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梦想插上科学的翅膀

西安高新一中2025届B3班
创建于2024-07-22
阅读 45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高新一中初中部B3班开启

“遇见科学  预见未来”研学之旅

这里,是北京。 

   跻身人海,轻叩心房。

三公里后每位同学的笑脸,

皆是盈满了未被温度摧磨的欢愉。

中轴线上壮美秩序,

在古今碰撞的步伐声中被缓缓摧开。

在步入国博的凉意中,恍惚感褪去,

历史的底色在黯淡的灯光中上演。

是读《哑舍》一般的感觉,

人群的熙攘声归附于平静,

归附于厚重,归附于震撼。

指尖轻触,

光影使肃穆庄重的青铜器与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波澜交汇,

使历史书上“铁器牛耕兴起”与沙场鸣钲、一扫六合的壮阔浮现。

“生命中的灿烂,终究,需要寂寞偿还。”

玉漱公主在这一头慨叹斯人已逝,

在那一头只剩唯爱长存。

“这”与“那”,是逾越两千年的静候与等待,

更是在古代匠人在窑火中涅槃的匠心。

明孝端皇后千年遗殇,

唯有等待方能一睹雍容。

九龙九凤熠熠生辉,

便以相机记录,

捡拾起那些无法尽收眼底的碎影,

似纱飘荡,似瓷莹白,直抵心灵深处。 

   当粉彩勾勒出清的华彩后,

远古的混沌微光照耀愈发明亮;

当刚铃震颤声催逼巍巍复兴路市,

短暂的驻足观赏只剩一颗颗澄澈但炽热的心。

自国博走出,

骤然缩小的瞳孔撕破过去与现在的痴缠。

好像没有词句能描绘矛盾感,

也没有词愿意亵渎。

热浪扑面而来,

古今的割裂在这一刻上演。 

叩响长安街,

自正阳门走向天安门,

伴随炽热,

无数次的心潮澎湃从迢迢求索路

走向巍巍复兴路,

古代人民的匠心打造

折射在现代人民的科技创新。

好似一切的一切,

唯有鸿越时间。

当阳光穿透大家的衣衫,

当岁月磨平古今人民的棱角时,

巧思与智慧便格外闪耀。

午后,

同学们来到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参观。

在会议室里,

同学们专注地倾听了

“趣说人工智能”的讲座。

中科院的专家从人工智能

的定义和内涵讲起,

用一个个有趣的举例和玩笑,

调节了讲堂的氛围,

引得同学们鼓掌大笑的同时,

也使得本来枯燥繁琐的知识

更好地被大家理解。

讲座期间可以看到,

有的同学握紧笔杆,埋头苦记;

有的同学眉头紧皱,认真思考,

暂且按下疑惑,准备讲座结束后提出问题。

同学们都沉浸于老师幽默的讲解,

会议室里少有的几声窃窃私语,

是几个同学在讨论人工智能的相关话题。

老师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

--它的萌芽、缘起和几十年的起落不断。

老师告诉同学们不要惧怕受挫、轻言放弃。

可能一百次的失败才换来一次成功,

但它仍是值得的。

    在讲座的最后,

如何将科技的光辉与人性真善美结合

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

同学们明白了

法律是捍卫人工智能这把双刃剑

为人而用的前提。

如今,作为上世纪的产物

却仍散发着勃勃生机的人工智能,

在未来还有更广阔、更深远的天空

等着被发现。

在提问环节,

同学们争相举手说出自己的思虑和疑惑:

有对类脑原理的求知,

还有同学担忧智能发展

是否能坚守伦理道德,

不脱离人类的掌控……

由于名额有限,提问环节结束后,

不少同学围在专家的身边问问题,

耐心地等待解答。


回程的大巴车上,

同学们欣喜地分享着在北京的见闻和感受,

上午时等待进入国博的疲惫

也未冲刷去同学们的兴奋。

这座城市,

千年前便以其独有的历史文化色彩,

挑起长灯,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永恒地闪烁。

现在的北京仍以其蓬发的科技魅力

向世界展现着中华的力量。从远古混沌走来,求索是这里的风采;

从蓬勃发展展开,智慧是这里的底色。

国博中的件件文物,

在岁月的匠心与巧思依旧不改;

自动化研究所中AI的守正创新,

在少年的勇气与活力必将得以诠释。

这跨越千年的递接正在演绎,

唯有砥砺,方能知新致远,筑梦未来。

阅读 45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