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假都是孩子们玩得最快乐的时候,但同时也是溺水、坠楼、交通事故等各类意外事件的易发、高发时期,孩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以下典型的安全警示案例,旨在提醒每位家长,务必以此为鉴,时刻保持高度警觉,共同守护孩子的暑期安全,让快乐与安全同行。
01 严防溺水
【案例】7月3日下午6时许,广西南宁4名中学生结伴到邕江边玩耍,其中一学生不听劝阻强行下水,随即被水浪卷走。经一个多小时搜救作业,溺水学生终被打捞上岸,但已无生命迹象。
安全提醒
悲剧的发生让人痛心!暑假期间,天气炎热,溺水事故进入易发、高发期,家长一定要做好监护,严防儿童溺水事故再次发生!
1. 家长要常提醒常教育,让孩子牢记:天气再热,不到河塘去降温;水景再美,不到水中去感受;水性再好,没有保障别下水;别人再劝,不用生命去逞能!
2. 孩子外出,家长要做到“四知道”:知去向、知内容、知同伴、知归时。千万别放任孩子独自或结伴去野外水域玩水、游泳,以免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3. 教育孩子相互监督提醒,对同学私自下水和到危险水域玩耍行为,及时制止并向家长、老师报告。
4. 还要告诫孩子遇到他人落水时,千万不可贸然下水救人或手拉手组成“人链”救援!要大声呼救,寻求大人帮助,并及时拨打110、119、120等急救电话。
02网络安全
7月1日,盐城一名12岁的学生小徐在网上意外发现偶像的“私人微信二维码”,于是抱着试试的心态添加了该微信,期待能与偶像聊天。
谁料好友通过后,对方就立即发来消息,称私加明星微信涉嫌违法需要小徐配合调查,如不配合将通知公安机关进行抓捕,小徐一听便慌了神。
紧接着骗子在确认只有小徐一个人的情况后,便称小徐是未成年人需视频聊天核实身份信息,同时还要缴纳一笔费用,用于赔偿“明星”隐私泄露,于是在对方的视频“指导”下小徐慌慌张张向对方转了两笔钱,共计16998元。
安全提醒
暑假期间,学生诈骗案件高发,家长和孩子都要提高警惕!
1. 切勿相信网络平台陌生人“添加明星QQ号”“你有犯罪嫌疑”“免费发红包”“免费领皮肤”等话术;
2. 切勿与陌生人视频通话和屏幕共享;
3. 当遇到威胁或恐吓时,应第一时间跟父母反馈,寻求帮助;
4. 不要点击不明网站链接,不要随意扫码转账,谨慎钱款操作;
5. 家长要保管好自己的手机、付款码、银行卡账号、密码、支付验证码等重要信息。
03交通安全
【案例】7月4日,在新疆沙雅县某小区大门口停车场内,一车辆发动的瞬间,径直撞向了前方视线盲区内一名5岁孩童。这惊险的一幕把周围人都吓得不轻。
万幸的是,经过医院的全面检查,孩子只是受了些皮外伤,身体并无大碍。最终交警认定,驾驶人张某负此次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
安全提醒
暑假当中,孩子们常常成群结队地在停车场、小区道路、商铺门口等处嬉戏逗留、追逐打闹,殊不知这些停放车辆的区域十分危险!
为避免事故出现,家长要提醒教育孩子不在交通要道、停车场或小区出入口等交通状况复杂的位置停留,更不要在在行驶、停着的汽车前后、周围逗留、玩耍、蹲坐、追逐。
同时,驾驶人也要注意启动车辆时,应当在上车前绕车一周,观察车辆附近是否有人员或其它障碍物,尤其是几个盲区位置更要仔细观察。
04心理健康
【案例】7月5日,在大兴机场站,一名与家长闹矛盾的12岁男孩离家出走,准备乘车前往天津,其母亲报警后,大兴机场站派出所民警找到该男孩后,对其进行耐心的劝说和心理疏导。
男孩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鲁莽,并表示今后不再冲动行事,晚上被其家人接回。
安全提醒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逐渐有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心思比较敏感,面对父母严厉的管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加上假期中亲子相处的时间增多,稍不注意就容易产生摩擦和冲突。
为避免因矛盾激化而导致孩子离家出走等极端情况的发生,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妥善处理与孩子间的矛盾与分歧,切记不可操之过急。
如发现孩子情绪波动较大,要及时进行引导,帮助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当遇到孩子离家出走的情况时,首先要冷静分析孩子可能前往的地点,并及时向公安机关寻求帮助,以确保孩子的安全。
05儿童误食
【案例】6月29日11时许,河南省内黄县局交警大队民警张昊在出警路途中,遇到一名群众紧急求助:有一名六岁儿童误食六包头孢类药物,剂量远超儿童可承受范围,一旦药物消化吸收,生命健康将受到严重威胁。
紧急时刻,民警迅速调整出警方案,先将儿童送往内黄县人民医院,最终确认儿童脱离危险后,民警又继续奔赴在了出警的路上。
安全提醒
随着暑期的到来,孩子们的自由活动时间增多,家长需特别警惕儿童误服药物等安全隐患。
1. 家长和监护人应高度重视家庭药品管理,确保所有药品,特别是处方药和有毒药物,存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并上锁保护。
2. 教育孩子识别药品的危险性,明确告知他们不得随意触碰或食用任何药物。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孩子理解药物不是糖果或玩具,不能随意入口。
3. 一旦发现儿童误服药物,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尽量提供误服药物的种类、剂量和时间等信息,以便医护人员采取有效救治措施。
来源:安全工作与管理综自中国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