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市第一小学305班四组红色记忆队雏鹰假日活动——重温历史,缅怀先烈

龚焕芬芳
创建于2023-07-24
阅读 79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活动时间

      2023年7月22日

二、活动地点

       保山龙陵-松山战役遗址

三、活动主题

       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走进松山战役遗址,重温历史、缅怀英烈。

四、活动目的

踏寻松山战役历史足迹,了解革命先辈英勇事迹。缅怀先烈,致敬英雄,让队员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及精神,认识红色文化对当代队员的重要意义。增长队员革命斗争知识,学习革命斗争精神,培育和践行新的时代精神,增强队员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活动方式

       各队员家长带领队员统一自行开车至保山龙陵松山战役遗址开展活动。

六、活动人员

       封书涵、邹悦雯、尹继博、肖羽萱、段驿、钏琦琦、杨明谦、杨明锦、杨本鑫和9位队员的家长。

       为开阔队员们视野,扩充队员们的知识,走进松山战役遗址,缅怀先烈致敬英雄。培育和践行新的时代精神,让队员在实践中得到全面的提高。为此芒市第一小学305班红色记忆队积极参加此次雏鹰假日活动。

松山战役遗址

松山战役遗址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腊勐乡,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滇西抗日的主战场,也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二战战场遗址之一。松山属横断山系高黎贡山山脉,由大小20余个峰峦构成,海拔2200米的主峰顶上,北、东、南三面可俯瞰气势恢弘的世界第二大峡谷——怒江峡谷。

观景台

今日天公不作美,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是可以在观景台远望怒江之畔。怒江东岸的高山峭壁与西岸的松山对峙,形成惊涛拍岸、飞峰插云的怒江天堑。著名的滇缅公路经惠通桥越过怒江后,在该山的悬崖峭壁间盘旋四十余公里。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滇缅公路的咽喉要塞,被美国军事家称为“东方直布罗陀”。

战争见证树

松山上幸存的三颗古树

据讲解员介绍说松山幸存的三颗古树,里面还有弹片存在。想想在那炮火战争年代,被打到千疮百孔还能奇迹般的顽强的活下来,成为了今天历史的"见证者"。

走近松山战役遗址,队员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以“战争见证树”为起点,了解松山战役的背景和经过。这颗百年古树身上布满了枪伤和弹痕,他见证了70多年前的这场战争。当时,由于战火猛烈,整个山头成了一片焦土,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这棵古树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代表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

96级台阶寓意着松山大战历经96天最终全歼守敌,攻占松山。

01:03

中国远征军雕塑群

队员们来到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合影留念,缅怀先烈,致敬英雄。12个不同的方阵面向松山主峰,注视松山子高地,眼神坚毅,信仰不移。

雕塑群建成于2013年9月3日,由雕塑艺术家李春华先生制作捐赠,整个雕塑群位于滇西抗战主战场松山主峰子高地南侧,由12个方阵402座雕像,按真人1:1.2比例塑成。雕像品种齐全、结构完整、情态逼真、气势恢宏、极具感染力与震撼力!

整个雕塑群分为夏装方阵、秋冬装方阵、娃娃兵方阵、驻印军方阵、跪射兵方阵、炮兵方阵、战车方阵、女兵方阵、盟军方阵、老兵方阵、战马方阵、将军方阵共12个方阵。

跪射兵方阵

跪射兵方阵由30座跪射士兵雕像组成,士兵手里的毛瑟手枪由德国研制,是一种威力大,使用方便的多功能武器,中国仿制并在抗日战场上广泛使用。

炮兵方阵

炮兵方阵由30座炮兵雕像组成。
当时中国抗战物资大部分靠外援,士兵手里的迫击炮由当时的盟友美国援助,迫击炮是一种曲射火炮,结构简单、携带方便、易于操作,且有死界小、射速快,威力大等特点。适合在较复杂的地形或恶劣气候条件下使用,可消灭遮蔽物后的敌人,摧毁敌障碍物及轻型土木工事,为步兵开辟道路。

盟军方阵

盟军方阵由18座盟军雕像组成。中国远征军得到了美国盟友的大力支持,这场战争在盟军积极配合作战中狠狠的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驻印军方阵

驻印军方阵由两座将军雕像,58座士兵雕像组成。当时驻印军"X部队"是中国最为精锐的作战部队,为反攻缅北、协同国内远征军打通中印公路、歼灭日军第18师团立下赫赫战功。

将军方阵

将军方阵根据当时能征集到的20位远征军将领照片雕塑组成。将军是掌握战场动向、运筹帷幄的决策者。

战车方阵

战车方阵由两辆威利斯吉普车雕像组成。是美国威利斯汽车公司研制的一款军用越野车。车身高度不超过85厘米,便于隐藏,选用低压轮胎、四轮驱动、车子速度快、自重轻,便于运输,通过性强。在当时路况较差的滇缅公路上使用效果较好,广泛装配于滇西作战的远征军部队。

战马方阵

战马方阵由10匹膘肥体壮的战马组成。也表示松山历经大战十次。1944年滇西大反攻前夕,滇缅公路还未打通,车辆无法通行,怒江西岸山高谷深,道路崎岖,我远征军战备物资只能靠民工抬,骡马驮运。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一切对人类有过帮助的生灵,我们都应该心存感激。

老兵方阵

老兵方阵由28座2013年9月3日前尚在世的中国远征军老兵雕像组成,为了表达迟到的关怀和对中国抗战的深刻理解,让后辈铭记中国远征军的悲壮历史。

娃娃兵方阵

这场战役中还有一群娃娃兵,远征军群塑中专门为他们建造了方阵,由21座小兵塑像组成。孩子们穿着肥大的军服,代表着7000多名参战童子军,全是滇西籍,从初上战场的那天起,他们就学会了视死如归,其中有位名叫张全胜的9岁娃娃兵,在松山战役中被日本人俘虏了。当日军问他想怎么死时,他大义凛然地回答:“我已经死了,可是中国永存!”日军幸存者回忆当时的情景,感慨道:孩子虽小,但眼神坚毅,其不屈的英雄气概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小英雄最终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下,如今来看,他还是一个小学生的年纪,却担起了抗日救国的重任而捐躯.......

孙立人将军

抗日名将孙立人1900年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成年后投笔从戎,是抗战中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令日本鬼子闻之色变的常胜将军,有“丛林之狐”美誉。

纪念碑前吹号的号手就是雕塑群作者自己的形象,他意在唤起大家铭记历史,不忘往事。

松山战役纪念碑

跟着讲解员的引导,队员们步行来到庄严伫立的松山战役纪念碑,记载着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历史。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纪念碑前合影留念,缅怀他们的丰功佳绩,表达我们无限的哀思。我们一定会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不断进步,用实际行动来缅怀先烈。

松山战役遗址入口

老干塘

老干塘,是战争之前就有的。当时它是一个季节性水塘,只能靠雨季积水,冬季常常枯竭,老百姓用于牲畜饮水,称之为“老干塘”。在战争爆发后被日军占领了,日军为它起了一个名字,叫“由岛池”,是根据一个日军中队长的名字来命名的。今天呈现在大家眼前的老干塘,从附近的808水库引了活水注入,常年清幽碧绿,已成为松山一道靓丽的风景。

队员们沿着木栈道拾级而上,各式弹痕、战壕、单兵掩体、地堡残迹遍布,阵地遗址棱角分明,战争的痕迹历历在目,涤荡心灵。

道人坪子

来到半山腰,出现一个约1500平方米的草坪叫”道人坪子",这里曾是日军的练兵场。当年中国远征军工兵挖掘坑道炸敌堡就是从这里开始的。1944年8月初,中国远征军反攻收复该地后,将其作为仰攻松山主峰子高地的前沿指挥所和主要兵力集结地。

00:24

从“道人坪子”沿路崎岖而上,沿途中清晰可见挖的两条长150米,深1.8米,宽1米的爆破通道,上用10毫米钢板覆盖,每2条交通壕连向一个主堡,采取对壕作业,可直达敌堡之下(离主峰敌堡30米处,改为暗道,暗道打至堡垒的正下方做成药室),这种办法看似很原始,但它撕破了日军主阵,改变了敌我双方的攻防系统。

猫耳洞

今天我们看着十分狭小的猫耳洞是当时松山战役中战士们经常待的地方,这个洞可让战士在里面躲避敌人的攻击。当时的士兵口中一直都流传着一句话:在猫耳洞中待上一年,一辈子的苦都吃完了。猫耳洞因形似猫耳朵而得名,一般洞口宽1.1~1.5米,高1.4~1.7米,深1米左右。

战士们长期待在洞中,很多人都长时间不曾见过阳光,当时的士兵们都有一种信念那便是:假如有一天,我们能够活着出去,能够活着看每天的日升月恒,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为了这个信念,我们一定要活着,一定不可以辜负生活对我们的期望。如今的我们都不曾经历过那种犹如天堂,又犹如地狱般的生活,但是我们依旧要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是有多么的美好。

松山主峰爆破坑道之一

讲解员跟我们说现在的我们看见的两个主峰爆破坑道目前在修缮中,包括一些当年挖掘的地道、战壕也在修,修好后可以让游客进入参观。

曾经的子高地上两大地堡一南一北互为犄角,二百多日军困守在内极难攻克,远征军高层决心从地堡外100多米处挖掘坑道至地堡正下方,再以炸药轰击。第8军工兵连奉命上山,连续奋战数日挖出了左右两条暗槽,在日军地堡下形成了两个炸药室,共安放了TNT炸药120箱共3吨(左侧堡垒70箱1.8吨,右侧堡垒50箱1.2吨)将其最终摧毁。
松山主峰爆破坑道之二
松山主峰子高地
红帽坡梁子

我们从子高地向下,来到11号碑桩“红帽坡梁子"。"红帽坡梁子“是通往子高地的最后一个阵地,在茂密的树林和灌木从中,脚下全是掩体交通壕、弹坑。

神秘的远征军信件

从松山子高地下来的步道右边,有一封神秘的远征军信件。是1944年松山战役结束后,八O八村民杨仲和在滚龙坡一名牺牲的远征军士兵身上发现。

全信的内容是:

"杨柳修枝自明!!!四海以出山!!!牡丹以下山!!!梅花为首!!!!!玉碑为记!!!!!!龙以联材!!!!!!星锁打开心血泊!!!!!!星锁打开肝肠断!!!!!!八月中秋老地名!!!!!!山华化为一江!!!!!!一笔写三篇!!!!!!一字认三年,惠土太平定坤乾!!!!!!!!!"

落款处写“烦至XX假的真不得 真的假不了”及、三个“A”叠写及“无名无姓无代号代”"AK14646令”等字样。

是家信?是密函?还是情报? 七十多年来没有人能解读。

信是用毛笔写的,里面运用了大量感叹号,可见表达情感之强烈。

肉搏山战场遗址
00:15

现在我们看见两条路中间就是曾经的小山,原名马槽洼头。我远征军士在这拼死抵抗,与敌展开近战肉搏,并最终守住阵过后清理战场,敌我双方缠打撕咬,死在一起的兵战壕里就有62对,阵地上肢离体解,肠肺、手脚、耳朵、眼珠和肠子随处可见,场面十分骇人。因此,后人将此山称为“肉搏山”。

沿着路途一直向下,随处可见的交通壕、战壕、暗堡、掩体、兵舍之类的。
日军补给车道

我们正走着的栈道地面和左边简易公路是日军所修筑,公路总长约10公里,宽4-5米。一条从大哑口至双人坟坡头,日军称“战斗司令部”,远征军称“未阵地”:另一条是从大口-大寨-西山阵地(远征军称“3号阵地”)分叉,一线进入“下山口观察哨”,另一线进“联络阵地”“阿图阵地”(远征军称4、5号两阵地)。

标识牌

看了所有的标识牌信息,心情是无比沉重,根本无法想象当年是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才夺回了松山。

1942年5月,日军占领了滇西地区,花费了两年时间,将松山基本挖空,建立了一个堡垒阵地群的大型防御工事。当时的日军凭借着地理优势和事先修建好的防御工事,认为国军不牺牲10万人,都攻不下松山。

1944年6月4日,松山战役爆发,国军派出了接近2万人参战,再加上后勤以及一些民众的支援,共计有5万人左右,而日本方面的守军只有1000多人。

这场战役中由于国军的大量伤亡,他们急需新生血液来补充他们的力量,但松山地区能参战的成人基本都已经参战了,只剩下了一群孩子。因此国军只能被迫征召了7千名娃娃兵,这群娃娃兵年龄大多都只有15岁左右,最小的甚至只有9岁,但这群娃娃兵却丝毫不惧。他们经过短暂的训练,就参加战斗。但即使这样,日军仍旧坚守了96天。直到9月7日,松山战役才彻底结束。

而在这场战争中,国军伤亡人数达到了7753人,战损比达到了恐怖的1:6.2。而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除了日军占据了地理优势并且修建了防御工事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国军和日军在军事素质上的差距。

松山战役的胜利,标志收复滇西路上最难啃的骨头已经啃下来了,也吹响了中国大反攻的号角。

阵亡将士公墓

中国远征军第八军第103师抗战阵亡将士公墓埋葬了103师阵亡将士672位,是该师官兵在胜利后,来此收集的该师阵亡将士遗骨,墓碑上刻有师长熊缓春撰写的碑文 (题词)和先烈的姓名。

再次回望,我们向这群深植于松山土地上的中国民族之魂致以深深的鞠躬!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致敬!

00:12

通过此次实地参观松山战役遗址,现场感受一幕幕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誓死守护祖国山河的事迹让队员们深深感受到当年抗日先烈为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付出的艰辛努力,对中国远征军的视死如归、浴血奋战,以付出惨痛的生命为代价所取得的艰苦胜利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无限的缅怀。

大家深受教育,不仅使思想得到了升华,灵魂得到了洗礼。时刻谨记吃水不忘挖井人,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弘扬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不忘初心。

各位队员手抄报

这次松山行,队员们深受革命先辈事迹的震撼,用自己的笔触也表达了对先人的怀念。用一张张手抄报来缅怀先烈,寄托哀思。

阅读 79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