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湘科版
我从未使用过湘科版的教材,但湘潭教育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林向荣教授用生动的讲解让我体验了湘科版《科学》新教材的魅力,同时也带给我许多新的思考。
首先,湘科版《科学》新教材又“科技史”鲜明特点,编写组挖掘了科技史的9大功能。林教授以三年级五单元“磁”中21课“司南的启示”和22课“磁极的相互作用”为例,介绍了编写组利用科学史素材,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勇于质疑、大胆探索、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用证据论证得出科学结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
这让我反思,利用教科版《科学》教学的我们,是不是可以借鉴其他教材版本的设计来改进教学,是不是可以利用不同教材版本中的同一知识点来开展教研组的同课异构活动。
林教授的讲座附加了许多丰富的视频和图片来表达观点,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引人深思。比如用单摆共振来引发关于师生“同频共振”的思考,其实还是在提醒我们要尊重学情、因材施教,但又让我们深思——比起让学生适应老师的教学,老师主动做出改变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更加有效。
林教授运用了丰富的图表解析了湘科版《科学》新教材的逻辑架构,提炼了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条明线,反思评价、科技史两条暗线。又将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学目标要求与学业质量三方面用图表的方式阐述了其逻辑关系。
湘科版《科学》新教材中有一级栏目:问题情境——科学探究(或工程实践)——拓展迁移——反思评价;二级栏目:卡通角色、指南车信箱、思想与方法、安全警示等。最吸引人的还是教材中的评价环节,“活动在哪,评价在哪”的设置让人眼前一亮。一二年级的评价伴随在活动中,评价表格中有颜色区分、有评价量规;中高年级评价内容则设置在反思评价栏内,评价表格中有颜色区分也有类别名称和评价的量规,教参中还有评价证据的收集建议。
不能有效评价往往是普通教师的短板,不会有效评价更是普通教师的痛。湘科版《科学》新教材细化到每一课、每一个活动给出了有评价量规的具体的评价表,并且参考新课标标注了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这相当于给了教师一把稳稳当当的梯子,是教材编者给授课教师的脚手架。有了湘科版《科学》新教材中的这些评价表,我相信老师一定更好教,学生一定会更好学。对于没有使用湘科版《科学》教材的我们,也是一份优质的参考材料。
湘科版《科学》新教材按照课、活动所属课型结构编排内容和呈现方式,并将小学科学课程分成了7种课型,不同的课型应该如何组织教学,林教授又结合教材给出了介绍。
结合麦克利兰冰山模型,林教授阐释了学生科学素养中的相信内容和隐形内容,我们平常课堂中培养的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属于显性内容,只占到了10%,余下的90%涉及到学生的价值观、自我认知、个性品质、动机等和学生潜能密切相关的素养,是我们渗透新课标中课程目标的部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可以怎样关注并培养藏在水面下的“科学能力”呢?林教授也按照不同方法类别(思维方法、科学方法、操作方法)和其对应的技能类别(心智技能、操作技能)给出了具体方法和培养途径的建议。再结合教材中的课例进行解读,给我们介绍了教材是如何按照“任务驱动—个例渗透—评估做法—变式体验—方法提炼—自主运用—反思评价”的思路进行编排。对于技术创新型课也给出了不同的参考流程。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湘科版《科学》新教材给出的分门别类的具体指导,在教师的自我成长中就又有了有利的脚手架,有利于新课标强调的科学素养的目标达成。
(二)冀人版
李进起教授解读的新版冀人版《科学》新教材以科学思维为主线挖掘教材中的思维要素,每册还设置了“科技擂台”综合课,包括了“生涯链接”和“科学实践课”两个部分。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能够对社会和生活有真实、真切的了解,值得我们深思。
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或有差异,但均围绕科学课程标准编写,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注重情景引入,贴近孩子的日常生活,突出科学探究为主要途径,科学概念为基础,科学思维为核心,态度与责任为根本,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总之,这次的新教材培训给我今后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我将不断努力将这些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动,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为孩子们的核心素养的目标达成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撰稿:李晓斌
编辑:杨佩霖
审核:雷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