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国尼尔.波茨曼《娱乐至死》有感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年》中预约人类将会遭受外力压迫,失去自由,赫胥黎则在《美丽的新世界》中表达了另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娱乐至死》想告诉大家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娱乐至死》出版1985年。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商业和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日渐娱乐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就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以其独特的见解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美国社会由印刷统治转变为电视统治的过程。他的这一观点集中体现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该书不仅是对印刷时代与电视时代之间文化变迁的细致探究,更是对后现代社会文化现象的一次深刻反思。
印刷术的统治时期,信息传播主要依赖于书籍、报纸等印刷媒介。这一时期的信息传播特点是理性、秩序和逻辑性。文字作为主要的传播手段,要求读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印刷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对于形成社会公共话语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公共话语以理性、有序的方式呈现。
波兹曼对于电视统治下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表达了对于这一现象的忧虑。他认为,技术的进步并不意味着文化的进步。在电视统治下,公众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素养都可能受到影响,导致社会的文化水平下降。
《娱乐至死》虽然是对美国社会文化的探究和哀悼,但其对于全球范围内电视时代的影响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加迅速。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警惕波兹曼所提出的问题: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过于追求娱乐化、肤浅化,而忽略了对于信息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随着电视的普及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逐渐取代了印刷媒介的地位。电视声像并茂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更加直观、生动,吸引了大量的观众。电视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电视声像的即时性、直接性和广泛性,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直观,但也导致了信息传播的肤浅化、碎片化。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电视统治下的社会,公共话语的特征已经由理性、秩序、逻辑性逐渐转变为脱离语境、肤浅、碎化。一切公共话语都以娱乐的方式出现,新闻、政治、宗教、教育等都无一例外地被纳入到了娱乐的范畴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公众对于严肃话题的关注度逐渐降低,对于娱乐的需求不断增加。
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信息的筛选和鉴别能力。在享受电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娱乐的同时,也要保持对于信息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娱乐至死的文化现象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面的信息和娱乐所迷惑。
《娱乐至死》是一部对于印刷时代与电视时代文化变迁的深刻反思之作。通过对于这一问题的探究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社会的文化现象和信息传播方式,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如今随着高科技的越来越发达,人工智能和人工机器人的出现,在很多领域,人工智能将取代人,各行各业的人员都将失业,机器人的人性化,造出比真人还要好的机器人,意味着,人要被机器人所取代而灭亡。以前认为的神话,如今都成现实。想想一部手机就彻底改变了人类:宗教都没有做到的事,手机做到了。细思极恐。哪一天,父妻两都离婚,买一个机器人做夫妻,过上比人还幸福的日子。以前说:人类将毁灭在发达的科技上,不是空话,离这一步不远了。
社会,教育和媒体是不是也应该稍微反省一下,如今这一糜烂的环境是不是你们也应该稍稍负起责任。如果金钱至上的压力不再留存;如果媒体追逐的不再只是明星;如果教育能够不断板正我们的思想......那《娱乐至死》还会有生存空间吗?赫胥黎的预测失败了,尼尔.波兹曼预测成功了,一一都被现实应验了,他们两人的预测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