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学生们迎来了期待已久的暑假。为了让孩子们度过一个难忘的假期,我和弟弟首次联手组织了一次亲子夏日旅游活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旅游经历吧!
我们的目的地是我国十三朝古都西安。6月29日上午参加完瑞的幼儿园毕业典礼,就马不停蹄的回家收拾行李,终于在傍晚时分,我带着两个女儿和弟弟一家三口在北京西站候车大厅集合,各自带着行李箱和零食袋,怀着期待的心情经过安检、检票、登上自己的车厢、找到自己的包厢、收好行李,这时列车慢慢开动起来。
两个小不点上来就要求到上铺玩,大一点儿的姐姐则要吃舅妈带的方便面……我们一家人在欢声笑语中踏上了旅程。
这次旅程实属不易:原计划的青海大环线之行,因家人临行前不小心摔伤而被搁浅,这让做了充分功课的大女儿非常伤心。为了不留遗憾,经过全家的紧急磋商,迅速调整了行程,并安排好伤员,才再度启程。
6月30日抵达目的地后,我们首先办理了酒店入住手续。午餐在楼下的马苏小炒泡馍连锁店吃了来西安的第一顿饭——羊肉泡馍+水盆牛肉。大家吃着正宗美味的西安特色美食,简直有种“不辞长做西安人”的念头。
接下来的下午时光,我们坐地铁去参观了著名的陕西历史博物馆。
这所博物馆馆藏丰富,而且免费参观,但需要提前预约。我们在北京用了几天时间才预好了6月30日下午的参观场次,所以虽然头顶烈日,一家人还是兴致勃勃地来到了人头攒动的陕历博。
进门先找了讲解员,碰巧和另一家4口组成了10人团一起参观。美中不足的是小瑞刚进第一展厅就困了要抱着睡觉。闷热的展厅虽然间隔设有大风扇吹风,怎奈参观者众多,加之身抱“小火炉”,我一路汗流浃背。还好小弟几次替我代劳,我才得以稍事缓解。
在进入第二展厅后,瑞睡醒了,下地走路听讲解,才让我得以解脱。
晚餐冒雨步行到离酒店不远的红卫烤肉坊,吃烤串和鸡蛋孜然炒面。西安烤串比北京的小许多,小串1.5元/根,大串2元/根。在这里吃串不用点,服务员烤好一大把挨桌送,想吃多少直接留下吃便是,吃完空串装进桶,最后清点数量结帐即可,非常豪爽的感觉。西安的炒细面盖炒蛋也很有特色,非常合我的胃口。6人晚餐243元也不贵。
7月1日,原定去兵马俑参观,结果上午出发买票时发现当日门票已售罄,只得临时改为参观西安城墙、小雁塔、碑林。
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之一。1961年3月4日,西安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名单中唯一的古代城垣建筑。广义的西安城墙包括西安唐城墙和西安明城墙,但一般特指狭义上的西安明城墙。
西安明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区,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面积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钟鼓楼就位于古城区中心。 西安城墙主城门有四座:长乐门(东门),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安远门(北门),这四座城门也是古城墙的原有城门。从民国开始为方便出入古城区,先后新辟了多座城门,现西安城墙已有城门18座。
我们是从永宁门购票登城墙的。城墙上游人、小商贩络绎不绝。走了不久,小瑞就累了要抱。幸好走不多远,城墙上就有租自行车的项目。小弟首先去看了一下车况:只有单车和双人车两种车型,双人车小瑞不能独立骑在后座上;收费标准是单车45元/3小时、双人车90元/3小时。经过考察最终决定先租一辆单车和一辆双人车。原想6人一起骑车的计划只能调整为一人推单车,一人扶着小瑞;而让另外小姐俩骑上双人车绕城去了。
城墙一圈是13公里,我们想着1个多小时也差不多骑回来了。结果也就十几分钟,就看到了熟悉的身影。原因有二:一是遇到了障碍道路不通、放弃没再尝试;二是姐姐不适应城墙上道路的颠簸手都硌红了。后来又换了几种组合方式,每人都体验了一把城墙上骑行。在换人骑车等候中,我和大女儿还意外的发现了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含光门遗址博物馆是目前全长13.74公里的西安城墙上唯一的一个博物馆,整个博物馆不算很大,逛上半个小时差不多。
这个门是唐长安城皇城南墙偏西的一处城门,最早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唐末五代时期,长安毁于战乱。宋代新建长安城时,将唐长安城缩小,把唐长安城皇城南墙作为新建城的南墙,这样含光门就成了新城墙的一部分。清朝、民国乃至于解放后,含光门都被完好包裹在西安城墙内。直到1986年对西安城墙进行维修时,才发现了唐含光门遗址。
这也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为完好的隋唐城门遗址,其夯土保存达8米以上,三个门道的尺寸清晰。博物馆内可以看到含光门门道遗址、隋唐时期含光门复原的模型、隋唐时期到明清时期长安城位置的关系图、过水涵洞的遗址等等。还有自动控制的涵洞影片介绍,而且均免费对外开放,值得一看。
从城墙下来,我们开车前往小雁塔和碑林参观,但因时间已晚,两个景点均已闭园,只能远远的拍照留念。
晚餐则选择爱骅裤带面总店。也许正因为我们开车到餐厅时已经晚上9点多了吧,我们才没有赶上排大队等着吃面的场面,只是怀着一颗想品尝一下在西安读书多年的先生推荐的美食的心轻松地进了店。一进门我便注意到价目表旁一句醒目的话“一生只为一碗面,却不经意成为你的记忆”。我一边琢磨着这句话一面上楼找先行占座的大女儿。她已经吃上了大大的一钢盆裤带面,侄女要和姐姐一起吃,我们等了一会儿,热腾腾的3钢盆不同的面也送了上来。我和小瑞选了一碗不辣的岐山臊子面,弟妹一碗裤带油泼面、小弟一碗裤带蘸水面。3碗一共39元,我们各自尝了一下彼此的面,味道虽不同,但每碗都非常好吃!这时我才体会到那句店训的含义,真心钦佩店主不忘初心的那份坚持!我们让先行吃完的侄女下楼再要一份面条,想加到充足的面卤之中解解馋。侄女不多时端回来一份3元的面,原来就一根面条而已。侄女又吃了些,剩下的让我们也一扫而空,意犹未尽地吃了个十分饱儿。在西安的第二天让我更加热爱这座城市,正像第一天打车遇到的司机所说,在西安的人幸福指数高:除了教育支出高外,其他消费水平相对算较低的。
7月2日,我们一早出发,先去洒金桥买了趟早点,就驱车赶往华山风景区。
华山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和“华夏”之“华”,就源于华山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在省会西安以东120千米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渭,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华山是中华民族的圣山。中华之“华”,源于华山,由此,华山有了“华夏之根”之称 。这一成果首先被孙中山所引用,创立“中华民国”。据清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和历代专家学者考证:华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华山之周”,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
我们一行6人吃过早饭停好车便直奔索道登山入口的游客服务中心。远远的就看到排队的人很多,心里直打鼓这不得排个把小时才能进山呀!走近了才知道:排大队的是西峰索道,我们买的北峰索道人却很少,跟西峰相比简直就像是VIP通道。
我们一边暗自庆幸,一边快速来到检票口,但又遇到了蹊跷事:我们事先在美团买的门票,检票口查不到。检票员让我们去窗口重新购票。结果窗口同样查不到购票信息。我们只得一面联系美团申诉,一面重新买票,幸好还有当日的票。我们立即重新买票赶回检票口。看到无聊的等我们返回的小姐俩,与西峰索道入口拥挤的游客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后来在网上找到了选择西峰索道的答案。理由有三:1、消耗的体力不一样:如果是坐索道上下的话,西上北下比北上西下省力。因为西峰的海拔为2082米,旁边就是南峰华山最高峰,海拔为2154.90米,而北峰的海拔为1614.7米,距离其他四座峰比较远,西上北下的话,全程大部分是下坡路。2、人员不同:西峰索道上可以避免一大早大批量旅行团,旅行团多是北峰上,可以避免大量的旅游人员。这条线路最适合老年人和幼童,以及体力差的游客。3、路线不同:西上北下的路线:西峰-南峰-东峰-中峰-北峰一条线;北上南下路线为:北峰--金锁关--向左东峰--南峰--西峰下去。如此一想,虽然西峰索道140元单程的票价比北峰80元高出近一倍,但大家还是愿意买一份舒适爬完全部五峰;像我们这样没做好攻略的北上北下省钱策略实不可取!
我们一行6人进园便搭乘景区进山巴士,20分钟左右后到达了北峰索道脚下。经过一家热情的商铺时,买了3根登山杖。结果就几分钟的时间,我的两个女儿不见了踪影。赶紧给她俩打手机,却谁也不接。担心小瑞没有紧跟姐姐,我一边追赶一边继续拨打老大的电话,还好这次接通了,姐俩在一起。我这才长出了一口气。又拐了几个弯儿,才看到前面人流中的孩子们。追上她们,又走了不远开始排队上缆车。排了10多分钟队,终于登上吊厢,刚好坐6个人。
沿途拍合影自不必说,大约10几分钟,就来到了北峰索道的上行终点。不巧老大走下吊厢时磕到了前额,原本因买票的不快又加重了几分。结果本来就说不想爬山的大女儿,下了索道走不多远,就独自乘反向索道下山了。留下我们五个人相互鼓励着继续向中峰前进。经过几个小时艰苦地攀登,终于登上中峰。但身体不适的小不点儿又累又困开始要抱着睡觉,不多会儿就睡着了。我们只好找个地方休息,顺便让孩子睡一小觉。等候期间,弟弟带侄女先是玩了会儿扑克,后来去找厕所,过了半个小时左右才返回,据说他俩顺便爬了个东峰。正说笑间,小瑞睡醒了。我们开始下山。
下山和上山路线不完全相同:有些路段是分开的。一路上游人都很疲惫,走的很慢,但只要不停下来,就不会落下来。在从中峰返回北峰途中遇到祖孙3人:爷爷在前面拽着铁链护栏倒退着下山、奶奶则领着孩子拄着登山杖跟在爷爷后面。我和奶奶攀谈后得知:小女孩6岁了,他们是与我们同一时间坐西峰索道上的山,却用相同的时间已经走完了西-南-东-中峰,并和我们一同去坐北峰索道下山。听后非常吃惊,不禁连连称赞!她们一定是做了非常充分的攻略,选择了最适合她们的路线。我在心里也默默做了个决定:等小瑞长大一些,一定带她再爬一次华山,我们也去攀登一下另三座山峰,欣赏一下不一样的风景。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但用在华山上就有点儿不妥:上山下山都不易呀!但庆幸的是据说西峰索道排队下山的人要排3个小时,景区倡议大家由北峰索道下山,而这正是我们的选择。不过北峰索道也排了将近一个小时。等下到山下已经晚上7点多了,老大已在车里美美睡了一觉、而小瑞却发起烧了。原计划我们和弟弟一家用过晚餐再回也不得不取消,改为他们给我们打包回来,我带孩子先回酒店休息。晚上21:00多弟弟送来热气腾腾的羊肉泡馍,小瑞睡醒后吃了不少。晚上为了小瑞不着凉关了空调,结果遭到老大的抗议。
7月3日的安排是上午市区内自由活动,下午去钟楼汉服出租店租衣化妆后,晚上去大唐不夜城拍照。
爬完华山后体力消耗较大,上午我家三口在酒店睡觉休整,而弟弟一家出门逛街,并买回了早点给我们享用,万分感谢!小瑞的高烧在早上7点多终于退去,我的一颗不安的心才稍有好转。等到中午吃完早午餐,小瑞又像没事人儿似的要和姐姐一起去租衣拍照了。
因大女儿事先已预约了15:00的时段,我们14:00左右开车出发前往。西安有许多汉服出租商店,街头到处可见着古装的男女老幼。我们预约的店就在钟楼附近。在一幢大楼的地下一层,开设了许多家租衣店。先到女儿预约的店铺帮大女儿挑好一套并开始化妆后,开始给小姐俩挑她们中意的裙子。货比三家后,确定了一家物美价廉的店铺,试穿后给两个小家伙乐成了花儿,非常安静地配合化妆师化妆。
经过两个小时左右打扮,三个姑娘已经美若天仙般让人认不出来了。在租衣打卡点照了几张美图后,便开车前往大唐不夜城附近的西北莜面吃饭。饭后补妆自不必说,等我们再度出发赴拍照之约时,大女儿提出要单独去拍照,让我们自己玩儿,我们便分开各自玩耍去了。
我们三个家长带着两个小美女在大雁塔西侧的步行街边走边拍照,一直走到塔南侧广场。只见广场上人潮如织,根本找不到个清净的地方。
就在这时,有一位个子不高、略有些发福的中年男子一手拿着专业相机、一手拉着道具车来到我们跟前,询问要不要100元给2个孩子拍20张照片还加送5张。我知道大女儿预约的摄影师收费是99元拍一人30张,觉得这人收费还算合适,也没货比三家就答应了。这位“摄影师”便腿脚利索的带我们进入广场深处,来到一个花坛旁。在这里,既没有游人挤入背景,还能拍到远处的古风建筑,拍摄角度选的很独到;而给孩子们选道具摆姿势也很专业。我们看了他拍的第一张照片效果还不错,就信任的跟在摄影师的旁边,用自己的手机给孩子抓拍起来。此时又陆续来了几位带着顾客到花坛拍照的摄影师,我们才注意到有许多拉着道具车挎着照相机的人在广场上约照。
之后我们又跟随我们的“摄影师”来到大雁塔南侧一个高台上,这样避开了站在广场上的人群,拍到了一些没有人群背景的大雁塔照片。摄影师给侄女摆的倒背琵琶的姿势也非常优美,最后还给我们五人分别和了影。时间飞逝,天渐渐黑了下来。这时“摄影师”说拍完了,一共28张全给我们。我们心里很感谢。
当摄影师把他相机里的照片导入我的手机,让我看后付款时,我开始认真欣赏这半个多小时的拍摄成果。结果出人意料,让人大跌眼镜。我发现这28张照片中,大部分不是表情欠佳,就是姿势没抓拍到,根本没有我们看到的想要的效果。我把手机递给弟妹看,她也不满意。这时“摄影师”很轻描淡写地说:“不满意我帮你删了”说着就要删掉走人了。我看看黑下来的天,寻思孩子们的感情白费得多伤心呀;而且一会儿孩子还会不会有刚才的状态完成拍照亦无法推测,还是买下来留个纪念吧。就毅然决然地付了钱买了个教训。
结束了被坑的拍照,我开始联系不知所踪的大女儿,却电话不通。我们一行五人一边往大唐不夜城的方向前进,一边环顾四周。这时才发现我们已经置身于飘飘欲仙的身着汉服唐装的游人之中,真有种梦回大唐的错觉。
随着人流步入这灯光璀璨的街道,欣赏各种精彩的表演,踏着彩灯构造的路面,玩一把声音控制的喊泉,让孩子们开怀大笑,流连忘返。正在这时姐姐回电拍摄完毕,我们一看时间已接近22:00,便拉着两个小家伙,与老大共享位置相向而行,集合后回酒店。
在回酒店的路上,问了大女儿拍照的情况:她小红书上找的这是一位有着10多年跟拍经验的摄影师,网评很好。这次一共拍了40多张用时近2个小时。而且送精修3张。女儿怕效果不好,每拍一张都要亲自查看拍摄的效果。和我们路边找的冒牌摄影师,水平真不能同日而语。
7月4日是我们西安之行的重头戏——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本着“错峰人少”的原则,我们定了中午12:30-13:30的参观场次,按时来到门口。有许多导游毛遂自荐,我问了一位朴实安静的女士,6人讲解费收148元,我觉得价格合适,就答应请她全程介绍。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比较快捷的排队买游览车票、候车,坐上车不一会儿就来到秦兵马俑一号坑门前。入馆之前,导游给我们打了预防针:进去游客里三层外三层,走路靠挪,要想看到兵马俑,需要换到里边才行。当我们刚进入一号坑时,确实如导游所说,除了拥挤的游人啥也看不到。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分拨换到里边一层去看。因为小瑞要抱,我就把她驮到了肩膀上,一来她能更容易看到,二来不容易被挤倒。姐姐个子高,举着手机连连拍照,借着她的手机屏幕,我看到了被挡视线中的兵马俑。我们一边听着耳麦里导游的介绍,一边紧跟着她,以防被人群冲散。还好没走多远,人群逐渐稀疏,我们也能比较轻松的看到兵马俑了。我们错峰参观的效果开始显现。
导游一路给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兵马俑是古代中国的一项伟大文化遗产,目前发现的兵马俑坑共有三个,分别是一号坑、二号坑和三号坑。每个坑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历史价值,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一号坑:面积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是三个俑坑中面积最大的一处。主要展示的是战车和步兵混合组编的长方形军阵,由前锋、后卫、侧翼和主体构成。
一号坑的东端排列着全身穿着战袍的战士俑,约有210余人,其余每排68人,前后左右成行,共计204人组成方阵的后卫。
二号坑:面积比一号坑小,但出土的陶俑、陶马数量众多,包括将军俑、鞍马俑、跪射俑等。由骑兵、战车和步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展示了秦国的军事力量和战术布局。
三号坑:面积最小,但保存完好,未被大火焚烧过,是军事指挥部的形象资料。内部布局显示为一号坑和二号坑的指挥部,由南北厢房和车马房组成。
除了这三个主要坑外,还有一个未建成的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这些兵马俑不仅是古代艺术的杰作,也是研究古代军事、政治和社会的重要资料。
当我们置身1号坑2号平台上向前看,十个隔梁将坑分为11个过洞,其间是成排站立的兵马俑,宏大壮阔。乍看上去他们服饰、发型没有太大差别,但仔细辨别就会发现,他们模样各异,脸上细微的表情也精细传神,让人不得不惊叹大秦工匠们的“鬼斧神工”。
兵马俑博物馆是个“遗址性博物馆”,3个兵马俑坑都是“边展示边发掘”,大部分的区域还是黄土深埋、尚待发掘的状态。据馆方估计,1号坑满仓有陶俑、陶马6000余件,战车约50多辆。截至目前已发掘面积4000平方米,尚不足三分之一,一共出土陶俑、陶马近2000件,木质战车20辆。在游客熙来攘往中,不少工作人员正在坑内工作。
兵马俑博物馆自开馆以来一直备受中外游客青睐,每年接待500-600万观众,开馆以来接待总量达到一亿多人次,接待的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也超过200多位。导游介绍当年美国总统克灵顿来参观时表示质疑说:“据说秦朝士兵都高大威武,可看这兵马俑也没多高吗?”陪同参观的负责人破例让他跳入坑内验证:结果发现矮的站立俑也有1米8以上,和他高度相当,而高的则有1.9米以上,他才心服口服。
兵马俑不仅展现出庞大的气势,每件陶俑也都做得很逼真,他们的铠甲、服装、手势、兵器,甚至鞋底、发髻、头巾的样式,这些都给了我们直面2200多年前秦人或者说秦始皇身边士兵形象的一个机会,这种超时空的文化对话,可能是最吸引广大游客的地方。
在1号坑的东北角,我们注意到一个不算太显眼的井,边上立着一个标牌上写“这是发现秦俑的井址”,这是个什么井呢?原来,兵马俑的发现源自农民“老杨”的一镢头。导游将兵马俑的发现及有关兵马俑的趣事一一道来,让小瑞听得入迷,耳麦自始至终都佩戴的好好的。
兵马俑这个庞大的“大秦兵团”2200多年来一直深埋于地下,他们能够重见天日,与临潼当地几位农民有很大关系。
据报道:1974年36岁的杨志发,原临潼县晏寨公社下和大队西杨生产队的队员,也是一名复员军人。因天气干旱,非常缺水,1974年3月25日,在生产队长杨培彦的带领下,几名生产队员一共分3个组在不同地点挖井,杨志发和2个队友杨彦信、王普治一组,在村的西南边离村大概200多米远,选了地势低洼处一棵年代久远的火晶柿子树下面,开始挖井取水,杨志发下到井里用镢头挖土。第一第二天,都挖出水了,到第三天挖出很硬的红土,不好挖。中午将要下班的时候,杨志发一镢头挖到一个洞,一开始大家以为是个瓦罐窑,继续挖,泥人的肩膀、身体挖出来了,杨志发当时跟同伴说:“这不是瓦罐窑,这是个爷庙,有神像呢。”挖到3月29日,一个陶俑的上半身残躯被挖了出来。31日,更多陶俑残身断肢、铜镞被挖出。当时村民们都不知道这些是什么东西,正在此时,公社水保员房树民来检查工作,房树民对考古有些了解,他一看就将这些陶俑和距离不远的秦始皇陵联系起来了。房树民当即赶回公社给县里打电话,很快县文化馆馆长赵康民等3人就赶来了,赵康民看到这些陶俑,果断说,“什么瓦盆爷,很可能是国宝!”一听可能是国宝,杨志发和队友将陶俑用几个架子车拉到临潼县文化馆。
当时要是稍微偏一点哪怕就偏个20公分,就挖不到了。老杨“一镢头挖出兵马俑”的那个井,原址保存在了如今的兵马俑博物馆1号坑内。
劳动人民的偶然发现,从先决条件上来说给了兵马俑重现于世的可能,但不得不说,如果没有行家的“慧眼识珠”,这种可能最终还是会变成一种错过。这些陶俑在1974年3月29日与赵康民相遇,简直就是一种历史的安排。出生于1936年的赵康民,原先学习美术,后来半路改行做了文物修复和鉴定。在判断农民挖出来的泥人块可能是国宝后,他除了让农民把几架子车的陶俑碎片拉到县文化馆,还将农民拿来烧香磕头、给孩子玩的陶片全都收拢来,得知有部分出土的铜箭头被卖到了废品站,他当即出资将这些全部赎回。
之后,全世界所有博物馆都罕见的第一批特大陶俑的修复工作,就在骊山华清池旁边这个小小的文化馆里陈列室的一角开始了。赵康民尽力把一块块碎片拼到一起,按照原来的茬口用胶重新粘合起来,他夜以继日地摸索着、努力着。最终,赵康民将收集到的成百上千破碎瓦片拼对、修复,恢复了秦俑的原貌,不仅断定它是秦代之物,而且给它取名“秦代武士俑”,世界知名的“秦俑”一词就是从“秦代武士俑”演化而来。
就在赵康民默默修复兵马俑的时候,文化馆一名员工的丈夫、新华社记者蔺安稳正好回乡省亲,他看完赵康民修复的陶俑十分吃惊,写了一篇《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国务院领导看到后当即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文物部门与当地党委、政府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护好文物。1974年7月15日,秦俑考古队正式进驻西杨村考古工地,赵康民、杭德州、袁仲一等五人成为揭开秦陵陪葬坑之谜的第一批考古工作者,从此秦兵马俑的神秘面纱正式被撩开了。
其实,这几十年来,围绕“谁才是兵马俑的发现者”一直还是有些纷争的。发现者到底是打井的几位农民,还是考古专家?到底是亲自挖出了陶俑残片的算“发现者”,还是当时参与打井的几个组的队员全都算“发现者”?1995 年, 赵康民担任临潼县博物馆副馆长期间,曾为杨新满、杨志发、杨全义等农民颁发过“秦俑发现人”证书。但1999年,陕西省高级法院以终审判决的形式确认杨彦信、杨志发、杨全义和杨新满4个人为“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者”。
2018年5月16日,兵马俑最初的修复者和命名人赵康民去世,他也被媒体称为“兵马俑发现者”;曾担任兵马俑考古队队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原馆长袁仲一被媒体称为“秦俑之父”。
兵马俑的发现者是谁?至今没有定论,可能也根本没法有定论。毕竟这样庞大的“地下御林军”,这样浩大的文物发现和保护工程,不是一个人、几个人能够完成的。而上面提到的几位农民、文物专家、考古专家,他们也都为发现和保护兵马俑做出了出色的贡献,谁都不可缺少,可以说少了任何一环,兵马俑可能都会与我们“失之交臂”。因此可以说,他们一起构成了兵马俑发现者群像。
50年过去了,当初发现兵马俑的农民、最初考古的专家,不少已经作古。但兵马俑的发掘和研究工作,还远没有结束,单就1号坑来说,目前已经发掘出来的面积、出土的文物三分之一都还不到,未来的工作可能需要几代人去完成。
正如2200多年前无数能工巧匠耗费心血和智慧才打造出这支“大秦地下军团”,如今也需要无数能人、从业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血,去保护他们、研究他们,解开他们身上穿越千年的文化密码。
听着导游的讲解,我总觉得我今年暑假旅游选择西安虽属巧合,但冥冥中仿佛是天意使然。原因有二:一是今年是秦兵马俑重见天日50周年,而我今年正好50岁;二是兵马俑1974年3月被发现,而我正好在同年同月出生。我和兵马俑很有缘分。如果我在年幼的时候参观过兵马俑,也许因为这种缘分,我会选择考古学作为我的职业方向。这也让我下定决心无论有什么困难,都坚持带孩子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让她们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少一些像我这样的遗憾。
结束了兵马俑1-3号坑的参观,导游向我们推荐了地宫馆,说看完兵马俑不去看看地宫介绍有点遗憾。我们虽然觉得188元/人有点贵,仍决定不留遗憾。在去地宫馆参观途中。导游看到一个纪念品店门口立有牌子,便对我们说:“现在发现兵马俑的老杨就在屋里,可以和他拍照。”我们一听欣然随导游一同前往合影留念。但事后感觉不太对,老杨的年龄在导游口中应该70多岁,与网上报道的老杨小了10多岁。感觉又被忽悠了。幸亏只是拍个免费照片,没买高价书留念。
地宫剧院里面分为两部分:首先由讲解员带领参观介绍了秦统一后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紧接着讲解秦四大工程:长城、秦直道、郑国渠、阿房宫和秦地宫。然后我们来到一个圆拱形大厅,讲解员离开,数字投影出现了大秦朝一名乘战车穿越来的将军,他介绍了地宫的一些情况,并邀请我们一起乘坐战车,穿越去大秦旅行。
我们同其他游客被分成10人一队,一共4队,每一队被带领分别进入不同战车中。等我们这队10人登上战车落坐并系好安全带、扣上保险杠后,每人又发了一副眼镜。我们带好眼镜后战车开始启动,我们便开始了穿越大秦之旅。
我们在旅程中不光亲眼目睹了秦朝四大工程的建造过程,而且还看到了整个秦始皇地宫的景象。
我们首先穿过雄伟壮观整装待发的万人兵马俑坑,它们身披彩色艳丽的铠甲,排列有序的守卫在秦始皇地宫的周围。然后来到地宫的大门,此时需要穿过一条幽暗的墓道。四周的墙壁上点燃着千年不灭的人鱼油灯。打开墓道尽头的一道石门后,就来到了布满机关暗器的一条通道。这里的防卫措施是最为恐怖的,一般很难有人活着走进去。
随后正式进入到地宫的核心部位,眼前豁然开朗,常年灯火通明。这里所有的摆设都是为秦始皇的棺椁做陪衬的。此时,只见四座高大雄伟的兵马俑门神守卫在殿前。四周各种精美的动物雕塑和兵马车勇有序的排列着。穿过通道此时看到地宫中心的一座大殿。沿着台阶上到顶,上面盛放的就是秦始皇的棺椁。只见它的周围楼阁林立,水银用作江河湖海的装饰,奢华至极。秦始皇用水银作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但是营造恢弘的自然景观;在地宫弥漫着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秦始皇默默的躺在大殿中的棺椁里,守护着他的地下王朝。
随后战车带我们从地宫一路退了出来,并带我们游览了风景如画般的秦朝大好河山。最后战车平安返回。
结束了这趟大秦战车穿越之旅,让我们了解到如今不挖掘秦始皇陵地宫,不等于无法勘查。因为现代技术还是可以从外部进行探查的。专家们通过遥感技术、地质雷达法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等,对地宫整个情况基本都了解清楚。但真正是什么样,希望你我能有机会看到地宫开启的那一幕。
从兵马俑返回市区途中,小瑞从早上的头略热变成了发烧,但我们还是选择长安大排档西市店,作为本次西安之行最后一顿晚餐餐厅。对比几家分店,这个店最美!堪称饭店版长安十二时辰,不仅有表演,而且舞台超大超精美!菜也超级好吃,还可以围着舞台坐。我们点了豆皮涮牛肚锅、关中六小碗等都非常值得品尝!据说三楼还可以在精美马车里吃饭,下次要去三楼体验一下。
因小瑞烧的吃不下饭,而且预约了租车公司收车,我们匆匆吃完后,等候交车的小弟。但小弟一去却迟迟不回,弟妹随后去看看究竟也不见了动静。我实在不放心电联后得知遇到了租车公司的新版碰瓷儿,幸亏小弟早有准备并善于沟通,才转危为安。
回到酒店时小瑞已经烧到了39度,没怎么吃饭的她早早就睡了。我也没有像前几天那样洗完衣服很晚再睡,而是再次叫停空调就睡了。还好第二天下午的火车回京,我们可以在酒店好好休整一下。
7月5日我一觉睡到9点多才起床,庆幸的是小瑞的烧又成功的退了下去。我总结在西安小瑞两次发烧的缘由,就是孩子一累免疫力下降,加上晚上开空调睡觉踢被子受凉所致。
起床后收拾行李差不多了,我才叫醒两个闺女。等她们磨蹭完就下楼吃午饭。小弟一家没有像我们宅在酒店,而是出门逛街吃早午饭、买特产啥的。最后我们约好在酒店大厅退房后打车去西安北站,乘高铁返京。由此圆满地结束了我们这趟难忘的西安亲子游。
附上几张西安的图片作为回忆,并相约来年再一起赴一场未成形的青海大环线之旅,让我们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好河山,以此来见证祖国的发展和繁荣!同时来实现“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