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吃饭”,不是“吃药”

5梅有
创建于07-13
阅读 50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深夜学习群”里都是些素未谋面但又志同道合和伙伴。我们相识于林忠玲老师“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构建理想课堂的教学设计课程,我们相知于一次次小组合作学习和微信交流之中。2024年的夏天我们集结成伍,相约用写作倒逼自己的“专业阅读和专业思考”……

     赴约七天来,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读完了《为了合作的教学》和《简明合作技能11讲》,并坚持每天记录读后感。接下来我还准备读《社会化学习手册》和《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说实话我自己非常诧异于自己的表现,这种汹涌而来的阅读动力来自于我再怎么赶也抢不到打卡第一人的小小的遗憾;来自于被刘莉芳老师外出培训在火车上阅读,在宾馆怕影响室友休息在被窝里打卡的感动。  戴维森说“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学习,更在于实现人的完整。"深夜学习群”共读的组织方式虽然还很草根,“三不定”原则(不定书目、不定形式、不定时限)被坚定地执行着,但就是这种弥散在伙伴之间温柔而又坚定的影响力,让我穿越“自律”和“他律”,奔向“自由”。

      我想我参与共读活动的心流体验,也应该是我要通过我的设计让学生们在课堂里能经历到的感受吧。愿我九月开始的课堂能帮助每一位孩子找到属于他们的完整。

【上图是刘莉芳老师在被窝里打卡照片。图中的文字摘录自于刘鹏老师】

       


       自参与共读以来,每天最开心莫过于翻看伙伴们的打卡记录。夜深人静,每每翻阅,似与大家款款交流,然后内心充盈……

     祝中香老师读的是《时代与逻辑:檀传宝教育随笔》。以前会觉得此书比较高大上,能在时代大背景下去审视我们的教育工作,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认知高度和思想觉悟的,至少以前我不会主动去看这类书,我的阅读一般都是基于当前要解决的问题或是立马要我交的文章。直到昨晚看到祝老师的打卡留言中的上面这段话……

      因为个体接受教育的时代背景变了,所以学生到学校里在课堂里要寻找的东西也变了,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改变以适应这些变化。知识仅仅只是帮助人实现自我完整的载体。如何将知识通过我们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实现人生意义,需要教师的潜心研究和实践。

    育人方式、教学方法变革势在必行,而这所有的变化都是为了要守住教师那颗不变的育人初心。变是为了不变。

     郑晓辉老师是我在上一期林老师的课程里认识的同学。我常佩服于他人在西藏高原仍不忘学习提升的坚持,我常心疼于他比我们内地老师更少的假期和更长的每天工作时间。但就算这样,郑老师依旧坚持更新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他也常鼓励我要坚持写,坚持输出。就是这样一位笔耕不辍的老师,昨天在他的公众号里我读出了他对自己专业阅读的反思。

       正如施萍萍老师在她啃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打卡记录中引用杜威的那句“理解是学习者探求事实意义的结果”所言,我们教师的专业阅读不能为读书而读书,我们一定要在课堂实践中去探索书本知识的意义。因为“理解是具有可迁移性的”(施萍萍老师)。



      


      今夏天年,我们相聚“深夜学习群”,彼此读着不同的书,试着与世界对话,与同行对话,与自己对话,但到最后竟发现我们读的是同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教育》,如果这本书有个副标题的话,它一定是赫然写着“一群彼此照亮,勇毅向前的人”。

阅读 50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