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幼嬉游记——一起来“咕”一个

玲//
创建于07-18
阅读 31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孩子们最近的“社交密码”是什么你知道吗?不是《孤勇者》,不是《钵钵鸡》,而是“咕卡”,“社交密码”“万物皆可咕”,什么东西口气这么大?第一次听到“咕卡”这个词时我是满头问号这到底是张什么卡?我踏上了向孩子们的取经之路。

一、课程起源:惊现“流量密码”

        自4月初,班级里就陆续有小朋友带着自己的宝贝咕卡来幼儿园,一来就高兴的分享:“老师,我带来了一个礼物,是我姐姐给我的,叫咕卡。”“你知道吗,这是咕卡牌,很好玩的。”“你看,这是我妈妈给我买的,贴完是不是很漂亮?”连续几天,孩子们热衷于在同伴间分享自己的咕卡制作经历,拥有一个咕卡好像成了他们的“流量密码”,在无形间变成了教室的网红选手。直到第二周,班级“咕勇者”热度依然不减!

教师的思考:

       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这种新兴玩具?遏制?置之不顾?还是加以引导?“咕卡”拥有什么魅力让幼儿如此“上头”?它是否能成为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其中又能挖掘到哪些教育契机?幼儿是一个充满“奇迹”的个体,班本课程就是发现奇迹的“万花筒”。我想,不如把问题抛给孩子,以幼儿为本位,跟随孩子一起行动、一起探究、一起思考,有效实施和优化课程,在探索奇迹的生活世界里促进幼儿自主、全面、个性化发展。因此,我在做了“咕卡”的各种信息功课过后,与孩子开始走上了“咕卡”的斗智斗勇之路。

二、课程实施:解锁“流量密码”

(一)咕卡是什么?


00:28

        在孩子们的眼里,咕卡是有膜的,是生产线生产的贴纸玩具,是不能吃的,他们享受咕卡的乐趣。

        我们一起查了资料后明白咕卡最早起源于韩国的饭圈文化,“咕”由韩语音译而来,意为“装饰”,简单来说,咕卡就是用五花八门的贴纸装饰小卡片。渐渐地,咕卡脱离了最初装饰小卡的局限,在任何空白亚克力盘上拼贴叫咕盘,还有咕卡片、咕卡砖、咕扇、咕手机壳、咕书包,成品可以是卡套,也可以是装饰挂件,“贴纸贴满屋,万物皆可咕”,“咕卡”的边界被不断扩充。

(二)咕卡长什么样?

00:15

        孩子们自然发现了藏在咕卡里的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等,咕卡还分为透明款、闪粉款、渐变款,咕盘的盘又分普通盘、异形盘、流沙盘、激光盘等,还配有各种亮晶晶、糖果色系的贴纸、贴饰。图形,是一门艺术,它充满创意思维。为了巩固幼儿对不同形状特征的认识,按形的特征进行分类,拓展幼儿的数学经验,我们聚焦幼儿的发现,开始去寻找身边的图形。

       啊!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幼儿园到处都是图形:长方形的门、窗、开关、楼梯,正方形的玩具、相框、蛋糕,圆形的双面胶、木片、轮胎、花盆,三角形的扫把、积木······在孩子的眼里,图形很厉害,它们有各自的本领,也能互相转变。

教师的支持与思考:

       在观察并表征咕卡外形特点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借助分隔线进行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记录。另外,咕卡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幼儿观察、比较、认知、创造的最理想素材。看到不同形状的咕卡,孩子们便会结合生活经验,多感官想象“长长的臭粑粑”、“圆圆的珍珠”、“甜甜的糖果”等;看到不同颜色组合的咕卡,孩子们会惊喜的大喊:“是彩虹”;看到不同的线条,孩子们又会想象这是花边,那是窗户······在孩子的童心世界中,咕卡是奇妙的,千变万化的,咕卡同时又是常见的,圆的球,方的窗,三角的饼干。小小咕卡,变成了一首首儿童诗,诉说着孩子的天马行空,激发了幼儿的无限经验联结。对于颜色与形状的探究,故事还在继续!

(三)你觉得咕卡怎么样?

        对于咕卡,孩子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在班级内进行了小调查。调查发现,班级的所有幼儿表示都表示喜欢玩咕卡。面对幼儿对咕卡的浓厚兴趣,我们也进行了讨论:什么时候能玩?什么时候不能玩?玩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提醒孩子们偶尔玩玩是不错的,但要注意场合与时间,防止有时会被咕卡花哨的外形所吸引,从而分散注意力,甚至沉迷其中。

三、一起来“咕”一个

(一)第一次制作咕卡

 制作前,我们一起学习了制作咕卡的步骤。

        在用咕卡套装制作咕卡的过程中,孩子们也有自己的发现:卡盘上的膜不好撕、装饰零件太少······于是我们开始了新一轮的讨论与调整。增添了奶油胶、冰淇淋杯,以及一些小碎钻、甜甜圈、卡通动物等小饰品......

(二)第二次创制冰淇淋杯

 

        经过前面几次的创制,孩子们在制作咕卡上有了一定的经验。怡逢五月,我们又将迎来母亲节,不管时光如何变迁,母爱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我们一起商量,打算亲手咕一个发夹送给妈妈,表达对妈妈的爱……

(三)第三次创制发夹

        亲手制作的发夹,包装好,送给我最爱的妈妈

       经过前面几次的尝试后,我们发现咕卡套装有些材料用光了,怎么办呢?孩子们开始商量,缺少的材料可以用什么代替?

欣沛:可以去外面找一些小花、小草装饰。

靖宛:可以剪一个小爱心贴在咕卡上。

艺晨:可以用上次我们画画的透明的蛋糕盒,剪小块,就可以制作了。

紫嫣:可以用黏土代替奶油胶。

于是,我们开始新一轮的尝试……

(四)第四次创制咕卡

四、咕卡有什么作用?

00:28

        在挂咕卡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一度遇到了许多挑战:想要把咕卡挂在椅子或者床上时发现咕卡套装中的链条不够长,如何加长呢,不会系绳结怎么办?

梦颖::可以用幼儿园里细细的丝带

文秋:用麻绳

可民:还可以用扭扭棒

雨桐:还能用我家里长长的鱼线。

        孩子们自发找到了替代材料,寻求到了同伴的帮助,开始了自己的丈量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用自己的实际操作感受到空间、长短、物体的粗细等数量关系。

五、课程评价与反思

        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观察咕卡的形状颜色也好,设计自己的咕卡,创造咕卡标记等,这都是他们自己通过和环境、材料的深度互动,通过亲身感知探索去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建立起来的对于世界的认识与解释,也体现出他们奇思妙想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

        制作咕卡应该就像玩一个很简单但又有趣的游戏,就像打弹珠、折飞机一样,在玩的过程中,人往往是很投入的,此时心情一般会很放松很开心,而做好后也会很有成就感。另外,制作咕卡虽然很简单,但能锻炼动手能力,也能激发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而且,它有时候还是孩子们的社交神器。完成一张咕卡,需要选择咕盘的形状,选择自己心仪的贴图,要思考把什么颜色什么图案的贴纸放在哪里,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心情是愉快的,精神世界也是丰富的。

        其实不同年代的人都有属于那代人的游戏或者玩具,卡牌?奥特曼?不管是什么,那里面一定有他们快乐自在的时光。我很庆幸自己关注到了孩子们在见到新兴玩具时那闪着光的眼睛,很庆幸自己在听完他们的咕卡分享后选择了接纳和肯定。我想他们会在持续的探究中有更多的新发现、新方法。班级甚至幼儿园就像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实验室,幼儿可以在里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通过自己对具体事物的操作和实验,不断获得一个个新的发现,又不断地做更多的实验去试错、调整,来验证自己的发现,并在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探究能力、拓展更多经验。幼儿还会将自己的已有经验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新的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建构起新的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观察幼儿是如何“玩”的,是如何像科学家一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我也将继续努力,发自内心地相信儿童,去发现了不起的孩子。在真课程、真游戏探索的道路上,真正做到倾听孩子,和孩子一起发现世界!

作品展示

00:23
阅读 31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