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古徽州城门,暴雨,城门口熙熙攘攘的行人顷刻作鸟兽散。觅此良机,黄豆芽独立城下百步开外,不丁不八,绿豆芽撑伞护住镜头,A档,f/6.3,1/500秒,ISO500,9张连拍,一气呵成。然后......落荒而逃.......
中国著名的四大古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徽州,今天绿豆芽全部走完。其他三大古城从古至今都无异议。第四个呢?
安徽,安庆和徽州两市的首字组合成了现在的安徽省之名,安庆还在,徽州在哪儿?很多人认为是黄山脚下的屯溪,不是的,真正的徽州古城在歙县。
歙县建于秦(公元前221年),筑城于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宋徽宗赐名“徽州”,治所歙县。历史上徽州辖一府六县,直至中华民国38年,治所由歙县迁到了屯溪。1987年,撤销徽州地区、屯溪市和县级黄山市,设立地级黄山市,徽州这个名字被黄山取代,从历史中淡出。
徽州的一府六县,绩溪、歙县、黟县、休宁、婺源和祁门县,千年以来,徽商纵横、名人辈出。进入城东阳和门,直接能看到这座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终极追求,许国石坊,牌坊上“大学士”是多少古代读书人的终极理想。
坊主许国,歙县人,嘉靖年间进士,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万历十一年,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成为内阁成员,后又加封太子太保,授文渊阁大学士。许国石坊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围合,全中国仅此一例。
石坊上的下山狮子,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历经五百多年,依然风采依旧。许国石坊虽然是国家重点文保,但是并没有用围栏圈起来,人们可以在石坊内外自由穿行,希望今人不要总是去摸石狮子脑袋,让它尽可能一直保持原样。
许国据说为唐睢阳公许远之后,明代早已家道中落,一贫如洗。古代中国寒门出贵子(特别注意,寒门不是贫民家庭,必须先为世家,后家道中落才算寒门),许国靠读书入仕,官至相位,为“重光门楣”,亲自监修了这座牌坊,到今天,这座牌坊成为了徽州古城的标志。
斗山街街口。徽州古城在四座古城中最小,书卷气最足。由于治所迁移和中国自古以来的官本位,近百年来,歙县总的来说是走向衰落的,这从我们下了高速到歙县的一段公路就看得出来,当年名满天下的斗山街如今也只有这般光景。
近年的旅游兴起,保证了一定的人流量,主街两侧还是有一些小买卖,不过深入斗山街深处那些典型的徽派小巷子,私宅老屋才是斗山街的真面目,可喜的是,老宅里并不都是老人,很多小孩子穿梭其中,让老宅保持了活力。
斗山街不只是一条街,是一系列街巷的总称,曲里拐弯,走在狭窄的街巷中,外地人一会儿就不知道东南西北了。我们从一开始按图索骥,十分钟以后就完全放弃,走到哪是哪。
蛤蟆井。歙县县城背靠斗山,远离江边,远的有十几里地,城内都是打井用水。当时技术落后,古人多处掘井无果,后在一处蛤蟆栖身之地挖掘,才有了城内第一口井,就是这处蛤蟆井,从唐朝算起,距今1000多年了。
斗山街的小巷子里,三户人家的三个门前石阶,各有各的朝向,深深的老巷,清幽的鹅卵石,白墙黛瓦的建筑,小雨中的古徽州。
东转西转,又看见一座精美的牌楼,规模没有许国石坊大,雕工却不输。“豸绣重光牌坊”,明代崇祯年间建造。豸绣,意思是古时监察、执法官所穿的绣有獬豸图案的官服,借指刑狱。
今天的歙县,当地人说有新城和旧城之分,新城是按照古代样式新建的城门楼和街区,旧城是自古以来歙县的老街区。许国石坊、斗山街、大北街都是旧城,阳和门、谯楼等为新城,由于新城仿古程度极高,仍然值得一看。
徽州古城南谯楼外侧,徽州府的牌匾。
南谯楼内侧,谯楼的牌匾。虽然是1997年新建的,但是修旧如旧,这座谯楼基本复原了南宋时期徽州府谯楼的真实面貌,
阳和门。史料记载,古徽州有东、南两座谯楼,东谯楼就是现在的歙县阳和门,这两座谯楼在古时候是徽州府最重要的两座门楼,其中东谯楼(阳和门)对应了徽州府正门,本文第一张照片我在城门百步之外拍的其实就是东谯楼正对的徽州正门城墙。
徽州古城外,练江上的渔梁坝。
始建于唐代,明代重建的渔梁坝,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被称为"江南第一都江堰"。整个古代,渔梁坝的地位都极为重要,一是泄洪防旱,二是截流行船。历朝历代都把坝之兴衰作为徽州兴衰的标志,作为几百年来新安江上大小商贾船队往来的一个重要码头,渔梁坝是明清时期徽商从这里起航承接家族兴旺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徽商之源"。
坝长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千斤,横截练江。
燕尾石槽,锁住相邻巨石。
从这些留存至今的坝体巨石上就可以看出古代徽商的富有。
和闽商、浙商一样,徽商也是因为山多地少,老百姓只能外出经商,打拼一份生活,因此才有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话:“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而这“一丢”的起始点,就是渔梁坝。
飞无人机,看一看渔梁坝的全貌。
冬天枯水季节,行人可以走到坝体中间去,我们是四月份到的,水势已经渐大,不能上坝了,6月以后,新安江洪汛开始,大坝上水流奔腾而下。
再飞高一些,可以看到练江蜿蜒东去,左岸的渔梁村在古代成为了船运要地。
沿着江岸去渔梁村。
渔梁村是一个比徽州古城还要“徽州”的徽派村落,不同的是,和斗山街内那些徽派老宅命运有异,渔梁村已经彻底衰落了,村子里见不到小孩子,只有很少的几个老人。
先是渔梁坝没了航运,后是歙县失了官身,古城东南的渔梁村更是人去楼空,家家户户门前青苔满地。历史再一次证明了那句话,鱼梁坝的兴衰就是徽州的兴衰。
2020年7月7日,渔梁坝洪水高程,看看4月份的江面和当年洪峰过境的江面,高差十米轻轻松松。
这次浙江之行本来计划在温岭以后,北上普陀山和东极岛,无奈天气很差,只好放弃舟山那几个小岛,转赴徽州,黄豆芽最终想去的是绩溪的徽杭古道绩溪段,从徽州古城出来从歙县去绩溪的路上,路过棠樾牌坊,这个牌坊除了这张照片,没有其他什么看点,门票七十元,十分不值得一来,不过黄山市有个规定,包括黄山在内,黄山市内所有景点周三免门票,所以我们周三来这里免费看了一眼。
徽杭古道绩溪段。本次旅行本意是走完浙江全省,最后一站是舟山群岛。奈何温岭以后,天气很差,连续十天阴雨天气。蓝天才有碧海,海岛尤其如此,从温岭北上普陀山然后搭船去东极岛基本没有可能性。恰好偶然从绿豆芽的朋友圈获悉,月底《只此青绿》到重庆演出,获悉消息的当天早上,通过大麦网抢到了20240427那场演出的最后两张票,880元一张,这样我们就必须在4月26日前返回重庆。海岛作罢,黄豆芽临时修改计划,转道台州神仙居,再次进入皖南山区,然后返回重庆。进入皖南山区,除了歙县,真正的目的地是徽杭古道。
徽杭古道并不长,大概全长也就20公里,从今天的安徽黄山绩溪到浙江杭州临安。这条路始于唐,由于徽商原因,在东南沿海是最重要的一条古道,安徽商人和学子从这里走出皖南大山,进入杭嘉湖平原,走向外面的世界。
这20公里的步行道路,在安徽绩溪这边5公里,依山而行,是整个古道最漂亮的部分,号称“徽杭古道精华段,绩溪山路十华里”。很多年轻人一大早从绩溪进山,一天走完20公里,从临安出山,但是这样的选择就没法自驾,如果像我们这样选择自驾,一般走完单边十华里就返回,正好走完了整个古道最精华的绩溪段。
徽杭古道入山口。这个入口在绩溪江南村。江南村有停车场,没有住宿条件,前一晚应该住宿在绩溪县城,然后一大早开车来江南村入山。很明显当地政府曾经投资在江南村打造了一些基础设施,但是除了步行爱好者,游客不多,所以最终江南村的这些旅游设施处于半荒废状态,你说没有人吧,每天都有几十号人来,你说有人吧,又一直不温不火。其实我们走完这段路程以后,真心觉得这精华五公里起码值一个货真价实的4A。
入山并不远,就能看见一个山口,分叉两条路,一条去山上老的徽杭古道,一条去山下一个叫逍遥谷的地方。这里特别提醒如下:
江南村进入古道,黄茅培返回,五公里单边两小时,去程走山上老路徽杭古道,通过江南第一关,经过施茶亭,走到黄茅培返程;返程再次回到施茶亭后,选择走山下新路逍遥谷,回到进山口,完美环道。由于山门已经在半山腰,所以一定是先走山上明清古道,后走山下现代栈道,不少人都走反了顺序,结果就是.....累个半死。
开始上山,进入那精华的十华里。
千年石板路左侧是绝壁,右侧是一条溪水。古道基本按照溪谷前进。
整个古道几乎没有其他游人,阴天也不热,走起来心旷神怡。
这么两块矮小的石头,上面再搭一块,就是徽杭古道上的“险关”,“江南第一关”。看起来可笑,其实这里确实是整个徽杭古道扼守的要冲,一边陡立山崖,一边傍水绝壁,除了中间这个口子,无路可走。
这边厢写的“徽杭锁钥”。从这两扇大石头中走过胡宗宪、胡雪岩、胡适。当然,本朝2002-2012年间的大领导,也是绩溪龙川人,和胡宗宪同县同乡同村。
胡姓在绩溪是大姓,但是这条徽杭古道却不只是绩溪人在走,整个徽州人也走过了这里。这条古道相比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唐蕃古道,短的不能再短,只有区区20公里,但是南宋以后,这里文人辈出,商人辈出,庙堂辈出,原因就是靖康南渡,因为这条路出口正是杭州临安。
山上徽杭古道和山下逍遥谷分路以后,徽杭古道往山上去,但是始终能看见溪谷和山下那条新修的栈道。
作为入门级的徒步路线,走徽杭古道绩溪段是没有任何压力的,老人小孩都可以走一遍。我们只是没有想到那天游人这么少,拍照的时候就像两个人承包了整条线路。
这条古道也入选了华东户外十大徒步线路,不过我觉得确实没有啥难度,也许是我们是川渝人吧,实在是见过的大山太多了。
进山以前不知道难度,没有背无人机,稍微有点遗憾。
山下溪谷里的景色越来越漂亮。那座桥就是山下和山上的路汇合的悬索桥,往上走还是很累,我们一会从黄茅培返回,从施茶亭是向下走的。
这个地方现在叫逍遥谷,县志里徽杭古道是沿着“逍遥巨岩”行进,拉近了看这逍遥巨岩,千万年溪水打磨的巨岩质感。
逍遥谷尽头是一座大山,“佛掌峰”。
过了鹰嘴岩,徽杭古道第二个可以休息的地方,施茶亭。江南第一关(山上)、施茶亭(环道分路口)、逍遥谷(山下),这三个地方构成了环道。
我们暂时没有在施茶亭下山,继续往黄茅培去,走到黄茅培再返回。途径一个水库,在这里休息的时候,四个女孩子超过了我们快步前去,她们来的晚,说明是搭乘公交系统和包车到的江南村,她们越过我们步履匆匆,应该是还要走17公里,一天走穿整个徽杭古道,天黑前必须赶到临安那边。
大名鼎鼎的黄茅培,你以为是个什么大地方么?不,只是几家农居,地名就这样写在路边大石头上,像我们这样只走绩溪段精华5公里的游人,看到这块石头就可以返回了,这里就是5公里处。
山上野花不多,树多,绿豆芽高高兴兴开始返回。
对面山上白亮白亮的一截溪水,徽杭古道两侧山上有很多条这样的小溪,最终汇流成山谷那条河。
其实除了江南村到黄茅培这一段古道基本是青石板,后面的路线很多都是黄土路,我们选择走徽杭古道这天专门仔细研究了天气,前一天后一天都下雨,如果下雨天,整个古道黄土路部分肯定泥泞不堪,走起来就要恼火得多。
回到施茶亭,开始下山,去走山下的逍遥谷那段栈道。
忽然想到个问题,我们是到黄茅培返回,如果是全穿路线,从山口到施茶亭,要不走山上古道,要不走山下逍遥谷,二者只可能选其一,怎么选?两条道路都很漂亮的。让我选,可能还是选山上吧,毕竟穿越的是徽杭古道,山上那条路才是正经的古道,而且全穿还有18公里要走,走下谷再走上山太消耗体力了。
四月份来的正好,山间水量足够又没有洪水泛滥的浑黄。
一般把绩溪到临安称为“正穿”,把临安到绩溪称为“反穿”。绩溪人正穿是去外面的世界,反穿就是回家,回家路上看到逍遥谷这一河清水,就是要到家了。
后来我专门在网上搜索,也查不到这条河的名字,只知道这个山谷叫逍遥谷,在百度/高德地图上,黄茅培再往东,下雪堂的分路口,这条小河北上到了一座大山尽头,那里有个自然村,名字叫逍遥村。
姑且把这条河叫“逍遥河”吧。用河里的巨石为徽州做结,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汤显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