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梅有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困境之源在于我们自己 --读《学习共同体》1

创建于07-15 阅读326

      当我们反思教学质量时,通常避不开一个因素,那就是学生。学生是我们教学的对象、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衡量我们教学质量的标准。所以,研究课堂教学,研究“学生的学”是绕不过去的内容。

      "学生的学“分两个方面:

一是关于学生如何学习。这里可以推荐《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一书。书中从脑科学的角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是以一种怎样的生物学状态呈现的。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学“的研究侧重于研究当前存在于困境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是个什么状态,出现了哪些情况,原因是什么?

       《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开篇就深刻阐述了课堂里学生学习样态。

从假学习到学困生

      如果我们将那种无法带学生进入真正学习状态的课堂称为“困境课堂”的话,在这样的课堂里一定存在着两类学生:虚假学习者和伪学优生。

      所谓虚假学习者就是“假装学习”的人。学生往往采用各种“伪装”的方式来蒙蔽老师,进而逃避学习。虚假学习的学生往往表现出遵守课堂记录,与教师高度配合,不对课堂造成任何干扰。但仔细观察会发现他们是在极力伪装自己的“不懂‘。记得曾经听过一堂数学课,我观察的这位学生都表现出极好的参与听课状态,对老师的讲解总是在频频点头,但在做小测试的时候也表现出一副苦思冥想样子,难以下笔。课后经过与他交流才知道他其实没有听懂老师讲的,习题自然也就做不出了。

      根据陈静静团队的研究,“学困生成因模型”是这样一个历程:投入学习----遇到困难---发求救信号---无回应---未完成学习任务---受到负面评价---失去信心---放弃。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是“教师没办法回应学生的‘求救’,加上学生和学生之间也不允许互动,自然就没了再发信号的动力了。细想,这不就是我们一言堂式、一讲到底式课堂的状态么,老师一个面对全班学生,能分配到每个学生身上注意力少的可怜,怎么可能去发现学生求救信号呢?渐渐地这样“假装学习”的学生从课堂“参与者”变成了课堂“观光者”,最后再也装不下去了。“隐性学困生”成了“显性学困生”,于是年级越高放弃学习的学生就越来越多起来。

     得到的启发是:一讲到底的课堂一定不是好课堂,教师要将更多精力放在收集学生的学习信号上,教学要更关注并合理运用“课堂生成”。

     困境课堂里的第二类学生是“伪学优生”。这类学生的学习特点就是对老师的要求言听计从,对老师所说的都会认认真真记录下来,就算说错了不会有质疑,书中对于这类学生给出一个形象的比喻---“学习复印机”。有没有发现这类学生以女生居多,他们在小学低年级表现出极好的学业成绩,但随着年级的升高,会逐渐出现学习困难。有人说是因为女生天生智力没有男生高,我坚决反对。我看最主要的原因是,“伪学优生”一般性格柔软相对比较乖巧,课堂上老师如果只进行低阶思维训练,久而久之就学生就不会学,最后沦为学困生了。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的,造成两类假学习的学生出现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教师。

从高压课堂到学习困难

     佐藤学借助社会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定义是:学习是儿童以语言为媒,并借助互助关系,不断进行反思性思维和社会化实践的过程。从中我可以得到以下四点启发:

1.阅读素养应该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素养来发展。

2.课堂里教师要主动营造“互助关系”,包括互助的师生关系和互助的生生关系。

3.学习的动机最初产生于“学习困境”。所以教学的设计第一步是创造“认知冲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

4.学生的学习会不断经历理解--分析--试错--验证--理解的过程,我们要尊重思维的推进的过程性,就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的材料去思考。

      相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缓慢和负责,我们的课堂往往是高速且极度压缩(简称高压)的,促使了学困生的不断出现:

      对学习内容缺少兴趣、因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躲避甚至放弃学习、宝贵的课堂时间没有用于学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用反复刷题希望学生“顿悟,浪费宝贵教育时间,浪费学生生命等,不恰恰是由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造成的么?

      让我们再回到学习是儿童以语言为媒,并借助互助关系不断进行反思性思维和社会化实践的过程。对我还能得出以下结论:

1.因为学习是一种不断进行反思的过程,所以教学的起点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由此可见课前预习与课前质疑,学会预习、学会提出真实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2.因为学习是一种不断进行反思的过程,所以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一定要能提供高阶思维训练。

3.因为学生的学习是要借助互相关系的,所以在课堂上提供良好、安全、受益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十分必要。教育学说到底就是关系学。

      人所有的不安、焦虑实质都来自于人的内心。同样,要解决我们对于学生学习成效的不满、抱怨,最终还得从我们自己的课堂里找原因和答案。

阅读 32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