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课标“落地”    观新课型“出炉”

——记马文科“特级教师”工作室第十一次活动

仙人掌🐟
创建于07-19
阅读 282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4年6月25日下午,马文科“特级教师”工作室第十一次活动在银川六中进行。主持人马文科老师执教了研讨课——“爱情婚姻专题研究性学习”,工作室成员以及银川六中初高中部分语文老师应邀观摩,本次活动还特邀银川九中韩鹏老师和“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王勇老师参加研讨。
一、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以学生主持老师点评的形式进行。

      上课伊始,主持人宣布:银川六中高二(12)班“爱情婚姻专题研究性学习学术研讨会”现在开始,然后介绍了活动的主要内容。本次研讨会共有三个环节:慎思与明辨——论文答辩;聚焦与发散——话题沙龙;会说与会做——情景写作。

(一)慎思与明辨——论文答辩。

      主持人讲解了论文答辩要求:研讨会收到论文34篇,编辑成这本《爱情婚姻专题研究性学术论文集》,抽取其中6篇,作者需要进行现场答辩。论文主要观点陈述不超过2分钟,评委提问及作者答辩共3分钟。答辩论文的评委由作者自己邀请班内四位同学担任。答辩前请作者就论文的真实性和原创性向评委简要说明。

答辩环节(部分同学展示)
1. 第一位同学

 主持人:首先有请 周奕融同学答辩,她邀请的评委是:……她论文的标题是:从现代角度看《孔雀东南飞》《氓》《玩偶之家》。计时开始。

①论文主要观点陈述:《孔雀东南飞》中最打动我的也不仅仅是刘兰芝和焦仲卿对爱情的执着,更是刘兰芝不卑不亢的态度和自尊自爱的精神。刘兰芝像沙漠中的玫瑰,不依靠他人的精心呵护,也不依靠甜言蜜语的滋养。它是在污浊环境中也能涅槃重生的野玫瑰,因为不屈而美丽。兰芝不再是一个贤惠、善良、惨遭抛弃的女性符号,而是中国传统女性逐渐走向自我独立的人格象征。从个人角度来看,我不是很喜欢焦仲卿的。《氓》讲述的是一个人的成长,我从来也不觉得《氓》讲的是一场遗憾,我看到的是一个温柔善良且勇敢坚定的女性。从“子无良媒”也能看出既然爱了就勇敢的走下去的爱情观。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勇敢,永远不要因为尝试而感到羞耻。在我们这一生,我们有选择的权利,所以要勇敢地去爱、勇敢地去恨,勇敢地做你自己。在今天看来,焦仲卿是远不及刘兰芝的,焦刘二人的性格观念不同也是导致婚姻悲剧的原因。

     最后,我们不仅要知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还要明白成为更好的自己何其重要。

②评委提问:你在论述时,只强调了女性的勇敢和成长,是否忽略了当时社会经济背景对婚姻的影响?(四位评委各提了一个问题,作者任选一个进行答辩,这是作者所选的其中一问。)

③作者答辩: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下,焦仲卿对待爱情的态度与刘兰芝截然不同,究其原因是双方的性格特征、教育背景以及所处的社会期望存在差异。

     面对爱情,焦仲卿的态度体现了当时社会规范对他的影响,而刘兰芝则通过自己的行动,展示了女性在当时环境下争取平等地位所做的努力,以致不惜付出高昂的代价。他们的婚姻悲剧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而这些因素包括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制度及观念等。答辩完毕,谢谢大家!

2、第二位同学

主持人:有请陆敏谦同学答辩,他邀请的评委是:……他论文的标题是:《玩偶之家》《氓》《孔雀东南飞》中三位男性之比较  计时开始。

①论文主要观点陈述:在本学期的前几节课,我学习了《孔雀东南飞》《氓》《玩偶之家》这三部作品,我对其中的三位男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首先看海尔茂,正如《玩偶之家》的标题所言——“玩偶”,男主人公海尔茂在家中犹如一个操控玩偶的技师,他将自己的妻子变成玩偶,牢牢地捆在自己的掌心中,甚至连妻子吃什么、做什么都要横加干预,但他却仍装出一副“我要对你好,这是我的观念,你也必须要接受”。我觉得是这样的思想非常的可笑。他对娜拉说:“我常常盼着有个危险的事情,好让我拼尽一切去救你。”但是当银行存款的事情败露以后,他马上翻脸,对娜拉横加指责,甚至当娜拉产生以死来抵罪的想法时,海尔茂仍然不依不饶,只关心着自己的地位和名誉,我觉得此时已经暴露了他虚伪、自私、无情的本性。
      《氓》中的男子,他与海尔茂是一丘之貉,他不遗余力地追求女子,似乎为了女子可以抛弃一切。但是当他把女子娶回家后,却“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让女子日夜不停地为他创造价值,这点在我看来是非常让人不齿的。
       最后看《孔雀东南飞》,不可否认,焦仲卿本质上是一个善良的人,对爱情忠贞不二。但是我觉得正是他过分的善良才导致了最后的悲剧。他面对母亲的步步紧逼显得过于软弱,未能极力地维护妻子的权益,最终导致二人以悲剧结尾。
      研读三部作品后,我觉得婚姻就像天平,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双方的奉献都应该如同天平上的水一样,不能倾斜于任何一方。做好真正的男女平等,不应由一方过分地索取,而让另一方过分地奉献。
②评委提问:在这三篇文章中,三位男主所处的时代和环社会环境的各不相同,导致他们在婚姻中表现出各自特点,你认为根本原因是时代与社会的局限性还是个人的性格使然?(四位评委各提了一个问题,作者任选一个进行答辩,这是作者所选的其中一问。)
③作者答辩:社会如同一个大染缸,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其中的每一个人。在古代,由于男性在生产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使得其在家庭的地位也要比女性高。所以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海尔茂觉得自己作为一家之主,给这个家提供了经经济来源,就理应是这个家里的王,他就理应独享操控自己的妻子的权利,所以我觉得这主要是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答辩完毕,谢谢大家!
3.第三位同学
主持人:有请李宇媛同学答辩,她邀请的评委是:……她论文的标题是:《玩偶之家》《氓》《孔雀东南飞》之比 计时开始。

①论文主要观点陈述:我这篇论文主要是对三位男主的比较。三部作品的故事内容都是令人悲伤的悲剧,而《氓》的悲剧原因是:男主有二心、家暴妻子、品性不端。《玩偶之家》,虽然文章开头感觉他们夫妻二人关系很好,但在遇到困难时,男主逃避责任,为使自己的名利地位不受影响而将妻子赶出家门,可以看出他完全将妻子当作自己的玩偶。《孔雀东南飞》,在焦母要将兰芝赶走时,男主没有任何作为,反而顺从母亲的意愿,让兰芝回家呆几天,自己以“吾今且报府”为由逃避。我觉得他是一个懦弱且不担当的男人。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三部作品的故事的悲剧因素完全源于男主,所以告诫女性要擦亮双眼,不要被情爱所羁绊。
②评委提问:你在文章中写到,如果这三篇文章中的女主没有抗争也没有被命运捉弄,也许会有表面上的美好结局。如此说来,如果《氓》中的女主没有选择离开,而是继续忍受丈夫打骂,还会有表面上的美好结局吗?你写作的内容是否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四位评委各提了一个问题,作者任选一个进行答辩,这是作者所选的其中一问。)
③作者答辩:我觉得这是不互相矛盾的。因为无论是在以前还是在现在,女子离婚本身就是一个减分项,且不说她离婚后回娘家,“性行暴如雷”的哥哥对她怎么样,就是街坊邻的嘲讽、不尊重、背后议论等等也让人觉得窒息。如果她在没有离婚,而在家里继续忍受丈夫对她的这些行为,在家人还是朋友或者是街坊邻居看来,她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女子,实际上,在那个时代选择“委曲求全”的属于大多数。所以我说“会有表面上的美好结局”。答辩完毕,谢谢大家!
4.第四位同学

主持人:有请陈戈飞同学答辩,他邀请的评委是:……他论文的标题是:精致的灰色角色——试说《玩偶之家》《孔雀东南飞》中体现的人性的复杂性 计时开始。

①论文主要观点陈述:学完《玩偶之家》,我们对海尔茂的统一看法是:海尔茂太坏了,他坏到极致!他像一个黑石,他没有任何的好处,他无处无时无刻不在压迫着娜拉。而学完《孔雀东南飞》,我们对刘兰芝的统一看法是:她非常的好,她就像一块翠玉,她全身无瑕,没有一点缺点。

       让我们反思一下,这正常吗?人怎么可能只有缺点或者只有优点,很明显,我们没有完全读懂这两个人。对于海尔茂,我先提出两个观点:一是海尔茂爱着娜拉,二是海尔茂并不是一个全恶的人,他是一个有亮点的人。首先来说海尔茂爱着娜娜。文章开篇两人的大量对话能够看出二人的互相关心和肯定。陌生人不会有这样的对话,所以说明两个人是深爱的。后文之所以像两个陌生人,那是一时爆发的矛盾所致。其次,海尔茂不是一个全恶的人,反而在那个时代他是一个有优点的人。海尔茂的性格是极其复杂的,在他眼里,工作和爱情相比,工作更能带给他地位和荣誉。他人生的幸福有两种,一是他在家庭中是否幸福,二是在社会工作中是否顺利。虚假的爱会在时间的流逝中露出他真正的模样,真诚才是歌颂真爱的主旋律,这就不得不提到海尔茂对娜拉的追求了。他用八年的时间对对待娜拉,在当前当时那个社会,他怎么可能跟一个不爱的女人在一起八年?在当时的欧洲,社会赋予男性绝对的地位,但是海尔帽却在那个时代保持了对爱情的纯洁,这十分的少见。难道你说他是一个全恶的人吗?他没有亮点吗?

②评委提问:在文章最后一段中,你说如果海尔茂将娜拉看作了玩偶,他们的感情无法保持八年,而是早早死在时间的磨洗中。但是文章中还论述了三个孩子在维系两人感情方面的作用,是否有可能这八年就完全是为了孩子?(四位评委各提了一个问题,作者任选一个进行答辩,这是作者所选的其中一问。)

③作者答辩:这个问题我之前就说过,文中娜拉说:“咱们的家只是一个玩儿的地方,从来不谈正经事。在这儿我是你的‘玩偶老婆’,正像我在家里是我父亲的‘玩偶女儿’一样。我的孩子又是我的泥娃娃。你逗着我玩儿,我觉得有意思,正像我逗孩子们,孩子们也觉得有意思。”从这儿带入娜拉视角,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娜拉对其他人的感情,她的孩子对他们来说也就只不过是一个个玩物。后文,娜拉又有表达:“我简直像跟一个陌生人同居了八年,给他生了三个孩子,我恨透了自己的没出息。”两个人吵架,把自己的仇恨带给了孩子。文中有几段体现出来的一个观点是:娜拉把孩子们看做了三个枷锁,觉得是海尔茂掌控着这个把柄,借此把她当作了一个玩偶,所以她对孩子是没有爱的,所以这八年不是为了孩子。

5.第五位、第六位同学答辩,程序与以上四位同学相同。
张钰涵同学答辩,她邀请的评委是:……她论文的标题是:父权社会下的男性——《氓》《孔雀东南飞》《玩偶之家》中三位男性之比。(略)
李静君同学答辩,他邀请的评委是:……他论文的标题是:爱!爱?爱。爱.......——试谈《玩偶之家》《氓》《孔雀东南飞》三文中的“爱”。(略)

6.论文答辩结束,主持人请马老师点评。

马老师点评:

       非常的高兴,今天,大家又给了我一个惊喜,使我看到了你们更优秀的一面。无论是答辩的同学,还是提问的同学,都非常棒,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有的同学把自己陈述的部分几乎一字不差地都背了下来,准备之充分,真是令我感叹!提问的同学,问题提得都很有水准,不少观点都是我没想到的。昨天针对评委提问的事,我给大家做了一个简单的培训,而今天的表现比我预估的好很多,问题提得更有深度、更有高度、更有内涵。此外,每个同学都请了评委,评委是什么?就像《劝学》里面所说的“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评委其实是最好的“磨刀石”,每位答辩的同学经过评委这样一打磨就会变得非常“锋利”,就会在思维上、在思想上、创建上做得更好,然后这些同学再辐射带动大家,所以,请评委这件事是一个双赢的事儿。

       同时,我还看到了同学们非常可贵的一点,那就是真实,每个答辩的同学一开始就对自己论文的真实性与原创性情况进行了说明,李静君同学还进行了查重,陈戈飞同学还发了誓。真实是做学问的基石,我们只要真正的用心阅读,认真思考,真实以待,就会做得非常优秀。《大学》里一句话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家本身都非常的优秀,如果用心灵去触摸文字之后,再把自己内心的东西发掘出来,用真实的论文形式呈现出来,那么它一定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还有一点就是同学们没有把人物形象概念化、模式化、标签化,不像我们答题的时候那样机械刻板,而是对人物进行了立体的感知和认知,把人物放到真实的生活里去认知,虽然也是提炼概括的,但你们笔下的人物仍然显得那么鲜活、那么真实。所以,真实和用心思考是我们学习的法宝。对同学们而言,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是一次挑战、一次考验。同学们的论文和答辩虽然还显得青涩和稚嫩,但是我们毕竟开始做了,坚持做下去会前途无量的。“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祝同学们以后越来越优秀,谢谢大家!

(二)聚焦与发散——话题沙龙

主持人: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名人名言往往是撬动我们思维的支点,下面是东野圭吾在《白夜行》中的一句话,请大家联系三篇课文,说说你因其触发而想到了什么?(先组内自由交谈2分钟,然后课堂发言8分钟,共10分钟)
名人名言往往是撬起我们思维的支点
      同学们结合文本及生活实际中的例子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而后,马老师进行了点评。

 马老师点评:

       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同学们的观点大胆新奇,有些观点超越了我的认知。这个问题的设置是我看了大家的论文集后被触发的,希望大家通过思考和讨论对三部作品所反映的人性进行探究。

      大家刚才的讨论很有意义和价值,美中不足的是挖掘得还不够深入,只是停留在对这句话本身的解读上,将这句话与三部作品联系起来谈的不多。可是阅读同学们的学术论文,发现有不少同学已经较深入地探究了,有好多同学都说这三个男主人公都是坏的,这三个女主人公都是好的,这就是对人性或者人心的“直视”。具体说,三篇文章的三位男主人公海尔茂、氓、焦仲卿,是悲剧的主要负责人。这三个人从道德的角度看他们是恶的,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他们是丑的,这更多的是指向人物内在品质的缺陷。如此,我们才把人性不好的一面看到了。我特别感叹的是同学们还“直视”了作品中的三位女性的人性。三部作品把三位女性当做善和美的化身来塑造,但是,很多同学“直视”了她们美善光芒背后的缺陷。三场悲剧,这三位女性有没有责任?同学们感叹:如果娜拉再独立一些,再现实一些、再冷静一些;如果氓妇再清醒一些、再理性一些、再强硬一些;如果刘兰芝再稍微隐忍一些、宽容一些、柔和一些,故事的走向是不是又有所变化?

       同学们能有这样的思考,我是非常的赞赏的。现实生活中,人心或人性不可“直视”,但是伟大的作品就为我们提供了“直视”人性的机会。同学们通过这三部伟大的作品“直视”了人性的普遍缺陷和“美中不足”,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人生的裨益,从而使我们的人生走得更顺畅一些。我觉得这就是作品真正的营养和价值所在,真正的意义所在。谢谢大家!

(三)会说与会做——情景写作
1.主持人: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请各小组通过集体讨论为你心目中“幸福的家庭”制定几个标准,然后分享交流(一般不要超过五个)(组内讨论2分钟后开始分享交流,交流不超过3分钟)
2.各小组交流分享:

①和谐、互相帮助、互相理解、双方都应该要有责任感。

②互爱平等、无过份索取的爱,经济独立。

③小事坦诚,大事夫妻双方共同商量的、留有一定的新鲜感。

④幸福感,就是父母现在、无忧无虑,没有大病。⑤信任、包容、理解,双方要负责。

3.主持人:请大家观看情景剧《如果有来世,还做夫妻吗?》(4分钟)
     4.请同学们为这个情景剧续写一个小片段然后交流分享。(写作7分钟,交流分享3分钟)
5.学生作品展示:
     ① 这些天她和丈夫都在冷战,没有说一句话。这天,妻子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风景,心中涌起无限的悲哀。他仔细回想起自己原来与丈夫说的话,她想起自己的青春岁月。年轻时她活泼开朗,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与憧憬。而如今的她被家庭琐事所折磨,她意识到她不能再为了丈夫而无条件地牺牲自己了。她告诉了丈夫她的想法,丈夫默然无语,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了后悔,但此时已无法挽回。他恳求妻子的原谅,但妻子早已心灰意冷,这个家庭曾经过着如诗如画的幸福生活,可现在,无可挽回地破裂了。
②男子听了后,放声痛哭,向妻子疯狂道歉说:“我以为人人都如此,原来是我做的不对。对你不好是我的错,我以后一定会改”。后来这位男子也经常的为妻子做饭、买礼物和衣服,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好景不长,没有没过多久他就变回了一开始的样子,对妻子非常的厌恶,不顾妻子的感受。妻子只得继续隐忍,痛苦终生。
③男子回家后回想了自己做的事情,但是并没有放在心上,依然和好友们打电话出去喝酒,大家喝得烂醉,都说起了自己和老婆有多么恩爱,多么幸福。男子幡然醒悟,他想到过往的日子里都是妻子在付出,自己只是一味的索取,并没有像好友们那样偷偷的给妻子准备一个惊喜,也不会因看见妻子脸上的笑容而自己内心喜悦。终于他觉得自己是做错了,对不起妻子。回家路上他在路边买了吃的,因为他知道妻子每天晚上都在忙家务和照顾孩子,从来没有吃过一顿好饭。回家以后,妻子仍然在客厅等他,并且为他准备好了醒酒的东西。男子在酒精的鼓励下,对他妻子说:“再给我一次对你好的机会,行吗”?
6、情景剧即兴表演

      两位男同学上台即兴表演,内容为视屏中情景剧的续集,一位演丈夫,一位演妻子。妻子离家出走,丈夫赶来向妻子认错并恳求妻子回家,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后,丈夫挽着妻子,妻子小鸟依人般靠在丈夫的肩膀上,两人重归于好。两位同学用方言演绎故事,惟妙惟肖的语言与情态,把同全场师生逗得捧腹大笑。两位把自己对幸福家庭的理解生动地表现出来,令人捧腹中蕴含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7.马老师点评:

       其实我期待的故事的结局就是这样的,两位同学演绎的真好,表演得太棒了!第一个环节的续写,大家对情景剧中人物性格的理解和期待不同,续写部分的情节和结局也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特色。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关于幸福家庭的准则,大家前面已经都讨论了,此处不再赘述。在视屏的情景剧中大家看到,造成家庭不幸的原因是男主人公,可他竟然对自己的错误做法毫不自知,还一厢情愿地认为妻子会愿意跟他再过下一生。女子的心已经被他伤透了,只是一直默默忍受着,在男主人公“来世还做夫妻吗”的询问时才借机一吐苦水。看来,夫妻之间的及时交流很重要,他们之间若有更早更诚恳的交流了就好了。那么,这个家庭如何挽回?如何让这个不幸家庭转化为幸福的家庭?关键在这个男子身上,这个男子若改变自己以往傲慢态度和做法,家庭的现状就会发生改变。这两位同学的即兴表演抓住了这个关键点,表演得太好了,这是我期望的。同学们用诙谐幽默的方式表现了幸福家庭样子,让大家在捧腹中顿悟,在恍然大悟中深思。谢谢大家!下面,我请大家欣赏配乐诗朗诵《致橡树》

8.播放视屏《致橡树》
主持人:高二12班爱情婚姻专题研究性学习研讨会到此结束,谢谢老师和同学们!下课!

       最后,老师们就马老师今天的课型进行了探讨。

申晓平校长:

       马老师上次执教的《陈情表》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今天这堂课同样属于探究性学习,但形式不同,非常新颖。这两节课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学生的表现,这个班的同学基础相对较弱,但是课堂表现非常精彩。由此,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到底要什么?我们的课堂到底要什么?我记得上次《陈情表》评课的时候,我说我们不可能天天上这样的课,如果我们一个月上一两节这样的课。那大家设想一下,我们的孩子会不会由此逐渐对这个学科产生兴趣,并且逐步改变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我们学校从去年到今年一直在推课堂教学的变革,一直在提倡基于情境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我们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挖掘孩子们的特长,激发孩子们的内驱力。今天,马老师的这两节课又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实际上,课堂不在于一定要有一个什么样的模式,或者说一定要按照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根本还在于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给孩子搭建一个终身发展的、自我发展的平台。如果我们根本不知道孩子们在想什么,不知道他们的内心世界,也不给他们任何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不给他们搭建平台。我觉得我们真的没办法去做教育这件事。所以我觉得只有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认识他们,去了解他们内心所需或是困惑,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教育。语文教学同样如此,我是外行,不好从学科素养这块比较深入地去挖掘、去说这个话题。但是我们语文组的老师要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学还能不能就像原来那样。马老师的两次示范课让我们听到了孩子内心各种各样的声音,了解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如此,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更有意义。我们一直在倡导课堂变革,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大家好像觉得这些东西喊着耳朵都起茧了,实际上没有真正去触动。但是我觉得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些问题,思考我们“以人为本,幸福六中”的办学理念,思考我们所提倡的“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全面发展为本”意义,去思考我们做教育到底应该做什么。希望教育同仁们同思共勉,谢谢。

 第一位教师:

        新教改下如何进行新教法,我们初中也一直在尝试,但是一直没有找到比较好的方法,一年来,我们也没有拿出特别好的课例。今天听了马老师的课,我感触特别深,放手给学生,学生是能完成的。今天的课堂上,学生自己主持并按照提前布置好的任务,每一项都能认真完成。这堂课展示之前,马老师一定带着学生做了大量的工作。对语文老师来说,首先自己能受得了苦和工作的繁琐,然后带领学生完成阅读及论文集,最后,在课前还要给学生一遍遍安排流程。这些都需要付出很多精力。今天所呈现出来的每个环节都特别好,太经典了!

       我希望我们以后在上课的时候也能向着这方面发展,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相信学生。校长刚才谈到的问题:“课堂到底要什么,教育到底要什么”。我们一直努力做“老师”,其实隐身的应该是老师,现身的应该是学生。而现在的很多课堂恰恰相反。如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引领学生学习,这才是老师应该做的,正如今天的课堂,马老师没怎么说,只做总结点评,给用心阅读的学生留下深深思考。所以我要向马老师好好学习,尽可能让自己少讲,让学生多讲。

第二位教师:

       我觉得正如王书记所说“最年长的教师上了最新的课”,马老师的课我听了几次,每一次都让我们眼睛一亮,带给我们听觉、视觉,甚至是认知上的冲击。我觉得这堂课设置的真的就是三个字“高、大、上”,站的高、拓的宽,是我们这些人永远无法企及的一个高度,也是我们永远追随的榜样。

     下面就这个设计的过程当中,有一点想跟马老师探讨一下。学生这个情景剧续写的小片段,我看学生续写内容特别分散,而且什么样的观点都有,甚至还是一些悲观的观点。比如有个孩子站在女子的角度来续写,续写的最后是生活又回归到先前的那种状态当中。我有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是否可以导向性再明确一点,让同学们站在这个男子的角度写,同学们思考的结果应该就是懂感恩、懂回报、懂反省、懂实践,最后在反省中去践行,这样水到渠成。是不是限定一下,让同学们站在男子的角度去写,引导同学们都积极昂扬向上一点,要看到生活中最美好的那一面。以上就是我的一点小疑问。谢谢!

马老师回应:

      您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 设计的环节就是希望同学们没有过多的束缚,在这个框架内用心感悟。前面关于“幸福家庭”的讨论,其实就是个暗示,同学们能不能反应过来是他们的事儿,我不做过多的干预。原来的课堂走的路就是从这一站到下一站,老师要保证学生顺利完成,不旁逸斜出。框架和路径都是预设好的,生怕学生不跟着来。

       而我现在就是大框架弄好,让内容在课堂中生成,学生怎么说都行。今天学习的三部作品其内容都是悲剧性的,惯性思维导致一些同学自然而然地顺着原作的思路走,这时只要老师耐心等待,总有一些同学会跳出来的,最后的那个即兴表演就属于跳出来的,巡视时,两位同学希望我给予指导,我说:“你的心告诉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按你的心去做就行了”。果然,两位同学的表演这是我所期待的,它是建设性的,是乐观的,让这个家庭由“不幸”向“幸福”转换。学生课堂的表现正是他们用心感悟的过程,我们允许和而不同,允许各种说法拿出来交流碰撞。课堂上,同学们神思飞扬,自由言说,正所谓“杂花生树,群莺乱舞”,而这正是我想要的。

第三位教师:

      马老师的课每次都给人以思考。以下是我的几点感受:第一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特别精彩,感觉每一个学生脸上都是发光的,化用朱自清《荷塘月色》里面的一句话,“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在这个课上,他们能够很欢脱,不仅有表达的欲望,而且最后每个人都能生成一个专题的论文,真的是难能可贵。我一直感觉马老师特别神奇,无论怎样的学生,跟着马老师学习之后,都能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二是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很细致、很认真。只有走心阅读了,学生才能对文章的理解达到这样的深度。阿基米德说:“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一节好的语文课也需要一个支点,不仅能让学生去思考,而且能达到一定高度。第三是爱情婚姻专题学习,这对学生的影响应该是一生的。我觉得“走心语文”其实就是生活的语文,给予孩子生活的智慧和思考。第四是新课改下更要注意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的统筹规划。第五是修炼基本功,我们年轻老师要塌塌踏实实、一步一步地去做、去挖掘,把基本功修炼好。

 第四位老师:

       马老师说课堂给他很多惊喜,我觉得给我的是惊诧、惊喜、惊叹。惊诧于学生的表现,不同于《陈情表》,本次学生不仅有精彩的表达,还有成文的集子。惊喜于每次听马老师的课都给我一这种感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惊叹主要就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叹学生,另一个方面叹我自己。对学生我就是“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而对我自己来说是“念此私自愧”。我之前也尝试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但是因为受到质疑而放弃。但是马老师的课又让受到触动,督促学生每天一定量的阅读,可能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在解读文本方面,我真很惭愧,有时反反复复读,但依然无法走进文本。每当这个时候就自己还是很苦恼的。可每次一听马老师的课,我就又觉得好像希望再燃起。

马老师回应:

      确实是这样,我细细翻着看同学们的作品集的时候,有好多的感动,虽然他们的论文还很青涩,还很稚嫩,甚至不是什么学术论文,但是看着看着就发现里面有很多闪闪发光的东西,还有好多以我的人生智慧能领悟到的,可对他们怎么讲都不能讲透彻的东西,从他们的文字中看,他们竟然悟出来了。虽然是零零散散,但这已经让我非常惊喜非常感动了。他们各自走进文本,用心触摸文字,心会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去做。

       比如谈到刘兰芝这个人物形象时,我们会概念化的理解,一般认为这是个非常完美的一个女性。但是有个孩子就说因为她太倔强、太犟了,才造成了悲剧。而焦仲卿又太傻了,产生矛盾时,他应该做一个“润滑剂”,而不是“传声筒”。最后怒火燃烧起来,强势的母亲和倔强的妻子谁都不愿意让步,最终只能酿成悲剧。这孩子的思考让我震惊,他没有参考任何文献资料,完全是用心阅读后的感悟。学生16岁的人生智慧,我60岁的人生智慧,在这一点上,我们几乎达到了一样的认知高度,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吾心自足,不假外求”。真正用心灵触摸文字,有时候就会超越自己的认知局限而达到很高的认知程度,这也就是“人走文心”的力量。

        “文走人心”,就是说他一旦感知到文字,并且与作者有了“对话”,文中的思想内容最后反过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甚至干预他的人生。未来,孩子们在面对对自己的家庭和家庭中的矛盾时,或许会想起这三部作品,想起这一堂课,就会有意无意干预他们的行为,这就是“文走人心”。

韩鹏老师:

       大家下午好!马老师虽然是我们宁夏的语文圈里面的一个旗帜性的人物,但是听马老师的课我真的是第一次,所以我觉得非常的惭愧。马老师的名声是特别的响亮,但是这样的名师的课我第一次听,所以我就是站在我第一次听的这种角度上,不能说是点评,只能是说我的一些点点滴滴的一些感悟或者说所思、所想,跟大家交流一下。

      首先要讲的是我对马老师是充满了敬佩敬仰之心。为什么很敬佩?我觉得一个即将退休的老师,今天在我听他的第一堂课或者说第一次听课的时候,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人老心未老。因为新课改在宁夏只有两年,很多的学校、很多的老师都处于探索阶段。但听完马老师的这节课之后,我发现马老师在新课改的路上不仅是走了很远,而且走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马老师玩的是“高端局”,我发现他把一个很旧的东西玩得特别的新,玩得特别的深,玩出了一种智慧和思想。这个东西放到上一轮的课改里面,无非叫做研究性学习,其实是一个很老的一个学习的方式。但是马老师今天把研究性学习给我们做了一个呈现,它是以大学论文答辩的方式,让学生去读、去思、去写、去辩,甚至到最后去演。他通过一系列的特别新手段和智者的思考,把前一轮课改以及这轮课改之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构建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篇连读、比较性阅读等等,这些被专家说烂了,但是我们好多还是不能够理解的东西它融到了今天的这堂课里面。刚才申校长说这节课的背后学生下足了功夫,但是我们今天想一想这堂课的背后,马老师思考了多少,他又下了多少功夫。所以整个“高端局”玩下来之后,就像我们玩游戏一样,他真的是一个系列,他的这个系列里面真的是融汇了他的很多的这种体悟、思考,他自己的这种探究。所以我觉得对马老师的这堂课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另外我觉得我特别敬佩的地方是咱们六中的孩子们,我发现这个论文集普遍有这样的一个特征,就是这些孩子在做小论文的时候,他们选的是一个特小的切口,但是写的时候又有一种新的角度,而且孩子在展示的时候特别的自信。

       另外这堂课让我看到的东西是我们六中的孩子是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他们的课堂是学生自己在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他们能够从课本上走出来,以现代的一些热点话题关照我们的经典的文本。他们的关照的过程中,我觉得我捕捉到了很多的东西,比如当今的一些生育率、家暴、女性教育、还有恋爱脑等等时下特别热门的话题。这些话题中让我看到了六中孩子这样的一面,那就是说至少他们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是在思考、在体悟、在认同。我们现在社会很多的社会学家都在说这样的一个问题,他们说00后是很难收割的一代,因为他们做事情的时候,他们是不取悦世界,不取悦他人,是只取悦自己。今天的在这堂课上展示出来的东西特别的个性化,但是个性化的背后正好表现出来的是咱们六中的孩子们的思考,还有他们对文本的个性化的解读。这堂课六中的孩子体现出来的这种特征真的叫做思维的进阶式的生成。所以这一点让我们特别有触动。这些孩子特别的自信、特别的大方,他们的观点不僵化、不固有、特别的多元。当然了,自古高徒的背后是名师。真的,一堂课其实展现出来的是他的老师在背后无数节课每天每一堂课的指导、引领。

      我觉得我们六中的无论是从老师还是学生,在新课改的方面让我感觉特别的敬佩,也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王勇老师:

      我来谈谈今天听完课的感受,用四个词来概括,首先是景仰。虽然我跟马老师属于同龄人,但是我对马老师充满景仰。我知道银川六中的语文组的两面旗帜,一位是马老师,一位是韩万仕老师。马老师让我觉得“高山仰止”,无法企及,特别佩服。

      其次是震撼。第一点震撼是当代中学生表现出来的良好的语文素养。完全由学生来表演的课堂,我们听过很多,但能够对三部作品同时进行分析的课程,完全由学生自主来研究的几乎没有。我们也读过或者听过很多的比较阅读及联读作品的新课程的呈现。但能够像今天这样把三部作品认识到如此的深刻,挖掘的如此的深刻是不多的。在论文中,同学们对爱情、对婚姻的认识角度各异,男生他能够从一个男人的角度来去挖掘男性的这种责任与担当;女生她能够从女子的角度去认识女性的这种觉醒、这种自强、这种独立,特别好。还有她们的一种能够表现出来的这种独立的自我的一些观点,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很多的观点是和我们传统的对作品理解不同的。这就是发散性思维的体现,这一点很我觉得特别震撼。第二点震撼是参与学生的广泛,大概有37位学生参与到课堂,呈现出34篇优秀的学术论文。第三点震撼是同学们的专业性,我回去后还要好好来研究孩子们写的文字,单纯从他们论文的题目、陈述、答辩来看,很专业、很严谨、做得很到位。让我对语文的课堂和我们六中的学生有了一种全新的认知。

      第三个词语是享受,这是一节特别令人享受的课。第一点享受来源于孩子们的灵动、可爱,特别是小主持人张弛有度,较强的调控能力让整堂课顺畅。第二点享受是马老师这堂课的精巧的课堂设计,他的每一个环节设置都是很精巧的。由开始的理解到思考,到应用再到写作。比如关于思考东野圭吾语录让我感触颇深。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去直视人心、去挖掘人性。再如关于制定幸福家庭规则,这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未来,面对自己家庭,我们应该怎样去维系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如何去做,妻子如何去做,老人如何去做。无论是情景剧的续写还是最后的诗歌朗诵,都是引导同学们正确地认识爱情和婚姻。

      第四个词语是启发。我认为这堂课是新课程中的一个典型的范例。新课程施行这两年多,我在宁夏听了很多课,甚至我们工作室去湖南很多名校,也听了很多的名师指导下的名课程。我感觉到马老师这堂课是特别具有典型性,特别能够给我们思考的新课程。比方说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有什么样的特征,马老师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进行阐释,每一个环节都在给我们的一个思考。刚才校长谈到的基于情境的课堂教学,基于单元的主题教学,学生的地位,我们如何去通过课堂去呈现,去培养学生的基本核心素养,从语言到思维、从审美到文化,无一不在马老师的课堂里被渗透。还有一点我觉得马老师的语文课,不止于解读文本,更是在对孩子们进行人性、审美、道德乃至对婚姻的引导,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谢谢马老师。

      


韩万仕老师:

      我谈一点我的感受,三篇文章创作年代不同,有中国的,有外国的。这就体现了比较文学在中学的渗透。

      就课堂而言,第一个环节——慎思与明辨,学生提问有水准,甚至有一些反问,学生回答的有板有眼,这就叫辐射。辐射带动了大家,马老师没有概念化、模式化、标签化,就是他用心思考的结果,所以真实和思考是两大法宝。第二个环节——聚焦与散发,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作文题目,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第三个环节——会说与会做,整堂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思考到写作,再到表演情景剧。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对婚姻爱情有了感悟与认识。无形中,对孩子们健全的人格及正确的婚姻观进行了引导。

      马老师是我们的楷模,马老师的这堂课让我们对新课改有了真切的认识,马老师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审美、一种人性,我觉得是马老师的课堂充满了人性文化。与此同时,同学们定会对文化及人性有更深刻的感受。

  刘晓宇老师:     

      我谈两点感受,一是关于课堂模式,我觉得任何课文都可以落实到语文的基本能力——听、说、读、写。具体到课堂操作就是内容和形式的问题,内容就是教学内容,我们需要思考的是用一个怎样的形式把它实现出来,就像马老师刚才说的,老师要做一个“局”。在这个形式的促动下,去实现教学内容的落实。这个形式就是我们现在绞尽脑汁追求的。马老师的两节课呈现出多个形式,利用形式推动教学内容。形式之新颖,内容之扎实让我惊叹不已。  关于沙龙讨论,同学们的表达特别精彩,但是我觉得似乎和本堂课的内容涉及过少,马老师的点评可谓“悬崖勒马”,一下将这个话题给拉回来了,思考问题也要有核心意识。

      二是关于课堂生成,即兴表演结尾部分的处理看似很搞笑,但是这个结尾是有寓意性的,有指向性的。我一开始感觉有点乱,关于爱情婚姻,这堂课到底要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思考,是不是要贴一个标签,是不是要很明确的指导同学们应该怎么去做。但事实上等到他们即兴表演结尾的那个时候,我一下恍然大悟了,我一下就觉得前面所有的这些东西、这些设置都是有意义的。没有给任何一个环节去贴标签,呈现经典中的人生观、价值观、婚姻观、爱情观,包括最后的《致橡树》,老师不说出来,让同学们自己去感受,沉浸在文字中去感悟,思考未来面对爱情和婚姻的时候应该怎么去做。越到课堂后面,这个方面感受越强烈,在课堂中生成的东西必定会触动内心。

   语文教学就像种下一粒种子,可能不会立竿见影,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就会长成一颗参天大树。

      我有一个疑问,答辩同学自己选了几个评委提问,他选其中一个问题去回答,剩下那两个评委的问题就没有回应了,似乎有些遗憾,是否可以用其他形式落实这项内容?

       马老师回应: 面对新课改,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有理念,不仅如此,这个理念还要随时自觉转换、更新。原来给学生灌输讲明白的东西,现在我们要建构一个“场”,在这个“场”中,让学生自己感知、体悟、认知。语言是线性的,无法实现多维,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线性”的思维模式和“一维”课堂结构显然是不能胜任的,就是要靠这样的综合性、实践性的活动课型来实现。所以,观念一定要转变。

       这次的观摩课活动,让我们零距离地看到了新课标是怎样“落地”的,新课型是怎样新鲜“出炉”的。新课改背景下,马老师的示范课犹如“木铎金声”,在未来的教育教学路上,我们应努力践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阅读 282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