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幼儿园课程70年创新求变多元发展

龙潭幼儿园龙岸分园
创建于07-18
阅读 39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幼儿园课程概念经历了从消失到复归的演变

出现:20世纪20年代

1936年修正《幼稚园课程标准》中出现“幼儿园课程”

薛中泰(1920)明确使用“课程”和“幼儿园课程”的概念,将课程与幼儿动作和经验联系起来

陈鹤琴、张雪门等在专门的专著、论文中论述幼儿园课程

消失:20世纪50年代

苏联教学话语占据主流,课程一词消失了。1952年颁布《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幼儿园课程被看作是各门科目的教学及进程安排,强调系统知识的教授。

复归:20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及幼儿园课程改革深入,幼儿园课程一次回归,由强调单一科目到转向整体结构,开始关注各科之间的相互关系。

20世纪80年代末,由学科视野转向活动视野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课程实质的认识,经历了“学科”到“经验”,从重视“教育者”到“学习者”的转变。

二、幼儿园课程改革逐渐从模仿借鉴走向规范创新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苏联学前教育影响,强调体智德美各方面知识的传授。

改革开放以来,多样化发展,强调幼儿全面发展,规定保教结合,开展游戏和作业。

20世纪80年代,西方儿童教育理论涌入,开始强调游戏价值,关注活动过程,尊重幼儿主体地位。

20世纪90年代后,创新发展时期,更加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

21世纪以来,2001《纲要》、2012《指南》的颁布,新一轮幼儿园课程改革展开,向着公益、普惠、有质量的方向发展。

三、生活化、游戏化、整体性成为幼儿园课程的核心理念

学前教育的基本任务:发现儿童生命成长的基本逻辑,站在利于儿童生命成长的立场上与儿童共同建构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通过课程使儿童在真实的、可感知的、属于自己的、能彰显主体性的环境中生活学习,让幼儿的需要兴趣潜能得到发挥,使幼儿的生命更具活力。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关注幼儿系统经验的获得,遵循幼儿天性和身心发展规律,将内容逻辑和生活逻辑紧密结合,将学习与游戏有效衔接,让课程开展充满游戏精神。

未来课改重点:幼儿园课程结构的完善,课程各部分的整体性和联系性的增强

阅读 39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