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大圣贤,他们的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他们就是老子和孔子。关于孔子的身世,生平和事迹,人们知道的太多了,有详细的史料记载。而关于老子,人们所知甚少。老子在中国历史上就像迷一样,今天就想说一说老子-----这个谜一样的人物。
道教始祖从未传道
世界上各大宗教的始祖都是因为传教而成为始祖的。释迦摩尼因传教成为佛教始祖,耶稣因传教而成为基督教始祖,默罕默德因传教而成为伊斯兰教始祖。而老子被奉为道教的始祖,但老子从未传过教。甚至都没有像孔子那样招收很多学生。
实际上,道教是在老子去世几百年后创立起来的。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只不过是老子的崇拜者,追随者,故借老子之名创立道教。老子应该没有想到他会成为后世道教的始祖并被尊奉为神。在中国神话中,那个在《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中人尽皆知的太上老君就是老子。老子不信神,也未传教。如果老子那时还活着,估计他不会同意成立道教,也不会同意担当道教的教主。
老子不是神,但老子是神一样的人物,他是一个神奇的人。他的思想至今仍闪烁着光芒,他在思想和修炼方面的成就至今无人能及。
哲学之父不可撼动
老子被称为中国的哲学之父。但当这一头衔落在他头上的时候,却引起了一场世纪的轩然大波。那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场空前的辩论在中国学术领域兴起。事件的导火索是,当年胡适刚回国在北大任教,教哲学。著有中国哲学简史一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史著作。在胡适的著作中,胡适就是从老子讲起。也就是说中国哲学是从老子开始的。这样老子就成了中国哲学之父。
这一下就捅了马蜂窝,立刻引起了众多国学大师的口诛笔伐。代表人物有梁启超,钱穆,冯友兰等。梁启超声明将老子放在审判台上,让所有人来审判一下,老子到底是春秋时代(公元前770-476)的人,还是战国时代(公元前475-221)的人。也就是要弄清楚,是老子老于孔子,还是孔子老于老子?因为谁老,这哲学之父的盛誉就会落在谁的头上。辩论也就分成春秋派和战国派,其结果是春秋派被批得体无完肤,因为在老子的唯一著作《道德经》中留下了一些确实只有战国时代才能出现的论述。春秋时代的人讲不出战国时代的话。所以老子被判定为战国人物,大致与孟子同时。于是,在冯友兰写中国哲学简史时,叙述道家起源时就直接把杨朱排在了首位,老子不但落在了孔子之后,也落在了杨朱之后。他不仅不能称为哲学之父,连道家始祖都称不上了。老子的辈份从爷爷变成了孙子。
但是,老子必定是神人,有在天之灵,他不甘心被如此的贬低和羞辱。1993年,一部《老子》的竹简在湖北省郭店出土,彻底打破了老子为战国人物的论断。因为竹简《老子》保存了《老子》的原始字体。据此可以推断出其相对的年代。竹简版的老子言论可追朔到春秋中叶,比孔子要早一个世纪。于是,老子作为中国哲学之父的地位便不可动摇了。
竹简老子比新本《道德经》内容少,但其内容全部包括在《道德经》中。说明《道德经》是战国时期人编辑老子原始言论而成。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道德经》中有反应战国时期状况的论述。
错当李耳误传至今
老子姓李名耳,好像所有人都这样说。但这是一个讹误。错误的来源是司马迁。“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这是《史记》中司马迁为老子所作的小传中的描述。司马迁的这段话被当作信条,都认为老子就是楚国的苦县人。而苦县在哪?河南和安慰两省至今仍争执不下,花费大笔国家资金去论证老子的故里。但司马迁这里所叙述的老子故里只是李耳故里,不是老子故里。李耳是老子的追随者,崇拜者,比老子晚出生大概二百年左右。
司马迁是中国最具声誉的史官。《史记》便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圣典。司马迁怎么能犯下这样的错误呢?原来是李耳的第八代子孙叫李解,与司马迁同为汉朝官吏。司马迁有幸看到了李家的家谱。家谱中记载着祖先李耳,写有《老子》一书。李耳名耳字聃,而老子偏巧也叫老聃。因此司马迁断定李耳就是老子。其实不然,老子姓老名聃,叫老聃,并不叫李聃。李耳因为追随崇拜老子,且由于其档案馆馆长的职务之便,有幸收集到了老子的所有流传在外的语录,并编辑成册。因为都是老子的语录,所以便如实署名老子(那时的人还没有学会剽窃)。所以司马迁的小错误误导了中国两千多年。至今,几乎所有文献都这样说:老子,姓李名耳。呜呼,旷世之谬啊!
那老子到底是谁呢?
老子就是老聃,姓老名聃,生于春秋中叶,大约是公元前630-650之间,比孔子大近一百岁。
起步士官名扬诸侯
老子的祖上也是贵族,老氏那时也是大族,大夫级别的。大夫可以世袭,但只传给族中长子。老子不是长子,或他的长辈就不是长子,不能继承祖上爵位,所以不能世袭大夫爵位,都变为士。士不能世袭,要靠自己的能力本事升上去。老子天资聪颖,学识渊博,且智慧过人,靠自己能力很快就干到了诸侯王的策士,用现在的词语就是总统的高参,智囊。老子为诸侯王献出很多治国良策。他的言论在诸侯间广为流传。
因为老子没有爵位,只不过是高参,所以正史如《左传》就找不到关于老子的记载。但据汉朝史料记载,晋国上大夫,叔向就曾引用老子的话。叔向可不是一般的人,晋国可是一个处于霸主地位的大国。叔向一生致力于和平,最终促成了晋楚两国的和解,即弭兵之盟。使春秋时期出现了几十年的和平时期。叔向引用老子的话,足以说明老子当时在诸侯之间的名声有多大了。
在那个朝代,老子如何能够平步青云?老子不但学问高深,也有一套自己的为官之道。他有一段关于为官之道的十分精辟的论述,“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详细地阐述了如何能在官场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他阐述的其实就是他自身的经验总结,也是自我的写照。
治国思想造就盛世
老子提出过很多的治国理念,其核心内容就是“以正治国”,”不以兵强于天下”,“为无为之事”。通俗地说就是走正道,不争霸,不发动战争,维护和平。政府要少管民间的经济活动,让其自然发展。
中国历史的发展一直是受着老子和孔子两个思想体系交替地左右着,此消彼长。历史上最早全面贯彻老子的这一治国思想的就是汉朝初期的文景两个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繁荣昌盛的两个朝代,称为‘文景之治’。汉文帝和汉景帝完全贯彻实行黄老治国理念,放任农民发展经济,避免战争,轻徭薄赋,予民生息。导致了经济上的空前繁荣,为后来的汉武帝的东征西讨,扩大中华版图奠定了丰厚的经济基础。但后来出了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便逐渐衰败。
到了唐朝初年,也是中华历史上最鼎盛的朝代,被称为贞观之治。那是李家刚打下天下,坐了皇位,为增加李家的正统性,宣称李家是老子后裔。(实际老子不姓李),自然也就大力奉行老子的治国理念了。但后来又出了个朱熹,完善了儒家体系,并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中国也就一蹶不振,直到清朝末期。
老子的治国思想也适合当今的世界。简单地说就是国际上不争霸,避免战争。国内放松经济管制。其实,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府放开对经济的管制,从以计划经济为主到以市场经济为主的改革,导致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而这一理念也正是老子治国理念的现代版。
兵法之论先于孙子
一般都认为春秋时期的孙武是兵法始祖,《孙子兵法》就是孙武所著。但《孙子兵法》不可能是孙武所著。因为在春秋时期,战争完全是拼实力,摆阵势。看谁的实力强,谁更勇猛谁胜,并无诡诈之术。而《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在战争中使用诡计,即所谓“兵者,诡道也”,这是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
来看一个春秋时期的典型战争实例。在公园前638年,宋国与楚国的泓水之战(今河南柘城西北)。当时楚兵强大,但在楚兵渡河之际,宋兵若乘机袭击必大胜,但宋襄公认为不妥,不能这样打仗。直等到楚兵过河后并列好了阵势,双方再开战,结果宋国大败。
在春秋时期,不讲究兵法,只讲究阵法。是老子首次提出“以奇用兵”。后来,到了春秋末期,打仗就不一定要摆阵势了,开始使用计谋了。春秋末期的吴楚战争和吴越战争就改变了以前的战争模式了。而吴越最后的战争正是老子的弟子(这个后面再叙)亲自运筹和指挥的。
曾经有人说老子是军事家,《道德经》是一本兵书。这样说有些夸张。当然,《道德经》中有很多哲学或富有哲理的论述,用于军事上也都是适用的。老子是非常反对战争的,一生都致力于阻止战争。而老子“以奇用兵”的兵法论述导引出后来的各种玄妙神通的兵法理论。孙子兵法正是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兵法精髓。所以说老子是兵法之祖也不为过。
宇宙成因震惊世人
两千五百多年前,那是个只有迷信没有科学的时代,但老子却提出了非神创造的宇宙成因说。是他首次提出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是由物质运动造成的。这不能不令人惊奇。尤其是老子所描述的宇宙形成前的状态,跟现代的宇宙成因理论,如宇宙大爆炸,黑洞,暗物质等概念都十分相似。老子说:“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在天地形成之前,宇宙处于一种混沌状态,模糊不清,广大无边。由于运动,由近及远,循环往复。
当然,老子的宇宙成因说也并不是通过科学研究或逻辑推理推导出来的,而是通过在深度入定的修炼状态下观察到的。这种一般人所不具有的特异功能,所观察到的超越时空的现象是否可靠,我们难以断定,只能等待科学的进一步验证了。而人在异常状态下是否真能穿透时空,通晓古今,至今仍是个迷。
真传弟子无人知晓
以老子的大学问,追随者众,不会没有弟子。但老子的弟子是谁呢,至今无人知晓。有人说是列子,就是那个写愚公移山的人。但是列子一书其实已经失传,所传的《列子》难辨真假。曾经出土过一本称为《文子》的古籍,文子自称是老子的弟子。但文子是谁呢,也无人知晓。但综合各方面信息分析,我推断老子的真传弟子就是那个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不恋高位,带着美女西施远走高飞的范蠡。范蠡就是文子(我认为)。范蠡一生都在践行,贯彻,传播老子的思想。但老子隐退之后,成为隐士,不愿意被宣扬,也当然就会教导其弟子也这样做。
范蠡早年磨练自己,是完全按照老子的教导行事的。后来辅佐越王打败吴国,也是完全运用老子的用兵思想。吴越战争也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先使用计谋取胜的范例。范蠡得老子思想的真传,不仅表现在战争方面也表现在做官方面,即功成身退。但范蠡走后并没有去游山玩水,去享乐。有史料记载说范蠡去山东做生意,并成为中国的商业始祖。其实范蠡去山东,是带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传播老子思想去了。山东的稷下学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者云集的大学堂,百家争鸣,但主导的却是道家思想。后来被称为黄老之学。稷下学宫的推手到底是谁呢,这也是个迷。我猜就是范蠡,但我没有查到证据。
修炼境界无人能及
老子早年协助治理国家,致力于和平,晚年隐退,潜心修炼。至于老子为何隐退,则不得而知。分析是他功成身退。那么他立的是什么功呢,没有资料记载,我猜就是弭兵之盟,晋楚和解。因为晋国负责此事的就是叔向,叔向常提起老子。功成身退是老子所奉行的原则,也是后世道家人物所信奉的为官原则。
退隐之后,老子潜心修炼,在修炼方面老子也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两千多年来,养生修炼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还都没有超出老子所描述的高度。“至虚,恒也。守中,笃也”。老子的这六个字(加两个虚字)练功秘诀就囊括了成百上千种功法的精髓。老子在高度练功状态下所观察到的现象,至今也未见有后人描述过。养生修炼在中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但是有可信记载的,就是老子。正是因为老子在修炼方面的造诣和境界,老子被后来的道教奉为始祖。
活得太久无人能识
世间传说老子生来就是白须白发,满脸皱纹。实际上,这是因为老子寿命太长,有人出生时,老子已老,已经白须白发。等他们老了的时候,老子还是那样。所以就误以为老子生来就是白须白发。
老子通过修身养性,延年益寿,最终活到了二百多岁。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人。致使留下传说,说老子生来就白发白须,目前所能见到的老子画像也都是如此。
传说中活了八百多岁的彭祖,其实就是老子。孔子曾经称老子为老彭。老子生活在沛地(庄子),沛地就是彭城,所以老子也被称为老彭。司马迁说老子活了160-200岁。这也是传说。实际上,从老子所发表的言论所反映的时代看,老子最早的言论不晚于公元前620年。则他的出生年份更要向前推二三十年才是,应为公元前650年左右。而在孔子拜见老子时,已经到了春秋末期,公元前480-490年。所以老子怎么也在160岁以上。
老子还是个大孝子
在民间流传有戏彩娱亲的传说。即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二十四孝的故事之一。说的是在古代有个叫老莱子的人,七十岁的时候还穿着彩色服装,打扮成小孩子模样,为的是取悦更老年的父母双亲。这个老莱子其实就是老子。老子退隐之后,伺候双亲以草木为伴,故改名为老莱子。司马迁说老莱子也是道家始祖,而道家始祖只能有一个。有不同的文献叙述过孔子拜访 老子,有的说是拜访老莱子。还有关于舌头和牙齿谁硬的故事,有的说是老子,有的说是老莱子。其实都是一人,就是老聃,老子,也叫老莱子。老子也是个大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