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东庄镇还应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让乡村既充满活力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东庄镇是享誉盛名的民营医疗之乡,拥有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林文雄教授建议:“在博物馆专门设立一个中医药文化展区,展示老一辈医者的诊疗器具、珍贵医书和草药标本,同时也可以展示当地发展民营医疗的成功经验,让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东庄的医疗文化传统和创新发展历程。借此激起乡情乡愁,唤醒乡贤情怀,引导才俊归乡参与乡村建设,吸引本地的能人贤士投资乡村。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激活乡村潜力,发展和谐共富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绘就‘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城乡融合,全域振兴’的壮美画卷。”
聚焦大面积单产提升,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树立大食物观,基础是粮食安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稳定秀屿区粮食生产,我院科技团队不断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公关,引进筛选多个耐盐、抗旱、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破解水稻种植缺水减产等难题。今年,我院在埭头、平海、笏石、东庄等地建立水稻单产提升示范基地,推广种植直播单季抗旱节水稻、直播晚稻、早中晚熟再生稻、优质香稻再生稻和多年生水稻。其中,旱作节水稻推广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眼下,大部分水稻已经进入灌浆期,林文雄教授一行实地调研了莆田绿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莆田丰彩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前沁农场等多家农业企业和生态农场,仔细察看了直播单季抗旱稻、直播晚稻、优质香稻再生稻头季、早中晚熟再生稻头季长势情况,为各企业和农场提出了针对性的技术指导意见。
多元化种植,构建新型食物供给体系。在稳住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我院科技团队因地制宜引进种植板栗南瓜、水果玉米、圣女果、草莓、马铃薯、川芎等优质作物新品种,施行稻菜轮作和稻药轮作种植制度,不仅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更显著提升了轮作作物的产量,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农民的连作障碍问题。这一系列举措既丰富了农产品种类,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为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绿色低碳,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推动当地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我院科技人员始终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通过推广节水农业、有机种植等技术,研发使用绿色高效微生物菌肥,培育健康肥沃的土壤,积极探索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探索“旱作节水稻+大豆”、“旱作节水稻+花生”、“玉米+花生”等间作套种模式,以促进作物综合生产力和土壤肥力双力协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