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株白兰树的嘱托

奔跑的眸子
创建于2023-08-05
阅读 290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我是第二次去利村乡下垅村了。三月匆匆别过,那两株白兰树仍在不断召唤着我。它们亭亭玉立,枝繁叶茂等在院子里。它们肩负过使命,听从过教导,见证了历史。

春天见到它们的时候,还正在抽枝散叶,阳光温柔的从天井院子四角的天空中倾倒下来,白兰树的翠绿让院子显得格外庄重,游人络绎不绝。我向来怕吵闹,甚至有点社恐,见人多,就匆匆忙忙离开,但白兰树那亭亭玉立的样子,深刻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出城后,经过里仁圩的时候,忍不住去赶了下集。

里仁圩是进下垅必经之地,大马路穿圩而过。逢圩日赶集的十里八乡的人不少。大多数货品要么放在简易的摊位上,要么就直接摆在了地上,基本的日常用品应有尽有。附近的村民把自己种的菜蔬水果拿到这里来交易,价格公道,气氛温馨,让人很容易想起几十年前在老家赶集的情景。逛了逛,先买了张梨桃子和辣椒,后又忍不住买了双老式拖鞋(90年代很多人喜欢穿,耐穿结实),然后,才转返回到大街上继续前行。

过里仁圩不远,就是拐入下垅村的路口。红色的牌子高高竖起“红色雩都第一村”的名字特别醒目。沿着倾斜的公路继续前行,绕过一个山梁,就行进在两山夹一溪的村道上了。不过这里的山目测海拔不过50米,平缓矮小。沿途是正在翻耕准备播种第二季稻的稻田,有一畦荷花塘里的白荷花开得正旺。

乡村的荷花塘总是很接地气,田埂很窄,伸手就可以触摸到荷花的花瓣。

十分钟后就到了下垄村村部。跨过一条小溪,村前的田块呈椭圆形的连成一片,三三两两的农人正在稻田上插秧,鸡犬相闻,世外桃源般。

田边屋场前广场上,丘倜和毛泽东握手的雕像栩栩如生。

丘倜是于都利村乡下垄田人,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思想境界比一般同龄人要高,读书期间容易接受新事物,加上他父亲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员之一,这让年轻时候的丘倜对当时国家的前途命运以及人民群众的疾苦有了更多思考。

1926年5月,23岁的丘倜从家乡去往广州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一共开办了六届,他之所以荣幸的成为第六届学员,完全是因为他在去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该校为南昌大学前身)的时候认识了方志敏,被方志敏的所思所想所感染,毕业后,在方志敏的建议下,他决定前往当时全国大多数青年向往的广州学习新思想。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是1924年国共开启第一次合作之后,开办的准备培养带领农民运动领导人的学校,前五届只招收本地学员,到了第六届的时候,在毛泽东的建议下开始招生外省学员。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届毛泽东是所长,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一共培养出了754名学员,其中第六届培养的学生最多,达到327名。

丘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期间,受到了毛泽东无微不至的关心。更是听到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周恩来、瞿秋白、吴玉章、彭湃、张太雷等大批思想家政治家的授课,思想得到了洗礼,政治觉悟得到了提升。尤其是毛泽东所说的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要多和农民朋友交朋友……让他十分触动。

1926年10月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届结业,丘倜被毛泽东秘密认为任命他为江西学员党支部书记。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是由共产党倡议,以国民党名义开办的学校,因此丘倜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国民党驻赣南各县党部办公特派员。

1926年十月,丘倜带着一箱进步书籍和两株白兰树携同学戴辉一同回到老家。将两株白兰树种在了他家老屋门外,开始了秘密发展共产党员工作。

他们一边号召贫苦农民大众站出来和恶霸地主作斗争,一边在农贫苦农民大众中间寻找无限的少数人。

不久后,梓山潭头松下村人张浩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张浩和他年纪相仿,家庭条件不好。张浩在读省立师范学校的中途辍学,当时正在县城打零工为生。

因为年纪相仿,都是知识分子,他们一见如故。因此张浩成为了他们在于都发展的第一名共产党员。

随后,他们成立了于都的第一个党组织—中国共产党于都支部干事会。

1926年12月,他们已经发展了25名党员,成立了七个党支部。1927年四月的时候,全县已经有了56名党员,20多个党支部。

随后,在这里成立了中共于都县委。

1928年二月下旬,丘倜被任命为于都农民暴动总指挥,组织领导于都南北西三乡农民暴动,其中最有名的里仁暴动、桥头暴动,让老一辈人记忆犹新。

暴动失败后,丘倜身份暴露,转移到了上海,从此后做了地下工作。

(图为角公塘后的里仁暴动指挥部旧址)

97年过去,这两株白兰树经历了风风雨雨,依然巍然挺立。

1927年,蒋介石发动的青党运动中,国民党军队派人来抓丘倜的叔叔丘方洲时,放火烧掉了这座房子,幸运的是,白兰树活了下来。

1938年,丘倜一家重新修缮老屋的时候把两株白兰树移栽到了天井院子里。两株象征着师生友谊的白兰树见证了于都历史上第一名党员的诞生,见证了星星之火在于都的燎原,见证了那个为了中国革命事业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火热的年代……两株玉兰树更是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见证了如今的盛世繁华。


位于角公塘的这座土坯房是里仁暴动指挥部旧址。

鼓角争鸣的岁月远去,阳光山川壮美河流潺潺,稻苗青青,一栋栋小洋楼点缀着村庄富裕美满。

这是两株白玉兰看到的,也是曾经千千万万个革命先辈希望看到的

里仁革命烈士纪念塔

作者:一村妇

电话:15070752965

阅读 290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