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结束,也是全年中最炎热的时期。
大暑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太阳黄经达到120°。这个时期,气温极高,阳光猛烈,湿度大,雷暴和台风频繁,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段。大暑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华南地区,会经历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常常超过35℃,甚至达到40℃。这个时期也是“三伏天”中的“中伏”前后,即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大暑大雨,百日见霜”,“大暑展秋风,秋后热到狂”。大暑节气的气候条件虽然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炎热感,但同时也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成长。在这个时期,农作物如水稻等喜水作物生长迅速,是农作物成长最快的时期。“大暑不暑,五谷不起”“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这说明没有大暑的强光酷热,庄稼是不会有好收成的。然而,连续的高温天气也可能对农作物造成不利影响,需要农民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和管理。
根据大暑的热与不热,有不少预测后期天气的农谚有: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秋后凉”;长期预示的有“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大暑不热,冬天不冷”、“大暑不热要烂冬”等。
在炎热少雨季节,滴雨似黄金。苏、浙一带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丰,粮丰棉丰”“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的说法。大暑前后出现阴雨,则预示以后雨水多。“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无雨少雨,吃水愁”的说法。
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人们也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阵雨称之为“西北雨”,并形容“西北雨,落过无车路。”“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说明了雷阵雨,常常是这边下雨那边晴,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晴天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大暑节气期间,民间有着各种习俗和饮食传统,以应对高温天气。例如,广东地区有在大暑时节吃仙草的习俗,认为这样可以消暑。而台湾地区则有大暑吃凤梨的习俗,象征着平安吉祥和生意兴隆。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习惯在大暑时节吃热性食物,如福建的荔枝、羊肉和米糟,以及山东的“喝暑羊”习俗。
大暑节气的到来,也意味着夏天的尾声和秋天的开始。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这些物候现象不仅反映了大暑时期的自然环境特征,也蕴含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深刻观察和理解。
炎炎大暑,如同夏季的巅峰,火辣辣的阳光照耀着大地,燃烧着人们的激情和希望。大暑,如同火焰般的燃烧,焚烧了昔日的辛劳和疲惫,让我们在这个时刻,放下包袱,净化内心,迎接新的挑战,以更强大的姿态出发!在这个充满火热的大暑里,愿你们的决心如同冰块般冷静,勇往直前,破茧成蝶,展翅高飞,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辉煌!
个人简介
钟红,女,高级教师,现任六年九班班主任,语文教师。
主要荣誉
辽宁省优秀班主任,盘锦市十佳育人教师,盘锦市骨干教师,兴隆台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中队辅导员,所带班级多次荣获市、区“三好班级“、“优秀中队“等称号;参与多项省市课题研究,所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奖并发表于《中小学教学研究》杂志;指导学生征文、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区获奖。
相关古诗
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宋·司马光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大暑
宋·曾几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夏夜叹
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飘吹我裳。
大暑水阁听晋卿
宋·黄庭坚
蕲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
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夏日闲放
唐·白居易
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
静室深下帘,小庭新扫地。
相关谚语
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
大暑不暑,五谷不起。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
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
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
大暑大雨,百日见霜。大暑小暑,淹死老鼠。
大暑展秋风,秋后热到狂。
小暑吃黍,大暑吃谷。
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
小暑大暑,有米不愿回家煮。
大暑节气饮食养生
温馨提示
很多人喜欢以喝冷水,吃冰棍等方式消暑降温,这反而太寒凉,非但不能降火,对身体也会造成一定伤害。消暑切勿吃太寒凉,当心物极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