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站史文脉—讲述山海关站“机车牵引倒溜调车法”的故事(故事十九)

郑胜达
创建于07-14
阅读 69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上期,我们讲述了薪火相传“让头拦尾溜放法”的故事,故事记录了山站调车人的智慧和辛勤付出,折射出企业安全文化的根和魂,引导青工弘扬铁路时代精神,植根于青年人心中。

     今天,和大家共同分享具有山海关站特色的“机车牵引倒溜调车法或作业法”的故事(简称“倒溜”)。这个故事与上期讲的驼峰调车“让头拦尾溜放法”有所区别,虽然都属于调车,但作业方式方法有所不同,“倒溜”弥补了车站调车工作的空白。我们深度探讨山海关站调车工作从创新中发展,从发展中创新,从质变到量变,再到新的质变过程。把倒溜调车法的优势和作用讲出来,回答事物发展客观规律,通过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开拓进取,不断寻找创新机会,进一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这个故事诠释了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

      新中国成立后,车站取消了旧社会的调车组织和作业方法,重新组建成一支调车队伍,制定一套比较完整调车组织和调车工作制度,使调车工作向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国家投资新建了编组站(运转场),对原货场进行了改建扩建,增加了两条线路,原线路进行了延长增加容车数,改善职场作业环境,提高了调车组人员生活待遇,调车作业以推送法为主。

     1951年以后,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国家继续投资改善山海关站调车设备。与此同时,山海关站大力推广全路平面牵出线调车溜放法和惰力多组溜放法,取送作业配备了专用调车机,货场捣车开始允许溜放作业。从而,提高了调车取送作业能力,压缩了货车一次作业时间,调车作业进入了溜放时代。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1971年开始至1972年末,山海关站进行了两次扩建改造工程。工程结束后,货场装卸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八、九调取送自站作业车(含整理车等)日益增长,取送调跑不过来了,调机去运转场取送作业,经常遇到没有条件等信号,信号员不敢抢勾作业,怕耽误接发列车或主体调解体作业,调车组等来等去,浪费了时间,延长了作业车调入时间,卸车装车受到了影响,出现了货场零担中转货物积压,作业车一度延长。原山海关站货调员夏义曾说过:“取送调到运转场取车我就脑太疼 ,急得火上房,经常打电话催信号员抓紧放行”信号员认真盯台,抓住机会从列车夹缝中挤出点时间放行取送调。但这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治标不治本,创新才能走出困境。为什么取送作业困难多?道理很简单,道岔交叉多、作业干扰大。比如山海关编组站场型特殊,属于双向二级五场综合式站型,上下行正线在两场之间,取送调交叉作业频繁,无隔开设备安全风险极大。货场东西场型特殊(尽头货场),西部是尽头线,只有从东部调入车辆,一头作业机车经常转向,增加作业频次。由于调车取送作业经常等条件,调车组一班取送作业只能完成10几次(批),货场经常出现零担中转货物积压等问题。所以,山站人以大局为重,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采取固定区域取送作业办法。譬如八调在上行区域(南侧)专用线取送作业。九调在下行区域(北侧)专用线取送作业,减少交叉作业干扰,减少侵正调车频次,缓解了调车取送作业压力。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阶段,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出入关货物运输量不断攀升,客货列车密度不断加大,客场咽喉道岔通过能力达到了极限,山海关站零担中转车高峰期日均100多辆,取送调忙得不可开交。上下行驼峰解体量达到满负荷,上行到达场、下行南北场,始终保持满线状态。上行解一列接一列压线接车,下行开一列接一列腾线接车,货车多实在没办法先把它接入客场停留等待空线,有条件接入运转场,到了交班时还留下待解列车。让八、九调到东头顶送作业车没有条件,只能从西部牵引车辆到本站转向,到本站调机带着车辆转向,经常压东水关铁路道口,该道口是山海关区最繁忙的道口,24小时车流人员不断,货场调车作业一转一捣就是20多分钟,大组车就是30多分钟,影响车辆人员通行、职工上下班,当地老百姓有意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了社会和铁路部门的焦点。

     这时,有人站了出来,谁呀当时负责本站的调车指导代玉峰,他参加交班会调车组提出货场采用“机车牵引倒溜作业法”的建议,他向站里主管领导作了汇报,站里领导向原锦州铁路局、分局领导汇报,得到了上级的大力支持。时任站长刘文成同志主持召开专题研究,大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事求是、精心谋划。货场调车一直采用一种惰力多组溜放法,倒溜作业不允许,限制了手脚,得不到发展,只有优化作业方法,采用多种溜放法,才能解决取送作业问题。经过研究,大家认为这是个好建议,它来源于山站调车人的智慧,来源于运输生产实践,符合山海关站运输特点,符合调车作业方式和调标要求,车站采纳了这个建议。

    建议采纳后,为了稳妥起见,站里指派安全工程师孙福佑负责,拿出实施方案,他在50年代曾创造出具有山海关站特色的“孙福佑调车法”,有调车实践经验。他跟取送调写实,比如作业计划、取送次数(批)、辆数、时间、等待信号时间及取送地点等都记录下来。与调车指导代玉峰、车景奎,线路值班员等调车扳道人员研究“倒溜”方案,分析了货场调车设备、线路坡度等基本要素,手扳道岔,从设备上具备了倒溜条件,研判了安全风险,采集了车组溜放速度等有关数据。经过论证,调车组与司机统一了思想认识,孙福佑工程师与机务技术部门协商,双方达成一致意见,通过各班试验倒溜成功。车站制定了实施方案,下达了技术作业通知,取送调允许在货场进行倒溜作业,明确了倒溜车数10辆(含10辆)以内等规定。随着货场设备变化,按照货场线路有效长、容车数等补充规定倒溜辆数。张长禄回忆说:“有一次时任站长路文华到货场实地检查调车工作,当时我是队长,站长仔细查看调车组倒溜作业,看得很细,和我们探讨每一个作业环节,肯定了倒溜作业的作用 ,鞭策我们再接再厉,我们这个分界口很重要,希望你们抓住重点,不能有麻痹思想、侥幸心理,确保调车作业安全!”

    关于“倒溜调车法”的解释,首先符合逻辑思维,意思是依靠调车机牵引力和推力,调车员(调车长)向司机发出信号指令,机车与车组分钩 ,调机进入一股道,车组进入另一股道,完成调机转向任务。倒溜结束,调机挂基本组进行惰力多组溜放就是这个过程。作业前,调车组人员做好前后选闸试闸等准备工作。作业中,确认道岔开通位置,掌握车组与调机间隔距离,如果手闸调速不当,容易把机车关里边,进行二次作业。所以,调车组、扳道、信号员、司机四者配合默契,动作协调一致,不能有一点闪失。调机转向后,顶送到运转场直接编入列车,或牵引到运转场上下行驼峰解体,节省了调车作业钩数,提高了调车效率。


     确保安全提高调车效率,是倒溜调车法的独特性所在,说白了就是走好自己的路,跨过前辈铸就的桥,传承企业优秀文化。倒溜调车法的优势在于减少外线作业,侵正调车作业频次,减少对驼峰解体的干扰等调车活动。

    当初实施倒溜作业不是一帆风顺,新手作业不熟练,手闸调速不当,有时把机车关里边,出现了不同声音,有人提出放弃这种作业方法。但山站调车人不信这些,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经过不懈努力,千锤百炼,确保了每个作业环节精准无误。从而提升了调车组工作质量,使新的倒溜调车法稳步推进,发挥了突出作用。

   实施“倒溜”后,车站调车有两种取送作业方式,一种是顶送方式,一种是牵引方式 ,两种方式优势互补。顶送,调机先到运转场东部转向,通过驼峰调车区或其它线路顶送下行5道(下4)、上行15道本站作业车集结车组。顶送车组,调车组需要派人到前边领车直接顶送到货场,然后排风溜放入线对好货位。牵引,调车组先联系越区,派人到后边搭乘,调机直接到上下行西部挂车,到本站转向后解车组溜放入线对好货位。调车选择前者还是后者,首先根据接发列车情况,上下行驼峰使用情况,采用那种调车方法最为合适,最利于分界口畅通就采用,增加了调车灵活性,也是考验行车计划、调车组人员的智慧和应变能力。其作用解决了车调入不进去,装好的车取不出来的问题,加快了取送作业的速度,确保了及时配车,装好及时挂运,使调车组取送作业每班由原来平均14次(批),提高到每班28、9次,增长定额一倍多,一次作业时间年压缩两个小时左右。减少了调车作业占用东水关铁路道口的次数,汽车司机不用担心道口堵车事情的发生,为当地老百姓办了一件好事,得到了群众的赞誉。

     走访原山海关站调车队长张长禄,今年80岁,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优秀共产党员,曾任山海关站运转车间乙班一、三调坐台调车员(班组长),该调车组在1978年荣获铁道部“全路先进调车组”等荣誉称号。他说:“我入路就分配到调车组 ,调车和我有缘,我挺喜欢这一行,当时作业条件艰苦,下铁鞋一趟接着一趟干太累了,到了下班腿都软了,在身体下滑的时候没有放弃,有高血压病,靠吃药顶着坚持上班,一干就是43年,兑现了入党时的庄严承诺,把一切献给了党的事业”。退休后遇到青年人讲讲这段历史,他们爱听。

     优秀共产党员,原山海关站运转代副主任兼调车指导(工人技师)王海军回忆说:“倒溜作业是调车工作的一部分,在岗时我非常喜欢倒溜调车法,节省作业时间,我经常到货场检查指导这项工作,组织调车全员开展`学标对标达标’活动,平时向青年人传授工作经验,讲清静观速、动观速的基本原理,讲清观距、选闸试闸、铁鞋目的制动等调车方法技巧,比如把机车车辆分勾时,调车员昼间显示信号旗,夜间显示信号灯。有的好学青年人向我请教,我就把绝活绝技传授給他们,经常鼓励青年人要有理想、努力学习技术业务,辅导他们参加原锦州铁路分局调车技术表演赛,取得了好名次”。

    一次遛弯巧遇原山海关调车值班主任(调车长)刘春义,是车站优秀共产党员,和他聊起了调车来,他说:“我干一辈子调车没磕没碰真的很不容易,取送调的活不好干,货场倒溜作业撂闸掌握不好把机车关里边,进行二次作业,回想那时的累,能平平安安退休就知足了!”知足常乐是山站调车人的思想境界和优秀品质,他们脚踏实地干得很多,说得很少,聊着聊到谁发生了工伤毛骨悚然,不在聊了非常痛心。取送调都是全能型硬手,站场线路坡度、有效长、道岔编号、信号机位置、行车调车设备等技术作业流程都要熟悉掌握,有勇气应对恶劣天气的挑战,有胆量干着跟车跑飞上飞下“苦累险“的活,有情怀心里装着车站的安全发展以及分界口畅通,心系铁路,他们想着为铁路事业多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2002年初,秦沈客专接入山海关站客场,车站第二次改造客场,拆除了货场、二货场等设施,“倒溜调车法”历经三秩春秋,结束于立志之年,调车前辈为山海关站创业史、奋斗史和发展史写下了浓重一笔。

     昔日,我们回望往事,想起一幕幕山站调车人拼搏的场面,我们无比自豪,为这个时代留下了辉煌成就的记录,留下了难以忘却的拼搏足迹,微光之炬点亮心灵,青工朋友你们奋斗在暑运第一线,为你们加油鼓劲,继承铁路光荣传统,用青春力量谱写铁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撰稿人:郑胜达



山海关站关工委

2024年7月28日

阅读 69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