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living
创建于07-22
阅读 28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习近平总书记用这样的话勉励我们当代青年人。虽然已步入工作近一年,但是对未来还是充满迷茫,不断思考着人生,憧憬着未来。再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让我颇有感触。这本书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难生活和成长经历,让当代青年人能够循着他青年时期在梁家河留下的奋斗足迹,更好地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

我从书中得到的第一个感悟是:新知无涯,求索不怠。习近平总书记在艰难的知青岁月里,从未放弃对知识和真理的渴求,即便是在田间地头、在煤油灯的黄晕下,他仍然发奋图强、坚持读书,培养出热爱学习的习惯,拥有了广泛涉猎的眼界,形成了勤于思考的品质。当读到青年习近平两个“死沉死沉”的书箱让村民记忆犹新的情节,当读到他的窑洞里炕沿上、铺盖上书籍如山的场景,当读到他凑近煤油灯专注读书浑然不觉满脸乌黑的画面……我们的心里总会产生强烈的共鸣与由衷的敬佩。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青年抓学习要“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作为青年干部,要真正的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我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增强自身的本领,既精于专业,又拓宽眼界;既扎实严谨,又锐意创新;既尊重经典,又强调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及时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辟新境界。

我从书中得到的第二个感悟是:磨砺成锋,苦寒得香。一个首都的“城娃子”,来到这极端落后贫穷的黄土高原,却毫不畏惧、迎难而上,咬牙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的考验。他与老百姓一起开荒、种地、打坝、拉煤、挑粪……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他就用衣服垫着继续挑;打坝时他用手抓着夯石的绳子奋力砸黄土,手掌上的水泡破了又磨,却从不言苦不言痛……回过头看,陕北七年艰苦的历练,锤炼了习近平总书记坚韧不拔的性格,铸就了他自强不息的品质,陶冶了他为人民服务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五四主题活动座谈会上语重心长地对当代青年说:“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才会留下无悔的青春回忆。”艰苦奋斗并不意味着重走匮乏、贫穷的老路,而是要用更充分的勇气、更坚强的毅力,迎接更宏伟的时代课题、更艰巨的全新挑战。要时刻做好敢吃苦、打硬仗的准备,排除万难,砥砺前行。

我从书中得到的第三个感悟是:勤于思考,创新实干。要对得起肩头的责任,担得起肩头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回梁家河看望乡亲们时,曾动情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我想,梁家河精神中,必不可少的就是青年习近平真挚为民的情怀、务实担当的品格、创新实干的作风。看到《人民日报》对四川等地办沼气的报道后,他决心在梁家河办沼气,解决当地缺煤缺柴的问题,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建成了全省第一口沼气池。就如他曾说:“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要有挑战的勇气。”无论是办沼气,还是办代销店、缝纫社、铁业社,他都能够创新实干、务实担当,以初心使命彰显一名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七年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一直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儿子,陕北梁家河,孕育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他将自己的青春岁月献给了一生追求的事业,即使身处逆境,也珍惜呵护自己的羽毛,在困苦中坚持读书、学习和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曾鼓励广大青年人:“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在新的征程上,作为民族振兴主力军的青年人,更要主动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用奋斗的汗水书写人生,哪怕逆风飞翔,也要绽放出最美的青春之花。

阅读 28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