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八)

齐谷艾
创建于07-20
阅读 87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从军前一二事


高中毕业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并不知道自己的高考成绩,也没特别在意今后的出路,也没有万一没考上再去复读的念头,心想反正考不上大学我就在家务农呗。虽然身处农村,但生产队里有良田,根本不用为工作的问题而操心。那也许是我人生的最大底气。我记得同届的几个同学高考落选后,人家硬是又回到学校复读过两届,后来据说也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而我,就像老话所说的那样:“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你不理大学,大学也不理你。”我就在这样漫无目标的日子里被并没上心的所有大学给抛弃了。我坚信,只要没有被过多太大的人生目标所桎梏,人的一生并非上大学这一条路可走。


我家所在的石花镇老君台村属于小街、水浅、山不高的“三边”村,历来是以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为主的农业队,也还种过棉花、芝麻、红薯、麦冬、苎麻等经济作物。我在初中前后就时常跟着母亲,有时候也独自参加过生产队里的积肥、除草、割麦子、插秧等农活,积肥是我常干的活儿。放学后特别是星期天,我经常和发小一起各自提着一个不大的竹编筐,也有带着一个破的烘龙缸在村前村后的树林里或竹园里捡拾鸡粪,交给生产队能记几分我就不清楚了。还有很多时候我会担着两只粪筐上街去捡拾猪粪,因为街上的人家没有自留地可种,这些农家肥就没有了用场。那年月住在镇上的居民也并不富裕,有些家庭就会养一头猪散放在街巷里,有时候你就会看到几头肥头大耳的黑猪自由自在地游走在并不宽敞的街肆间。我和小伙伴们挎着竹筐在街巷里如果发现一头悠游自得的猪之后就会赶紧跑过去跟着它,以此捍卫着这头猪只有自己能捡拾其粪便的主权。也有的小伙伴为了争抢这个大打出手的,当然这是是个别现象。一般来说一上午或一下午都能捡满一担猪粪的。有几次我跟发小一起还翻进一家单位的养猪圈里偷刨猪粪,那个不顾一切地捧啊、抓呀、抢啊……那画面看官们自己脑补吧!反正是后来好几天,手上的那特别的气味才消失。


一九八一年八月下旬农历辛酉年的七八月间,家乡石花镇老君台村早已经有了好几个“万元户”家庭,但大多是第二三产业的家庭。村里的窑厂承包者,钟表修理者等等都是新兴起来的万元户代表。他们是当年的我曾经向往的目标。


那一年的前后,我们村已经又由农业队转变成了蔬菜队,各家各户都分了不大的菜地,种殖的蔬菜除了大主顾收购之外,很多小数量的蔬菜都是挑到河对面的街上贩卖。母亲两年后从村里退下来,经常带着自家的蔬菜在街上摆摊。这也是我现在为什么看到老人家卖菜都要买一些的心理状况。那些年本村的牲猪养殖业异军突起,不光是大队有养猪场,各生产队都办起了养猪场。由此诞生的猪饲料业务,让当年的“君台牌猪饲料”曾经风靡荆楚大地,平面广告做到了省级报刊。


那年已经十七岁的我高考落榜后在家待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父母开始为我如何进入社会的现实问题而操心了。在那二十多天的日子里我除了窝在家里就是出去跟几个发小在家不远的地方瞎逛游,有时我也会帮助母亲做一些农活和家务。时间越久我越发焦虑,只是我不知道的是在那段时间里,更为着急的父母已经通过别人的帮忙,给我找到一个在某铁路桥上当守卫的临时工作。地点就在当年的大峪桥镇往倒座方向的黄家河大桥。


一九八一年九月初,我人生第一次进入社会的生活正式开始,某一天我扛着背包来到离家并不太远的大峪桥附近的黄家河大桥民兵站报道,在那里我遇见了几个同为基干民兵的同仁,还能记得的分别是李光国、张家贵、刘立辉、杨建军,还见到一位同为老君台村的兄台名叫李长荣,是刚从部队退伍的老班长,他经常给我讲述部队生活的点点滴滴,军事训练、实弹射击、军体拳、单双杠等军营生活被他绘声绘色地娓娓道出,他的谈吐加上那时候他正在创作一篇小说。让初入社会的毛头小子对他仰慕之极。在和他接触的一个月时间里,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为即将到来我的应征入伍打下了基础。


十月上旬,在守桥的岗位上磨砺了很短时间的我,顺利地通过了入伍前的体检和政审,随后几天里我和父母忙活起来了,到县一招换上新装后我回家跟父母和弟弟妹妹拍了合影,我当兵的哥哥知道了我也要当兵的事儿,就在几天前从河南确山的部队里寄回来信件表示祝贺。其间,我的发小表示祝贺,同学表示祝贺,亲戚们表示祝贺,祝贺,祝贺,祝贺声此起彼伏。我沉浸在对部队生活美好的遐想之中。那一年接兵的首长是余排长,好像是叫余兴才,湖北南漳人,不到四十岁。还有一位接兵的班长名叫李俭,河南某地人,不到三十岁。他俩后来是我下到连队里的排长和班长,至今让我记忆犹新。那年十月下旬,我穿上了还没有领章帽徽的绿军装、背上绿背包坐上焖罐列车走进了河南信阳龟山下的某部新兵连,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新兵训练,为后来长达七年的军旅生涯拉开了序幕。


万没想到,前几年飞行员考试被落下来的我,终究还是走进了为祖国站岗放哨的让自己为之无悔一生的绿色军营。


值得一提的是,彼时我生命中的另一半才刚刚十三岁,当年她已经在本县西南的紫金镇上初中了。冥冥之中,我和我的另一半的人生交集,正在相隔并不遥远的时空里缓缓的、慢慢的靠近……以今天的视角回望过去,人生的境遇谁又能说得清楚呢?又有几个人能遥知未来呢!   (待续)

阅读 87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