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子教养的核心,在于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如果把人比作植物,关系就是土壤。关系支持和滋养着孩子,让孩子得以成长(或抑制成长)。少了可以依靠的关系,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受损。你一定希望亲子关系变成孩子获得力量的源泉,将来也成为他们的孩子获得力量的源泉。
>> 经常检视内心,多做自我批评,对父母来说极为重要,以免把破坏力传给下一代。
>> 孩子需要温暖和接纳、身体的轻柔触碰、你陪伴在身边、有界限的爱、理解、安抚、跟各年龄层的人交流,以及你的关注和时间。
>> 你可以冷静地拆解、分析你的童年,回顾过去,在家庭生活中曾经发生过什么难忘的事情,当时你有什么感受,现在又是什么感受。做完分析后,请把那些不愉快的回忆彻底忘掉,只留下你需要的有积极影响的回忆。
如果在你成长过程中,家人都把你当成独特的、有价值的个体看待,给你无条件的爱,也给你足够的正面关注,你们全家关系融洽,那么你会获得一份培养正面关系的蓝图,长大成人的你也有信心可以为家庭与社区做出贡献。
>> 当你对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或提出要求的事情感到愤怒时(或产生其他负面情绪,包括怨恨、挫折感、嫉妒、厌恶、恐慌、恼怒、恐惧等等),最好把它视为一个警报。那个警报不是在提醒你,孩子肯定做错了什么,而是表明你的记忆闸门又被打开了。
>> 当你对孩子发飙或表现出过于激动的情绪时,是因为你必须用那种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你感觉到你在孩子那个年纪所经历的感受。你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行为可能触发你过去的绝望、渴望、孤独、嫉妒,或不自信的感觉。所以,不知不觉中,你挑了一个简单的做法:你不去试图理解孩子的感受,而是直接发飙,或陷入沮丧,或开始恐慌。
>> 也许你害怕承认,有时你对孩子的怒火就是压不住。你怕承认了以后,会使怒火加剧,导致愤怒的感觉更加真实。我希望你知道,这种愤怒其实并不是孩子触发的,是过往的经历唤醒了深藏你心底的感受,当你明白这一点,你就会放松下来,也不会因此而连累到孩子了。
当然,你不一定每次都能为自己的感受追溯到过去的源头,但它一定是存在的,请谨记这一点。
>> 当你年纪还小时,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爱你的人不一定总是喜欢你。他们有时会觉得你很烦、很难缠、令人失望、无关紧要、可气、笨手笨脚或愚蠢。当你的孩子表现出类似的行为时,便触发了你以前的感受,导致你大吼大叫甚至发飙。
为人父母无疑是件苦差事。一夜之间,孩子成了最令人劳心费神的首要工作,而且还是全年、全天候无休的苦差事。为人父母后,你终于体会到自己的父母以前需要面对什么,也许你会更加感激他们,更加认同他们,或更加同情他们。但你也需要认同你的孩子。花时间思考你自己在婴幼儿时期,或是跟孩子年龄相仿的时候有什么感受,这样做可以帮你培养对孩子的同理心。当孩子的行为让你恨不得大吼着推开他们时,这种同理心可以帮你理解孩子,感同身受。
>> 下次孩子又令你发火(或出现冲动的情绪)时,别再不假思索地就做出反应,而是停下来自问:这种感觉完全是当下的情境和孩子造成的吗?为什么我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呢?
>> 在理想世界里,我们在出现冲动反应以前,会先克制自己;我们永远不会对孩子大喊大叫,威胁他们,或让他们感到难过。可惜在现实世界里,我们是绝对做不到的。
>> 回想一下你的童年:你是否曾觉得自己很糟糕或做错了什么,甚至觉得父母心情不好都是你造成的?如果你曾这样想,你很容易就会以错误的方式(即让对方觉得是他的错)来修复这种自责的情绪。当你这样做时,受害者往往是你的孩子。
孩子的本能会告诉他们,何时我们对他们不满,或何时我们对当下发生的事情不满。如果我们假装自己从来不会犯错,不承认我们的真实情绪的起因,孩子可能会因此出现过度调适的情况——过于相信你说的话,甚至过于相信任何人的话。孩子遇到不把他们的最大利益放在心上的人时,很容易受到伤害。本能是构成自信、能力、智力的一大要素,最好不要破坏或扭曲孩子的本能。
>> 孩子遇到不把他们的最大利益放在心上的人时,很容易受到伤害。本能是构成自信、能力、智力的一大要素,最好不要破坏或扭曲孩子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