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F并发假性动脉瘤

莫攻
创建于2019-12-30
阅读 47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患者老年女性,1周前因穿刺右臂内瘘误伤肱动脉,形成假性动脉瘤如图:

术前查体可见右肘部肿大包块,质硬、有搏动感、有压痛,边界尚清楚。

术前彩超检查动脉前面有囊状的、有搏动性肿物,瘤腔内呈无回声,测瘤体大小如图:

00:03

可见瘤体破口与肱动脉相通,血流在瘤体内泥沙样涡流

00:06

动脉血流经破口快速射入瘤体内

手术方案

彩超检查后准确标记动脉破口位置,气压止血带阻断血流,预设压力35kpa,时间60分钟。气压止血带是常用的阻断血流方法,压力的设定要刚好能阻断血流,阻断时间不能太长,最好不超过1小时。另外阻断血流的方法还有血管夹阻断、球囊阻断。

切开瘤体,可见腔内血栓形成,张力大。因瘤体内压力大,仍有未凝血,在此处需小心防护,防止溅射。

吸引器吸引,小心完整剥离假性动脉瘤纤维外壁

找到动脉破口如图红色箭头所指,破口直径约3mm

7-0血管缝合线缝合破口,对于晚期假性动脉瘤,由于血管壁水肿,缝合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撕裂破口,最好用CV-7缝线。

放置引流条,关闭伤口。

通过以上病例的分享,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假性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是指内瘘或动脉血管由于穿刺出血,在血管周围形成血肿,与内瘘或动脉血管相通,伴有搏动,其瘤壁是血肿机化后形成的纤维壁。
假性动脉瘤在血管通路并发症中的发生率约为2%-10%。形成的主要原因:1.直穿动脉作为血管通路;2.AVF穿刺时因太靠近动脉而损伤到临近动脉;3.穿刺AVF血管后压迫不及时、不到位。

诊断:

1.临床表现:在透析过程中或穿刺后迅速出现内瘘侧肢体局部肿胀且进行性增大,伴有疼痛、肢体麻木。
2.查体:内瘘侧肢体局部肿胀、皮肤紧绷,压力大且疼痛明显,大多数在肿胀处可触及搏动,按压内瘘吻合口阻断内瘘血流后,于肿胀处仍可听到吹风样杂音。
3.辅助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显示假性动脉瘤的部位、范围、动脉壁的破损情况,特异性和敏感性可达100%,故可作为辅助诊断首选。
处理:
处理假性动脉瘤的关键是准确找到血管破口,对其进行修补或封堵,使血流不再流出血管外。文献报道处理方式有:
1.单纯瘤腔内注射凝血酶;
2.超声引导下或DSA介导下球囊封闭动脉瘤颈+瘤腔内注射凝血酶;
3.超声引导下或DSA介导下放置覆膜支架+瘤腔内注射凝血酶;
4.外科手术治疗。
假性动脉瘤持续出血并进行性增大,有急性表现、压迫瘘闭、破裂大出血、感染、远端动脉供血障碍、压迫神经等并发症,一旦发生应立即干预。
我们建议:
     对于血管破口小于3mm的假性动脉瘤,可以1.瘤体较小可早期压迫止血,在发病早期发现后对出血处准确有效地压迫止血,力度合适,压迫后严密观察,包括观察有无继续出血、内瘘搏动等。2.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或联合应用球囊封堵、覆膜支架等手段,但也有导致血管内凝血的风险,还有瘤体内形成血栓后仍不能封闭住血管破口,存在一定的失败率。3.开放手术缝合修补。
    对于血管破口大于3mm的假性动脉瘤,上述保守治疗方法均不可取,失败率较高,常用开放手术修补术。应把握时机,不易过晚,于血肿形成后早期即通过手术处理,此时解剖结构清楚,局部炎症、粘连不重,血肿未机化易于彻底清除,而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再行手术者,因局部粘连严重,动脉分离困难,增加手术难度。
   对于复杂性假性动脉瘤,当出现瘤体大、瘤颈位置深、周围组织水肿明显而不易阻断血流时,可以采用超声引导下PTA联合外科手术治疗,但对于病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
预防:
1.避免动脉直接穿刺。直接穿刺动脉对于护士的穿刺技术要求较高,易刺破动脉引起血肿,并且拔针后止血困难。
2.避免过早使用内瘘。内瘘未完全成熟时过早使用,因管腔内径较小容易穿破血管后壁导致假性动脉瘤形成。
3.熟练掌握血管穿刺技术。
4.选择恰当的穿刺方式。应远心端到近心端进行阶梯式或纽扣式穿刺,不推荐定点穿刺,避免吻合口穿刺。
5.定期血管通路监测及早期干预。
6.做好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动脉穿刺拔针后按压时间至少10分钟,并用纱布卷卷成实心状置于穿刺点,然后用弹力绷带加压止血4-5小时,不可过紧,以不出血为佳。
参与手术体会及查阅相关资料整理所得,有不妥之处望指正,共同学习。

部分参考文献:
1.丁小强  主编《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临床规范》.人民卫生出版社P59-60.
2.何强  主译《透析血管通路中的患者安全》.人民卫生出版社P136-140.
3.王玉柱  主编《血液净化通路》.人民军医出版社P103-105.
4.叶朝阳  主编《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术与临床应用》.P78-79.
5.《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相关假性动脉瘤12例临床分析》冯珍等,《临床荟萃》2019.2.20第34卷第2期.


阅读 47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