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期中举办《端午节》主题画活动,同学们的积极参与的优秀作品
色彩的概念
光从物体反射到人的眼睛所引起的一种视觉心理感受。色彩按字面含义上理解可分为色和彩,所谓色是指人对进入眼睛的光并传至大脑时所产生的感觉;彩则指多色的意思,是人对光变化的理解
颜色或色彩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种对“光”的视觉效应。但是人对颜色的感觉不仅仅由“光”的物理性质所决定,还包含着“心理”等许多因素,比如人类对颜色的感觉往往受到周围颜色的影响。有时人们也将物质产生不同颜色的物理特性直接称为颜色。
学生作品
绘画在孩子们的眼中就像缤纷的彩虹可以用它编织七彩的梦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支美妙的画笔画出心中的美丽世界
主次原则
画面色彩有主次之分,形成画面基调的色彩是主体色,比如蓝色调中大面积的蓝色,衬托色和点缀色是次要色彩,它们对画面的色调不起决定作用,通过对比,它们能达到丰富画面的作用。
色彩的基本因素
光源色
有各种光源发出的光(室内光、室外光、人造光),光波的长短、强弱、比例性质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色光,称之为光源色。一般在物体亮部呈现。
固有色
自然光线下的物体所呈现的本身色彩称之为固有色。但在一定的光照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固有色会产生变化,对此初学色彩者要特别注意。固有色一般在物体的灰部呈现。
环境色
物体周围环境的颜色由于光的反射作用,引起物体色彩的变化称之为环境色。特别是物体暗部的反光部分变化比较明显
学生作品
色调
色调指得是一幅画中画面色彩的总体倾向,是大的色彩效果。在大自然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不同颜色的物体或被笼罩在一片金色的阳光之中,或被笼罩在一片轻纱薄雾似的、淡蓝色的月色之中;或被秋天迷人的黄金色所笼罩;或被统一在冬季银白色的世界之中。这种在不同颜色的物体上,笼罩着某一种色彩,使不同颜色的物体都带有同一色彩倾向,这样的色彩现象就是色调。色调是画面色彩构成的总体效果。色调,也是作画者在写生过程中,将对象的色彩,从色相、明度、纯度及面积大小分布等几个方面,在画面上进行组织、加工、调整后形成的,因此带有主观性,它并非是对客观对象的照搬。
色调的作用和对色彩的重要意义
学生作品
色调中的大体色彩关系
色彩关系:两者或者两者以上,前后、左右、上下之间或物体本身之间的冷暖、明度、纯度关系。
明度:前亮后灰
纯度:前纯后灰
冷暖:暖光下,受光部位偏暖,暗部偏冷。冷光下,受光部位偏冷,暗部偏暖。
色相相同,便从明度、冷暖去找物体之间的变化。
学生作品
影响色调的因素
光源色
色彩是不稳定的,它会因光线的变化而变化,受光面与背光面的色彩呈现出互补色的关系,这也是阳光下的风景色彩的一个基本特点。室内自然光线下景物的色调就普遍偏向冷色,但如果在有色灯光的照射下,光源颜色的冷暖决定静物的冷暖。
主题色彩决定画面色调走向
主体物颜色
主体色彩是决定画面色调走向的主要色彩,它可能是画面面积最大的一块色彩,也可能是画面纯度最高、最引人注目的一块色彩。主体色的主要性体现在画面其他色彩都要以它为中心而展开,依据主体色的纯度、明度调整自身的色彩,共同形成统一和谐的画面色调。
个人用色习惯
个人用色习惯与色彩感觉如何影响色彩,作画者都有自己的习惯,画面色调的确定与个人用色习惯有直接的关系,比如梵高就喜欢用纯度较高的色彩,反差大,形成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视觉效果。而有些画家则喜欢用单纯而含蓄的色彩,比如维亚尔,他喜欢用土黄、赭石、熟褐一类色相较近的色彩,追求色彩间的微差正是他色彩语言的特点。
色调与色彩的关系
色调与色彩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色彩关系有序、合理,画面色调感就强;色彩关系凌乱无序,画面就缺少色调感。换句话说要想获得画面的整体色调,就必须建立和谐统一的画面色彩关系,推敲用色的纯度、明度,并对色彩进行适当的归纳与概括。对现实的色彩进行归纳与概括,或者说准确把握一幅画面的整体色彩关系,是完成一幅作品的必要条件。如果在落笔前就能明确表现出对象的整体色调,那么局部色彩也会随之变得明确而容易把握,色彩的整体关系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这时,色调就成了作画者对缤纷的自然色彩进行归纳和概括的有效手段。
对比色调中的色彩关系
和谐之美
和谐的原则是指色彩作品中色彩相互协调,在差异中趋向一致的视觉效果。和谐的原则是构建画面氛围的重点之一。
学生作品
节奏原则
作品中色彩的配置富有节奏感,才能产生统一中有变化的美感。如果画面中都是比较极端的颜色,如大红、大紫似的,就会令人烦躁不安;画面全是灰色就会显得消沉,没有活力;只有将纯色、中间色、灰色作合理搭配,用心经营位置,推敲用色,才能获得富有节奏感的画面效果.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色彩所谓成长
不过是他们在人间
慢慢挑选属于自己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