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

——故宫开年大展

易梅
创建于2022-04-21
阅读 401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2年春,故宫文华殿,开年大展《何以中国》隆重开展。



展览调集近30家博物馆的重量级文物,精品荟萃,精彩纷呈。

展览以“源”“流”“汇”三个单元,展现出中国历史这条大河,生生不息、奔腾向前。



前言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和融合力,表现出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本展览尝试以意象化的表达,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将文明的起源、传承、发展连为一体,比拟于河水的源、流、汇。

中华文明始自涓微,百万年人类史册、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先后发祥,如满天星斗,又如重瓣花朵,是谓“源”;而后逐次凝聚,成涧成溪,沿民族融合、交流互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不断演进,是谓“流”;荟萃精华,兼济天下,创造基于人民福祉的思想、制度体系和科学文化艺术成果,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是谓“汇”。


第一单元    源


源,水之本也。为雨为露,为泉为渊。

一百年来,经过几代考古人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接续努力,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逐渐清晰。

在亿万年演化而成的神州大地上,先民们象天法祖,开物成务,垦地成田,化兽为畜,聚土作陶,驱牲以牧,共存共生,互通有无,孕育了多元一体的早期文明。

在与自然万物频繁互动中,先民们将对世界的观察、对族群的体认,化金木水土为各式美器,百业俱兴,生作始焉,中华之魂由是发轫。

至春秋战国之际,生产力巨变,生产关系鼎革,历史风云际会,学说百家勃兴,空前的思想激荡与制度探索由此展开。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的民族性格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制度建构,由是奠基!


一、天地之间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文明初萌,天地之间。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三级阶梯西东错落,各个地理单元特征鲜明又内外联通,培养料多元的生业,孕育了文明度特质。

先民们在参悟天地、顺应自然的过程中,将思索与感知具象为一件件物品,遂铸羲和之金乌,礼天地以璧琮,定四方于瓦当,见文化于玉龙。而中华文明之河,便在此时涌出第一滴水。


1、太阳崇拜

   对远古的先民而言,太阳是伟大而神圣的存在。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太阳轮


三星堆出土扶桑树上的太阳鸟


2.天圆地方


    琮是集中反映良渚先民对宇宙空间认知的典型器物。琮外方内圆,意为天、地,琮孔的圆心象征天极与地极。琮不仅是用于表征权力、身份和地位的礼仪玉器,也是进行沟通天地巫术活动的一种法器。

    “天圆地方”的理念,影响着古人与今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天地之道亦为人之道,方圆之间亦为规矩即成。


3、四象四向



我国先民将天上繁星分为二十八组,即“二十八星宿”,再按四个方向划归四组,每组七个星宿。人们根据每组星宿构成的大致形状,将其想象成为龙、虎、雀、龟。由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二、生作在兹

多元并进,自给自足。万民息养,生作在兹。



中华民族依托华夏大地的丰饶物产,开展以耕织为主的生产实践,建立起相对自给自足又相互交流交织的经济社会结构,滋养了参天法道、敬祖惠民、崇德尚礼的思想观念。

    在此基础上,中华先民将自然中的资源巧妙运用,展仁德于美玉,藏礼乐于青铜,极工艺于陶火,淬坚毅为剑锋。而中华文明之河,也在这些承载民族特质的器物映照下奔涌向前,川流不息。



1、农事

农业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2、织缕

    丝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特产,由于其制作技术非常繁杂,因而丝绸制品曾长期被中国垄断。



3、冶陶

虽然世界上许多文明中都出现陶器,但将其技术发展到炉火纯青地步的唯有中国。在此基础上,中国还发明了烧造难度更大、外观更加精美的瓷器。

淘气的古朴敦厚,瓷器的温润细腻,都深刻塑造着中国人的审美风尚与性格特征。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甘肃省博物馆

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



4、玉作

中国人治玉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产生了红山、良渚、齐家、石家河等制玉工艺高超的史前文化。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典型特征之一。早期玉器常以礼仪的道具出现;及至周代,玉器的各种品质又与人的德行相关联,成为“君子”随身饰物的标配。不同于对“宝石”的崇拜,尚玉反映出中国人对美好意愿的孜孜以求。


黄玉鹰攫人首佩


玉龙    新时期时代龙山文化



5、吉金



中国先民早在新时期时代就逐渐掌握冶金技术,并将其发扬光大,铸就了辉煌的“青铜时代”。周商时期,中国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炉火纯青,颇具特色的装饰手法也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给人以严整、神秘而又美观的整体观感,其坚韧沉稳的特点也影响了中国人的内在精神。


何尊

何尊,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尊内底铸有铭文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距今已有    年。何尊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皿方罍

这是一件商代青铜重器,它有着一段传奇的经历。百年前,皿方罍在湖南被发现,此后便身、盖分离,器盖留在了国内,器身流落到国外。2019年,湖南省博物院得知佳士得拍卖公司将拍卖皿方罍器身,经与卖方联系协商,以2000万美元购回。失散百年后,皿方罍终于在家乡身、盖合体。

罍是一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皿是器物主人的族名。


长信宫灯

西汉长信宫灯,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中出土。宫灯灯体通体鎏金,形态为一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整体灿烂华丽。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内而得名,现藏于河北博物院。


三、启蒙奠基



夏人宏规大起,筑宫室以栋梁。商人粹图成字,存文明之星芒。周人制礼作乐,奏编钟于庙堂。东周时期,生产力显著提升,生产关系剧烈变化。当此时,诸家并出,百花齐放,儒尚仁义、道体无名、法兼势术、兵多韬谋......皆欲塑当世之秩序,焕华夏以新生,故而风云激荡,史称百家争鸣。其所争者,为济世之要枢;其所鸣者,为治平之大道。秦用商君之法,尽七世之烈,终鲸吞六国,混元八表。此后汉承秦制,保一统之基,续先贤之志。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中国,也由此奠定了强大的思想与制度之源,为中华文明之河奔流千载、滈汗万方提供不竭动力。


1、契文

甲骨文是当今学界认可的一种古老文字。......中国汉字自发明之日起,便以自成一派的表意系统屹立于世界文字之林,也孕育出中国独有的哲学思想。


2、礼乐

“礼”源自宗教祭祀活动,在西周时逐渐成为巩固周朝统治约束行为规范的典章制度;“乐”同样发端于先民在祭祀活动中表露感情的艺术活动,经过周公等人加工后,“礼”与“乐”共同成为维系周朝社会稳定的手段,合称“礼乐制度”。


3、宗法

西周时期,以宗法等级制度为基础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日趋完善。根据文献记载,黄帝的时候“监于万国”,帝尧“合和万国”,商代也大致如此。为进一步巩固新生政权,武王克商以后,内用嫡子继承制度,外承殷商外服制,在全国上下推行宗法制与分封制。


鼎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一种器型,原为食器,用以烹煮或存放肉食,后逐渐成为宴飨、祭祀、征伐、丧葬等活动中陈设的一种重要礼器。


4、货值

基于冶炼技术的日益成熟,金属货币已经成为市场流通的主流货币类别。这一时期货币对最大特点是币种繁多。战国时期各国主要流通的币种有:布币、刀币等。


5、一统

秦君“奋六世之余烈”,终于在嬴政这一代实现了对中华大地的首次统一。登基后的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颁布一系列以秦制为基础的改革诏令,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与度量衡,颁布统一的律法,推行郡县制度......使中国不仅在地域疆土上实现了统一,更在经济、文化、军事、法律等诸多方面实现了真正的归流。


鄂君启金节:战国的免税通行证

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凭证,为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金节"用铜铸成,刻有文字,文字错金。因形似劈开的竹节,故名"节"。


商鞅方升    上海博物馆


杜虎符   战国晚期秦国兵符    

陕西历史博物院


云梦秦简    战国晚期至秦始皇时期竹简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织有八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该织锦。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为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现收藏于新疆博物馆。



第二单元   流


流,集多源之水。凭籍涓滴,方成川甽。

中华文明之流,亘古及今,延绵不绝。漫长的岁月中,在域内各民族间的一次次水乳交融里,中华民族的范畴不断发展与丰富。在与外域文明的一次次辉映互鉴下,世界认识了中国,中国也倾听了世界。在与自然万物的一次次对话互动中,中华民族不断更新对宇宙的认知,调整与环境的关系,凝练出天、地、人合一的东方智慧。

历经数千载的积淀与传承,中华文明的步伐日益坚定,流向与时俱新。凭仗历代先秦的智慧、自然造化的瑰丽,中华文明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一、血脉相依

中华民族由多民族凝聚而成,血肉相连,唇齿相依。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

羌侯腰缠归义印,西夏黑陶绘牡丹,金鞍白马上京客,蹀躞偏似五陵原。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1、晋代驼钮官印


官印不仅是持信之物,更是权力的象征。少数民族官印也是民族关系的重要见证。玺印顶部通常铸制或雕刻简单的印钮,钮式含驼、马、羊等式样,其中驼钮多见于东汉至魏晋时期中央朝廷颁发给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印。


牛虎铜案   战国汉代


2、步辇图

贞观十四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使者禄东赞至长安请求和亲。唐太宗李世民慨然应允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赴吐蕃完婚,开启了唐蕃友好的新时代。此卷描绘唐太宗会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是一幅歌颂古代汉、藏民族友好交往的画作。


九色鹿的故事

青瓷莲花尊


银鎏金镶珠金翅鸟    云南省博物院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出土


3、蒙古新字:八思巴文



元朝建立前后疆域辽阔,民族众多,语言文字庞杂,政令下达颇有不便。元世祖忽必烈遂命藏传佛教大师萨迦派喇嘛八思巴重新创制蒙古文字,即后来的“八思巴文”,也称“蒙古新字”。.......后成为元朝官方法定的文字,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

八思巴文虎符圆牌

这是元代驿站通行证


元明清高足碗


二、和衷共济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由来已久。汉唐以降,得益于陆上、海上贸易线路的畅通,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展开更加广阔的对话。中华文明始终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以此同时,从融合西亚造型元素的鲜卑金步摇,到吸收粟特锤揲工艺的唐代六曲花口杯,再到采用中东钴蓝釉料的元代青花瓷,中华文明也以开放的胸襟,广泛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在络绎不绝的交流中获得发展创新的契机与动力。


1、草原丝路上的文明交流

战国晚期至西汉时期,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与中亚、西亚游牧民族之间文化交流密切。北方地区流行的金牌饰是欧亚草原游牧文化南下的产物,多采用锤揲与錾刻工艺表现动物咬斗场景,形成浅浮雕效果。


2、金花树式步摇冠

金步摇冠为两晋十六国时期慕容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冠饰,以黄金制作的树状枝干上穿缀桃形金叶。显著区别于中原地区妇女佩戴的“垂珠步摇”发饰。这种金属摇叶冠饰源于西亚,自汉代通过中亚草原丝绸之路随北方游牧民族向南传播,流行于辽西地区。

3、东西交流中的唐代金银器

早在公元6世纪,地中海沿岸地区就能看见锤揲而成的多瓣装饰器物,之后西亚和中亚的金银器也受到这种装饰风格影响。6世纪时,来自拜占庭、萨珊波斯和粟特的金银器,通过使节进献和商品贸易传入中国。......7世纪至8世纪上半叶,唐代金银器开始摆脱西域风格影响,增加更多本土的造型与纹饰。西方金银器工艺技术、加上唐代流行的花瓣上装饰动物与花草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东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唐人的创新。

4、远销海外的唐代长沙窑瓷器

唐代后期,海上丝绸之路持续发展,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对话的另一关键。入宋以来,中国南部口岸通往亚、非、欧、美大陆的航路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贸易进入空前发达的历史阶段。中国面向出口的规模化产品,如陶瓷、丝绸、漆器、家具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促进了国内工商业的昌盛和全球文明的协同发展。

长沙窑瓷器的外销线路是沿湘江顺水而下,经岳州过洞庭湖到武昌,再沿长江顺水抵达扬州,最后经明州(宁波)销往海外。


5、三彩陶器的发展与传播

  三彩釉陶器在西安和洛阳的唐墓中出土数量最多。扬州是另一处发现三彩器较多之处。......

    唐三彩同后来的辽三彩、宋三彩有直接关系。明清时期的釉上彩也受到唐三彩的启发。国外的波斯三彩、新罗三彩、奈良三彩等,无不受到唐三彩的影响而产生。


6、南宋时期海上陶瓷贸易

南宋政府在东南沿海广州、明州(宁波)、杭州、泉州设立“市舶司”,与海外各国开展贸易。对外贸易量的增加刺激了瓷器的出口。......尽管宋瓷出口量巨大,却仍供不应求。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陶瓷之路”,仅留下记载的沉船事件便达100多宗。


7、畅销全球的元代龙泉窑瓷器

南宋至元代,是龙泉窑瓷器生产的巅峰时期。龙泉窑青瓷在亚洲、非洲乃至欧洲等地均有发现。由此证实龙泉窑青瓷在元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中扮演过重要角色。

龙泉窑青瓷凤尾尊


胡人吃饼骑骆驼🐫(山西博物院)

民族交融与文明交流的见证者


三、休戚与共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华民族自古便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传统,通过不断拓展对甜地丁认知,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回报自然丰厚的馈赠。与此同时,也与自然万物建立了深厚情感,将天地之美、和谐之道融入文学、艺术和哲学思考,构建起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美学体系和人文景观。如今,中华大地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正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宏伟愿景,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力士博山炉


青瓷谷仓罐


1、早期绘画中的人物与山水


5至6世纪的中国画家已经开始思考自然风景与人物的关系。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即为我们研究早期绘画如何表达诗赋的叙事意境和处理山水背景提供了重要资料。

此图根据三国时期魏人曹植《洛神赋》创作,诗赋内容对洛神的花容月貌进行了详细描述。画面开首描绘曹植在洛水岩畔与神女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趋前,见一位“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的丽人,远望“皎若太阳升朝霞”,近察“灼若芙蕖出渌波”,“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后段画洛神驾六龙云车离去,玉鸾、文鱼、鲸鲵等相伴左右,洛神回首张望,依依不舍。

游春图    隋代



2、春水秋山玉


契丹民族有四时捺钵的习俗,尤喜在春秋两季到某水某山行猎,也称“春水”、“秋山”。金代玉器常以“春水”、“秋山”为题材,纹饰表现海东青猎鹅雁和山林呼鹿射鹿等内容,极富自然野趣。


3、山水为邻

中国造园历史悠久,园林的设计玉建造,凝聚含蓄典雅的东方智慧和古人对空间美学的独特理解。私家园林自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兴起,至明代走向鼎盛,承载了文人远离尘嚣、归隐山林的理想,

假山池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点睛之笔。明代计成在撰写《园冶》大三卷时,专辟“拟山”“选石”两篇阐述叠石为山之法。文人园林中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等景观,皆为山石堆叠、理涧引流而成,追求山水画的意境,俱得天然之趣。



第三单元   汇


汇,拢万流于一处,成百川之渊薮。福泽广布,济世安民。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中华文明凭藉以和为贵的平和性格、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天下一家的大国气度,终汇成崇民本以固金瓯、惠民生以格万物、聚民智以成典籍的浩荡洪流。这些由人民创造、为人民享有、被人民传承的精神、技艺与经典,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民本邦宁

煌煌中华,九州万方。厚民生业,本固邦宁。

从孔夫子文从周礼,到乾隆帝赐器十供,两千年儒风浩荡。从颜真卿笔锋雄健,刻家门风骨;到土尔扈特归途万里,念乡土情深。洛神睹江山千里,晓丹青有续;右军共太白豪情,慰翰墨长存。尊仁重礼、敬道崇义、家国一体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将各族儿女紧密团结在一起,秉持天下为公之胸怀,凝聚万众一心之伟力,共护万里江山,金瓯永固。


1、商周十供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帝第五次驾临曲阜,颁赐空腹“姬朝铜器十事”。习称“周十供”或“十供”。用于祭祀先师孔子。其中木工册鼎等三件后经鉴定为商代铜器,遂改称“商周十供”。除在春秋丁祭等重大祭祀场合陈列于大成殿,孔府平时敬谨收藏,秘不示人。


牺尊      周     孔子博物院


2、颜氏家庙碑


此碑是颜真卿为颜氏家族建立家庙所立,碑文由颜真卿亲自撰文并书写,为其后期书法代表作之一,对研究颜真卿家族与唐代家庙制度有重要意义。

颜真卿秉性正直,以义烈名于时。此碑文记述了颜氏祖先的“德行、书翰、文章、学识”等内容,“皆所以发挥祖德,敷演家声”,是中华民族追养继孝、敬亡事存、收族报本之礼意体现。亦具有安邦定国之意。



3、民族团结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土尔扈特本属蒙古族一支,乾陵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率领17万族人东归故土,由中央政府安置于巴州和额济纳等水草丰美之地。



4、家国永固


    嘉庆十二年(1807年)嘉庆帝御题诗《元旦试笔》“玉烛金瓯祖考贻,明窗试笔迓鸿禧”。

    金瓯永固杯作为清代黄帝在每年元旦子时举行“开笔仪式”时的专用酒杯,有着“愿政通人和,祈江山永固”的寓意。这一尊小小的酒杯,像是见证着紫禁城的新年祈愿,承载着时和岁丰、家国永固的祝愿。


金瓯永固杯

现收藏在故宫博物院。


二、格物维新

皇皇天工,以成群萃。技道精微,格物维新。

仰观霄汉,收群星于青石;仁心济世,传雪域之明珠。素魂秀骨,江南榫卯风雅;巨匠精艺,京城样式雷传奇。在对技艺的推敲、对规律的总结、对民生的眷念中,中华民族展现出非凡的创新精神于创造伟力。

四大发明,耕作蚕织,制瓷铸铁,建筑园林,茶叶医药,天文地理......各项科学技术成就,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尽精微以求新知、致广大以惠亿民的探索精神。


1、四大发明

    在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尤其是在农业、医学、天文、算数等方面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使得以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为代表的一大批发明创造,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活字印刷


铜镀金嵌珐琅日晷


痕都斯坦墨玉嵌宝石火药桶


2、民生有业

    渔、樵、耕、织、读为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生民之业,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入世向俗、退善其身生活方式与人生理想的体现。其中耕为本务,读可荣身,耕读以传家,故曰“半榻暮云推枕卧,一犁春雨挟书耕”。入世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世则枕青山、踏浮云、望明月、听松风。


微缩明式家具


天文图


样式雷

    清代皇家建筑包括都城、宫殿、园林、坛庙、陵寝、府邸、衙署,一向由供役“样式房”的“样子匠”设计。从清代康熙时期至清朝末年两百多年间,雷氏家族八代人赓续从事皇家建筑规划设计并担任“样式房”掌案职务,其传世作品包括紫禁城、颐和园、天坛、避暑山庄、沈阳故宫、关外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世界文化遗产,以及圆明园、静明园、北海与中南海、恭王府等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就如此杰出的建筑世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堪称无与伦比。


三、汇流澄鉴

穆穆风雅,金声玉振。经史子集,汇流澄鉴。

五千年中国智慧,文脉绵延,诗墨犹香。银钩交互,刻千秋经义。石壁霏尘,存万世之师。礼序乾坤,乐和天地,文华尽汇,乃成《四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后蜀石经

  中国古代官方在碑石上刊刻的官定儒家经书,被称为儒家“石经”,是供士子学习和校写经书所依据的标准文字,对于规范文字、推广教育有重要作用。后蜀石经是中国历代石经中费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种,其既刻经文,又刻注文,经注并行,且校刻精确,体例严整,长期为学林所宝爱,对儒学“十三经”的正式定型和对儒家经典“文献典范”的形成,有极重要影响。


2、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清代乾隆皇帝敕辑。参其事者4400余人,历时10年完成。内容涉及广泛,基本保罗先秦至清代所有重要文献图书,对整理保存古代文献起到极大作用。


四部医典      西藏布达拉宫管理处藏


3、文渊阁

文渊阁为清代宫廷藏书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位于文华殿后,用于专贮《四库全书》。


文渊阁


结语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晨禹迹而暮朝歌,泽丰镐而卫河洛。取九原之殊勇,舞南越之金戈。融南北之血脉,混东西为一科。

“何以中国”,实为中华民族之永恒的命题。

展厅之内,重器凝九州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精工绝艺,融通中外。天地造化,入我胸怀。此即万千年以来,我百世祖先同心书写之答案。

........


该图为摄友宁静致远摄


展览还在,文华殿已春花盛开。

借用摄友宁静致远的美图,谢谢啦!


谢谢赏读!



阅读 401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