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官埔,寻福气油扇馫》

🌈附小五(2)班 七彩中队🌈
创建于07-16
阅读 126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官埔自然村位于福建省福安市城北街道前进社区城关西北部,村中小巷阡陌纵横,人口约2000多人。昔日“官埔油扇”堪称“中国一绝”,盛行于明清年代,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官埔村是唯一的产地,上世纪50年代80%的官埔人都在从事油扇制作。70年代末,是官埔油扇最红火的光景,几百家油扇坊分布在官埔各条街巷上,福安民间迎亲娶媳,婚后每年端午节娘家都要给女儿“送节”等风俗民情文化,油扇是必须的礼品,这种习俗延续至今。新时代,中华传统技艺非遗文化越来越被政府和民众重视,2013年12月,官埔油扇制作技艺被列为“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1月,官埔油扇制作技艺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弘扬福安官埔油扇非遗文化。

在这夏日炎炎的暑期,住在官埔小巷的汤爷爷热情地接待了福安师范附小四(2)班的这些小小少年们。汤爷爷的家就像一个小型展览馆,同学们瞬间被吸引住了。汤爷爷和孩子们娓娓道来:官埔油扇的发展历史、制作工艺、风俗民情。孩子们认真倾听,认真观看,仿佛和汤爷爷一起回到了“庶动清风,以增美德”的遥远年代。

汤爷爷告诉孩子们,不能小看小小的油扇,大大小小可有30多道工序,每一把精品油扇都要经过繁琐的传统手艺才能制作出来。明清年代(600多年前)福安官埔人在祖先用竹条或篾竹编制的原始竹扇的基础上,将扇子的手柄处做成窝状兜风(类似半弓形构造),并在扇子的表面贴上一层吸水性和韧性较好的“棉纸”,在“棉纸”上涂上自制的浆糊并抹一层桐油。这一发明比原始竹扇加大了风量,扇面上又可以写生、画画、题辞,实用又美观,因此得名为“油扇”,被命名为“福安官埔油扇”。“油扇”是引风用品,摇动生风的用具(古代又称“摇扇”),其制作过程主要由:制作扇骨、裱褙扇面、装饰、上油、书画五大步骤30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其中还要经过3次自然晾干,成品到出售需耗时将近半个多月。

汤爷爷向同学们展示油扇的制作过程。

择竹:选择材料是制作油扇的第一步,必须选择我们福安当地独有柔韧性的娄竹。

做扇骨:将选好的竹子选段、对称劈开,去掉竹心,破片、开丝、穿骨、固体,就完成了基本的扇骨模型。

裱褙:用吸水性和韧性较好的棉纸搭配上自制的浆糊,双面裱褙后的油扇就雏型初具了。

作画:题诗作画是展现油扇的点睛之笔,官埔的老艺术家都喜欢用有些书卷气的梅兰竹菊来装饰扇面。

孩子们也根据自己的喜好描绘多彩的世界。

01:00

完成绘画,汤爷爷给孩子们在扇柄上贴上状元帽,贴上长辈对晚辈的疼爱和祝福。祝福学子们步步高升!

上油:刷上一层桐油,一把精致的官埔油纸扇就呈现在我们眼前。

晒干:最后一道工序不仅需要好技术,还需要天时地利的好天气,今天天公作美。我们把油扇晒干即可完成。

新时代的少年们带回了承载着福安历史印记、承载着美好愿望和祝福的官埔油扇返程!祝愿我们的小小少年们知“善意”、懂“善行”、“一扇解千愁”。

阅读 126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