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经过三洲河大桥,渐渐衍生了写写关于桥的文字的念头。三洲河大桥其实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钢筋混凝土结构,三四百米长,普普通通的。然而每次经过总是忍不住往远处望去,但见两岸树木葱茏,水面开阔,绿水逶迤,鹭鸟翩跹。晴天视线极佳的时候,可以看见石觉寺高耸的佛塔;而烟雨朦胧的日子,乌云低垂,江水漫溢,浑浊的水流裹挟着黄泥滚滚南流,势不可挡。
对桥的最初印象是,三十多年前家乡雅河上那一座由三根杉木和若干马钉组合而成的小桥。每次过桥,我们小心翼翼,蹑手蹑脚地走在上面,桥身便不停地颤抖,人也跟着摇摇晃晃。有时,还会有几个调皮的男孩故意摇晃着木桥,一个不留神便扑腾掉进雅河里,浑身淋淋漓漓地成了落汤鸡,所幸的是河水并不算深,而我们早已练就了高超的泳技,自是没有后顾之忧。
每到春末夏初,洪水暴涨,木桥便被湍急的洪水冲垮,瞬间便被裹挟在泥水里,消失得无影无踪。然后乡亲们重又搭建,屡建屡毁,屡毁屡建。直至后来,日子越发滋润,乡亲们集资建造了一座单拱石桥。自此,雅河上横跨着一道美丽的虹——沐恩桥。“沐恩”顾名思义,沐浴恩泽。沐恩桥联通了两岸,为乡亲们带来了便利,数十年来俨然成了雅河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除了沐恩桥,邻村大舅家附近的丁字桥也是我毕生难忘的一座桥。丁字村的文源江是一条流向浏阳湖的小河,河上有一座呈“丁”字形的石桥——丁字桥。丁字桥处于两河交汇处,聪明的丁字人依势建桥,只建了一个桥墩,架起了连接三岸的三座桥。采用九根青石梁作为桥面的丁字桥曾是交通要道,东通清溪、岩前,南连七级坳、雅山往文家市,西至文源江通往石湾下浏阳城,北通筱水岭至永和镇,真可谓“一墩三桥通四路”。
丁字桥是一座历史名桥,让它扬名的是秋收起义。1927年秋收时节,第三团在毛泽东同志的率领下从七宝山,过蒋埠江,来到孙家塅即丁字桥村,路过此桥时,毛泽东同志在桥上徘徊了良久,最终下令在桥头的时拥小学宿营。就这样,一个非凡的历史瞬间在这座桥上诞生。当晚学校灯火通明,团部文书宋任穷从江西火速赶来,将江西省的一封重要密信交给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同志彻夜不眠,构思着进军方略,憧憬着胜利前景。在文家市秋收起义会师后,他们沿着罗霄山脉开拔,不久便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后来去大舅家探亲,我特地来到丁字桥畔散步,但见岸边修建了一座六角的亭子,亭子边上树立了一块纪念碑,碑上篆刻着:“孙家塅水绕山环,当中一墩三桥通四路;文源江风平浪息,江畔百户千人睦万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丁字桥的交通运输能力大大削减,但文源江的水依然源源不断地流淌,灌溉着浏阳东部的热土,一路欢唱地流进浏阳湖。
此后多年,我见过很多不同材质、不同外形的桥。穿行在苏州街巷或水乡,总要与小桥结一段情缘。“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官闲地少,水乡小桥多。”周庄的双桥、贞丰桥,寒山寺的枫桥、江村桥,山塘的通贵桥、普济桥,苏州的每一座古桥都牵萦着人们的心,诉说着苏州千百年来的古老文化。
十年前,我到访潮州,在潮州古城东门外,邂逅了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的广济桥。站在韩文公祠前,向远处眺望,只见广济桥宛若一条巨龙蜿蜒在水面上,古朴而壮观,让我倍感震撼与敬畏。难怪乎,清代诗人丘逢甲曾写诗赞道:“此江驱鳄关文字,终古飞虹化险途”。广济桥最令人惊叹的当数十八梭船,浮桥可开可合,结构奇特——“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步入桥上,望着桥下潺湲流淌的韩江水,我不禁为古代工匠们的智慧而惊叹。诚然,这座古老的桥梁,见证了潮州的兴衰变迁,也承载了无数人的情感与记忆。
桥,是纽带,连接两岸,沟通古今。其实,阳江也并不乏古桥。有的高悬低卧,有的跨壑越溪,造型奇巧,姿态万千。其中春湾那乌古桥、雅韶石山古桥、江城北门巩桥便是古桥中的杰出代表。
某个春日,有幸造访了春湾石林,归途特地驱车寻访那乌古桥。烟雨朦胧,篁竹苍翠,流水潺潺,鸟雀啁啾,那乌古桥好似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静静伫立在那乌河上,桥面上斑驳的大理石板错落有致,仿佛是岁月镂刻的年轮。在那乌古桥靠南岸的桥墩下,有一只石龟张着口。相传道光年间,那乌河畔的人们在此造桥,桥总是在刚刚完工之时便轰然倒塌。有一次,人们在再次建好桥之后,摆上三牲酒醴,虔诚地祈祷,请求天神保佑。恰巧大力神在天庭巡视,见村民在此诚心祷告,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于是他偷偷下凡,化身乌龟,潜入桥墩之下,用自己的身体牢牢地撑住桥墩。一百七十余年,石桥岿然不倒。美丽的传说,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驻足那乌古桥边,思古之情油然而生,于春日里我看见草木萌发,春山活泼。
时代在变,桥也越来越多。无论是江河上、海峡里,还是繁华的闹市中,满目皆桥。桥,便捷了出行,畅达了交通,沟通了两岸,连接着山里与山外的世界,也连着历史和未来。
穿过三洲河大桥,再下一个小坡,便是阳江一中。我恍然大悟,原来这座桥连接着阳江城的希望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