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飞燕(铜奔马)背后诸多的有趣历史故事

一路修行2026
创建于07-13
阅读 24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马踏飞燕背后的诸多故事 

    2024年高考人数约1342万人,中考人数约3300万人,还有各级各类专职教师约1891万人,其他非毕业班人数约2.45亿人(2.91亿-1342万-3300万=2.45亿),总计约有3.1亿人将进入暑假模式,旅游大军将至,此刻我国每年的旅游季将进入巅峰时期,凡是前往甘肃旅游的游客,永远绕不开的就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马踏飞燕,要想一睹其风采,一定要事先预约,不然就会与之擦肩而过留下遗憾。 

事先要预约的哟

纵观我们的旅程,我们看过了许多的山山水水,也走过了许多的大大小小城市,其中也不乏看到了一些拥有马踏飞燕标志的城市,每当看到这个马踏飞燕的标志,总是让人激动不已,这个标志就是由我国旅游局于1995年3月颁布的:凡是当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都要修建“马踏飞燕”的雕塑,因此,每当我们看到马踏飞燕雕塑时,就知道这个地方的旅游资源都是杠杠的。

马踏飞燕:优秀旅游城市标志

 我国宝贝无其数,马踏飞燕为至尊。这是为什么呢?

马踏飞燕诞生于2000多年前的东汉晚期,在那个工艺落后的年代,能把金属青铜打造成如此夸张的、精美的、巧妙的、浪漫的艺术作品来,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让人感叹不已,此乃神作也! 

铜奔马

马踏飞燕的艺术价值不仅享誉海内外,而且还是孤品,1986年被认定为国宝级文物,并于2002年1月被国家首批列入禁止出国(境)展出的文物。可见马踏飞燕的重要性是非同一般的。

马踏飞燕真品每年展出时间仅为168天,即每年的5约1日~10月15日,其余大部分时间则是回到库里,进行保养和锈色,以及对腿部支撑点的监测;当您看到马踏飞燕的展品时,其腹部下方有一小棍支撑,那它就是真品,其余时间您看到的则是仿品,所以呀,游客们还是要在每年的5月1日~10月15日时间段去参观。

真品展出

我对马踏飞燕非常好奇,于是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总算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今天我就做为一个知识的搬运工,将众多的关于马踏飞燕的知识整合起来,分享给大家,目的是让大家能够简洁的对马踏飞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有错误之处敬请指正。

马踏飞燕的艺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这是它成为国宝的根本原因所在,其中让我最为好奇的就是它的诸多“名字”,自它出土以来,它的名字就倍受争议,历史大家都纷纷展开了各自的论证,各家都有各自的历史依据,因此它的名字就变得五花八门了。

一、首先我们来说说马踏飞燕的名字究竟有多少个?它究竟应该叫什么?

其实做为老百姓的我们,大多数只知道它叫马踏飞燕,殊不知它有很多的名字:马踏飞燕、铜奔马、马超龙雀、马踏龙雀、马踏飞隼(sǔn)、铜鹔(sù )鹴(shuāng)马、马袭乌鸦、凌云奔马……还有许多,但主流的叫法有:马踏飞燕、铜奔马和马超龙雀,而在文博界只有铜奔马的叫法,其余均为民间叫法。

这才是  马踏飞燕

为什么它会有这么多的名字呢?都是因为马蹄下的那一只飞鸟的争议而导致的,究竟是什么鸟?众说纷纭,因此就产生了许多的不同的叫法。

那么它究竟应该叫啥?主流叫法有三:

1、关于“马超龙雀”的叫法:

随着对东汉张衡《东京赋》文献的挖掘,学者牛龙菲在1983年全国敦煌学会上首次提出“马超龙雀”的叫法,这个马超可不是三国里的人物马超,而是指“天马”超越了龙雀,龙雀是我国传说中的神鸟;牛龙菲依据《东京赋》中的“龙雀蟠(pán )蜿(wān),天马半汉”这一句描述而得出的结论,这一句话的意思是:神鸟龙雀,盘旋飞翔,天马行空,纵横驰骋。也就是说,马超龙雀的创作者就是根据张衡《东京赋》里的此句而创造出来的。“马超龙雀”虽然当时被《新华社》报道过,该报纸至今存放于武威雷台博物馆,但因其依据比较单一,因此并没有被学界所接受。

张衡的《东京赋》

人民日报转载

新华社报道

2、关于“铜奔马”的叫法:

在过去,由于马踏飞燕的称谓百家争鸣,业界也无法定论,只好沿用中庸的、不会出错的叫法“铜奔马”。其实考古界有着自己一套命名规则的,甘肃博物馆遵照考古学科规范,按照文物的质地、形态和性质用途,将其命名为“铜奔马”,因此,“铜奔马”一直作为官方命名被各文物部门所使用,马踏飞燕只是民间对它的称谓,在业界是不会这么叫的。

当时铜奔马出土后不久,就被送到甘肃省博物馆收藏,而当时登记造册时用的名字就是铜奔马,虽然这个名字不能准确表达出此文物的真正艺术内涵,但它一直是业界公认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3、关于“马踏飞燕”的叫法:

在武威雷台一号汉墓的墓道口处,悬挂了一幅介绍马踏飞燕的镜框,上面写到:郭沫若见后,脱口而出“马踏飞燕”,从此马踏飞燕就叫开了。

雷台汉墓壹号墓牌匾介绍

“马踏飞燕”的叫法,大家都以为是郭沫若起的,其实不是郭沫若起的,此文物于1969年9月出土于武威,出土后不久,就被送到甘肃省博物馆收藏,两年后,即1971年9月郭沫若才见到此物。

为了此事,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还专门拜访了当时接待郭沫若一行的甘肃省博物馆的老馆长初世宾,老馆长回忆说:“马踏飞燕”在郭沫若来甘肃之前就已经在民间叫开了,究竟是谁起的已无从查证了。

文物局马玉萍局长

可见,马踏飞燕只是借郭沫若之名来画龙点睛的,武威雷台汉墓博物馆这么做的意义,您懂得。

郭沫若当时见到此物后,为其艺术之高超而赞叹不已,感慨之余写下了不朽的诗句: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lǚ)衣。从郭沫若的诗句当中也不难看出,郭沫若用的是铜奔马,并未使用马踏飞燕,这也佐证了马踏飞燕并不是郭沫若起的。

4、最后,关于马踏飞燕究竟叫啥已经不重要了,不管怎么叫,我们都能知道叫的是啥,指的是谁……马踏飞燕的名字已深入人心。

二、“马踏飞燕”诞生的背景:

在冷兵器时代,一个国家马匹的多寡,在某种程度上说它决定着国家的兴衰,因此历代王朝极为重视“马政”,“马政”制度影响了我国三千多年,直到机械化部队的出现,马匹才渐渐退出了战场,于是马政退出历史舞台。

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特别喜欢中亚大宛(yuān)国的良种马,即汗血宝马,汉武帝刘彻还专门为之取名为“天马”,为了天马,汉武帝曾派李广利远征大宛,使其臣服,为汉朝提供良马。

为此汉武帝刘彻作诗《天马歌》

太一况,天马下,沾赤汗,沫流赭(zhě)。

志俶(tì)傥(tǎnɡ),精权奇,籋(niè)浮云,晻(àn )上驰。体容与,迣(lì)万里,今安匹,龙为友。

意思是:天神太一赐福,使天马飘然下凡。这天马真是与众不同,它奔驰时流出的汗是红色的,好像满脸红血,此马因而被人们称为汗血宝马。这天马的状态不同凡响,情志洒脱不受拘束,它步伐轻盈,踏着浮云,一晃就飞上了天。它放任无忌,超越万里,凡间没有什么马可以与它匹敌,它志节不凡,唯有神龙才配做它的朋友。

天马歌(剧院)

天马(汗血宝马)不仅是马匹中的战斗机,而且很是聪慧,经过训练,它可以走出对侧步,即顺拐,对侧步马匹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减少对骑乘者的颠簸,特别适合戈壁地貌行走和奔跑,被驯化后的天马,还可以将这种对侧步遗传给后代,您说神奇不?难怪汉武帝这么钟爱大宛的汗血宝马(天马)。

汉武帝对马政非常重视,使得马匹数量,尤其是优良马匹的巨增,为打败匈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于是乎,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汉代的马文化自然就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举国上下崇尚马文化,因此,在汉代以马为主题的雕塑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并且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不仅有铜奔马,还有陶奔马、木奔马、泥奔马……

在今天的武威的“河西都会园区”中就有天马广场和天马剧院,这是对当时的马文化的再现,也是武威借助天马而打造的以天马迎天下的文化品牌。

天马广场

三、“马踏飞燕”艺术价值所在:

马踏飞燕诞生的时间大约是东汉晚期,考古人员是根据墓中出土的五铢钱和文物上的铭文,把年代锁定为东汉晚期,这也是目前学界及民间最为广泛接受的说法。

马踏飞燕确实是一件珍世奇宝,在两千多年前,在那个手工艺都欠发达的年代,能把金属雕塑做到如此精美,惟妙惟肖(xiào),实乃奇迹也,马踏飞燕的铸造工艺是分范合铸法,即分别铸造马身、马尾、马腿、飞鸟等部件,再合铸完成整体造型,同时还在马腿内夹入了铁芯,以增强马腿的支撑力和强度,从马踏飞燕右前蹄底部清晰可见残留的锈蚀铁芯,还有马屁股上一左一右的两块铁垫片的锈斑,这工艺实在是太高超了!马踏飞燕重7.15公斤,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厘米,奔马微微地偏向一侧昂着头,调皮地嘶鸣着,马头 顶花缨 微扬,昂首扬尾,尾打飘结,浑圆的写实躯体呈流线型,四肢动感强烈,三足腾空,成对侧步,右后蹄踏一飞鸟,飞鸟展翅,惊愕回首,全身着力点集中在展翅飞翔的飞鸟背上,形成了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腾飞之势,烘托出一匹天上的飞马,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不仅构思奇特、造型优美,而且完全符合力学平衡原理,完美地塑造了运动速度与整体平衡相统一的天马行空的态势,该文物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精湛,堪称青铜艺术的极品,充分体现了古代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铸造技艺,实在是太巧妙了,这也许是“天马行空”成语具象化的展现吧,不禁(jīn)让人联想到异曲同工的、艺术表达手法一致的“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杰作来。

四、马踏飞燕的墓主人是谁?

有一些资料说是墓主人是张掖长张江,还有人说,张江就是马踏飞燕的创作者……其实都不是。

考古人员在墓主人身上发现了一枚象征身份的印章,但锈蚀比较严重,只能辨认出“张某将军”,除此之外就是几件刻有“守左骑千人张掖长张君”等铭文的文物,因此,墓主人究竟是谁,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出土的铭文

五、“铜奔马”的流年大事记:

1969年9月铜奔马在雷台汉墓出土;

1969年12月铜奔马被甘肃省博物馆收藏;

1971年9月郭沫若陪同柬埔(pǔ)寨首相宾奴访问甘肃,首次见到铜奔马;

1973年铜奔马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展出;

1983年学者牛龙菲提出取名应为“马超龙雀”,出处张衡《东京赋》;

1983年10月铜奔马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1985年“马超龙雀”名称被国家旅游局更名;

1986年铜奔马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1995年3月国家旅游局发出:凡是当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都要修建“马超龙雀”雕塑;

2002年1月铜奔马首批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物部门及有关领域的专家一直坚持使用“铜奔马”这一名称;

2022年5月1日始,铜奔马真品于每年5月1日至10月15日展出。

阅读 24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