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公开课、评课是大多数学校普遍会采用的教研方式。今天,这种基于对“课”和“上课人”的研究并不适合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课堂是以学生学为中心决定了对于课堂的研究就一定要基于“学生”和“学生的学习”。所以观察者要以个体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观察对象,尝试进入个体学生的真实世界,跟踪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收集学习相关的完整证据,分析具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事件,真正发现个体学生学习的困境与需求,不断总结学生的学习规律,以此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与教学重构。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理念正呼唤着学校教研方式的改变。
观察目的:
从“观摩—评价定性”到“观察—自我反思”
听课评课存在以下弊端:
1.上课教师的参与度不高。常见的景象是在课后的教研活动中上课的老师一声不发,奋笔疾书,记录着大家对他这堂课的种种点评,似乎互这样才是最谦虚的学习。评价没有建设性建议,就不课可能真正被上课老师内化,没有内化为上课老师自己的认同,再多的评价也无法真正落实到下一堂课了。
2.课堂评价缺少客观证据。听课评课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按照自己熟悉的领域来讲,但很少有人能提出课堂证据。评课缺乏科学性,教研也只能走向“各说各的”。
总之,课堂观察的最终目的不应该聚焦于评价执教教师的教学质量的好坏,而在于真正深入地理解课堂的生态,特别是理解学生到底是如何学习的。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需求决定了教学活动如何展开,而多数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是不甚理解的,也缺少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学生的学习,这就使得教师的备课和教学一直处于比较主观的状态,教学质量也就无法保障。
观察焦点:
从观察“教师的教”到观察“具体学生的学”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是如何展开的,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方式等进行深入分析。现在好像很流行数字化课堂观察记录,不少技术可以将学生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记录下来进行分析。但由于这种基于大数据的分析都是在课后进行,所以就错失了不少教育时机。我们课堂观察要真正聚焦于具体学生,要能对对每位学生的学习事实进行全面的跟踪和深入挖掘。学生不是抽象的,也不是教师的配合者,而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这让我们认识到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学难度,使得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从而使教学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
观察深度:
从观察学生外在表象到探究学生的真实世界
每位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风格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在课堂里看到的仅仅是学生的外显行为,是学生巨大内心世界的冰山一角而已。所以我们的课堂观察必须打破坚冰层,进入冰山之下,以平等的心态与所观察的学生进行深入对话,去体会、感受、理解和诠释学生真实的想法、困惑、意愿、需求。我们只有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之时,学生的真实世界才能真正向我们这些观察者开放,我们要运用“眼”“耳”“心”共同接受信息,并迅速地解读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