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提升名师及工作室成员的核心素养,树立终生学习的教育理念,养成“与书为伴”的习惯,第三批滨州市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积极营造浓郁的书香文化,以读书活动为载体,积极搭建交流读书体会的平台,引导和激励工作室成员“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以读书为支点,真正撬动工作室成员的专业化发展。
“燃梦阅读”活动,教育教学著作共读《学科作业体系设计指引》一书。
《学科作业体系设计指引》包括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围绕学科作业设计的10个基本问题,明确作业设计内涵、作业设计工具和流程、单元作业目标、作业结构、认知类型、差异性作业、跨学科作业、长周期作业等方面的设计要求与具体操作建议,明确改进与提高单个作业题设计质量、基于证据优化完善单元作业的具体路径与方法以及形成学科作业体系的方法等。
第二部分为8个学科段的单元作业设计指导,每个学科都明确了本学科作业设计的理念与思路,然后围绕单元作业目标、单元内容结构、作业模块或栏目、作业类型等方面提出了学科操作建议,最后每个学科呈现一个单元的作业设计样例。
摘录与反思
问题1 如何理解作业设计?
摘录1
作业设计,就是依据一定的作业目标,对作业内容、难度、类型、时间等进行统筹思考的过程。作业设计需要基于课程标准,以实现作业的科学性;需要关注作业目标,以明确作业的解释性;需要将内容进行统筹分配,以突出作业的整体性;需要关注不同功能和不同类型的作业,以体现作业的合理性。
作业设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影响学生的作业兴趣,进而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
思考
作业设计,需要统筹考虑诸多因素。想要设计高质量的小学科学作业,首先要着眼于课程标准,明晰教学目标并制定相应作业目标。有目的地设计作业侧重点,并关注不同类型的作业。对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可以设计有趣味的作业形式。
作业设计绝不是简单的拼凑,需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生活实际有关联。
摘录2
基础性作业一般是指基于课程标准、针对全体学生的共性要求而设计的作业。它提供核心的概念体系、基本的知识框架、关键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备的能力、重要的学习品质等。
基础性作业的功能价值,旨在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会整理概念,学会归纳结论,学会自我评价反思,逐步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应用等。
思考
基础作业是学生每课时巩固所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构成作业体系的基石。小学科学基础作业的设计中,包含最基本的原理、基本的操作方法、基础的实验技能和思维方式等,因此在基础作业设计中要尽可能涵盖所学内容,又要有侧重的练习所授课的重点难点。
在新授课的基础性作业设计中,我比较偏爱思维导图的作业形式,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会整理概念,学会归纳结论,并形成反思。
问题4 如何关注学生差异
摘录3
学生差异主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认知风格、智能倾向等方面。
教师在设计不同难度水平的作业时,不宜将重心置于拓宽内容、拓展要求层面上,二是要从深化理解、发展能力的角度展开思考。必要时,可提供对应目标、难度、完成时间、完成方式等基本信息,供学生选择时参考。
思考
教师在设计不同难度系数的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学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认知风格、智能倾向等方面。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并不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成本,对于不同的学生,设计的作业会有不同,是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业设计也许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只能有一个适合学生的“最优设计”。
读完本书,就有尝试一下设计作业的想法,书中给出的指导非常实用,第一遍读完脑中留下的想法,还可以继续去琢磨,也许细细地读,会有更多体悟,将这些体悟与备课、教学联系起来,会引发更多新的思考。以上展示的思考只是在阅读过程中突然萌发的部分小想法,也许有不成熟不正确的地方,欢迎读者老师给予批评指导,期待与您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