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东平湖,古时称蓼儿洼、大野泽、巨野泽、梁山泊、安山湖,到清朝咸丰年间才定名称为东平湖, 是《水浒传》中八百里水泊唯一遗存水域。
东平湖风光(网络图片)
东平湖:黄河防洪的“王牌”
来源: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3-3-20
黄河下游洪水威胁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巨大损害。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以来,黄河取得了伏秋大汛连续60年岁岁安澜的巨大成就,创造了中华民族治河史上的奇迹。
奇迹的创造,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力量,黄河职工的努力,防洪工程体系的正确建设和运用等等。其中,有一个功不可没的重要因素,就是被人们誉为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的一张“王牌”——东平湖。
东平湖位于鲁中丘陵向平原延伸的边缘地带,犹如镶嵌在绿山沃野中的一颗明珠,它是黄河下游仅有的天然湖泊。据《东平湖志》记载,受黄河决溢、河道迁徙影响,东平湖历经大野泽、梁山泊、北五湖等多个时代变迁。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入海以后,东平湖与黄河连通,成为黄河与汶河的自然滞洪区,对黄河与汶河洪水起削峰作用。
历史上,东平湖是分滞黄河、汶河洪水,补充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大水柜”,发挥过蓄水除患的作用。1950年7月,黄河防汛总指挥部确定东平湖为黄河自然滞洪区。经过不断建设完善,东平湖滞洪区成为黄河“上拦下排,两岸分滞”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滔滔东流入海,下游河道逐渐由宽变窄,当行进到鲁西南泰山余脉的艾山卡口河段,河道行洪断面突然变得的只有不足300米,行洪能力骤然降低,防洪标准只有以上河段的二分之一。艾山段就好像一处瓶颈,大洪水到了这里突然受阻,水位壅高,威胁大堤安全。
东平湖滞洪区就位于黄河下游窄河道上端, 当遇到超过大堤防御标准的特大洪水时,将会按照牺牲局部、保护大局的原则,运用东平湖滞洪区削减洪峰,确保下游安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以来,东平湖曾先后7次于大洪水威胁的关键时刻,分滞黄河洪水,发挥了削峰作用,保证了下游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目前,黄河下游防洪保护区涉及豫、鲁、皖、苏、冀五省,范围12万平方公里,尤其是东平湖以下的济南市、津浦铁路、胜利油田,以及两岸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都非常需要这张“王牌”的保护。东平湖对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地位十分重要。
进入21世纪,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在黄河下游山东段,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与东平湖息息相关。在新的历史时期,东平湖所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自然滞洪首立战功
1946年人民治理黄河以来,东平湖多次分滞黄河洪水,挽狂澜于即倒,保下游以平安,充分显示了其作为“王牌”的巨大威力,为确保黄河伏秋大汛岁岁安澜,立下了赫赫战功。
1949年,是黄河回归故道,东平湖恢复对黄河的自然滞洪作用以后,第二次分滞黄河大洪水。
这一年,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喜庆之年。9月,华夏儿女告别战乱磨难,即将走进一个安定幸福的新社会。正当中华大地在笑声、鲜花与红旗的海洋中欢腾,各族人民用各种形式为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祝福之时,古老的黄河再现桀骜不驯的原始野性,发生了回归故道后的第一次大洪水。
汛期,黄河连续发生7次大洪水,5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洪水持续2个多月。9月14日,花园口站洪峰流量达到12300立方米每秒。两岸滩区普遍漫滩,两堤之间一片汪洋,滚滚浊流携带着秸垛、杂草、树木汹涌奔腾。
黄河大堤上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战旗猎猎,抢险修堤的号子声此起彼伏,40万抗洪大军严密布防,昼夜苦战,水涨堤高。黄河大堤下的各条道路上,由牛马车、小推车、地排车组成的运料队伍排成长蛇阵,一眼望不到头。
黄河梁山段大堤险象环生,滑坡、渗水等各类险情一个接着一个。突然间,一股浊流自背河翻涌而出,大堤发生漏洞险情。就在这时,修防工邹振旭飞身跳入滚滚大河,潜入淹没的堤坡探寻漏洞进水口。一分钟……二分钟……岸上的人们焦急地盯着漩涡飞转的河水。时间一点点过去,再没有看到老邹在河面上出现。“我找到漏洞了……”,正当人们万分担心之时,背河突然传来老邹兴奋的喊声。原来,他被漏洞吸进堤身,神奇地从背河漏洞口冲了出来。
防汛大军顽强地与洪水搏斗着,沿黄人民群众用血汗和生命保卫着黄河大堤。然而,新修复的大堤标准很低,抗御大洪水的能力严重不足。一般堤顶出水1米左右,部分堤段仅出水2-3厘米。平原省贯台险工4道坝相继掉蜇入水,黄河大堤管涌、漏洞接连不断,济南、齐河以下险工大部分水漫坝顶……洪水继续上涨,千里河防全线吃紧,危机重重。
能不能保证大堤不决口,关系到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人民政权的建设和稳定,新中国的治水人面临严峻考验。
在这个关键时刻,东平湖敞开宽广的胸怀,纳入黄河洪水。9月13日晚11时,大洪水如野马、似猛兽,从清河门、阴柳科及北面与黄河联通的各个山口飞扑入湖。汹涌的浊流吞噬民房,卷走牲畜,拔掉古树,一路扫荡,迅速淹没湖区。
为了阻止洪水向外扩展,减少淹没损失,沿湖各级党委、政府组织数万人抢修子埝,加固险工,与洪水搏斗20多个昼夜。然而,终因工程单薄,长期浸水,湖区旧堤防被洪水撕开,洪水迅速向周边扩展,东平、汶上、梁山、南旺等县2000平方公里土地遭受水害。
东平湖分滞洪水后,黄河洪水位陡然下降,下游堤防保住了安全。东平湖地区以自我牺牲为代价,换取了人民治理黄河以来的一次重要安澜,换取了黄河下游地区的平安,换取了国家的稳定与安宁。这时,天安门广场上响起礼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毛泽东主席那浑厚悠长的声音传向世界各地。
试想,在那个洪水滔天、让人心惊胆战的历史瞬间,如果没有东平湖分滞洪水,下游千百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以及城市、乡村,铁路等将遭受难以估量的损失,百废待兴的共和国将遭受重创!
1949年大洪水,既考验了共和国第一代治黄人抗洪抢险的能力,又检验了东平湖这片湖泊承受洪水的能力。正是由于东平湖吸纳分滞了超负荷洪水,才保证了黄河下游的安全。面对洪水频发、被历代称为“心腹之患”的黄河,共和国的决策者认识到了东平湖的关键性地位和不可或缺的作用。
1950年7月,东平湖被正式确定为黄河自然滞洪区。
分级运用凸现威力
东平湖被确定为自然滞洪区以后,为了减少淹没损失,以原运河堤为界,分为第一、第二两个滞洪区,分级运用。1954年,东平湖第一次实施爆破分洪到第二滞洪区。
这年汛期,黄河秦厂站发生6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水11次,其中,超过1万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3次,花园口站最大洪峰流量15000立方米每秒,东平湖附近水位高出1949年0.42米。由于艾山段卡水,洪水滞留以上河段,两岸滩地普遍漫水,千里堤防再度危机。
8月12日晚,黑漆漆的天空不紧不慢地?东平湖腹背受敌。然而,大自然偏偏难如人愿。在黄河发生大洪水的同时,汶河洪水也不期而至。
在这里,不得不向读者交代一下汶河了。汶河是黄河下游最大的支流。它发源于山东旋崮山北麓沂源县境内,自东向西于东平县马口村入东平湖。干流长209公里,流域面积8633平方公里。河源至大汶口为上游,河长119公里;大汶口至东平县戴村坝为中游,称大汶河,河长59公里;戴村坝到马口村为下游,称大清河,河长31公里。汶河通过东平湖区,经陈山口注入黄河。
汶河流域地势东高西低,东宽西窄,像把展开的折扇,来自东部泰、莱山区的洪水从高处的扇面迅速向东平湖汇集。据专家介绍,黄河、汶河同受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气压暖温季风影响,雨季时间基本相同,洪水遭遇几率比较大。而且,有人形容汶河如同一个乖戾的孩子,急躁易怒,暴涨暴落,洪水形成速度特别快,有时候一天可以发生两次洪水,自戴村坝进入东平湖仅用短短的四、五个小时。
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1954年汶河是一个丰水年。8月13日,戴村坝站发生4120立方米每秒洪水。汶河洪水,与8月6日在无控情况下已经进入东平湖第一滞洪区的黄河洪水相遇,在223平方公里的区间汹涌撞击。
湖水位迅速增长到42.97米,超1949年最高洪水位0.72米,湖堤出水仅仅0.2米,二道坡附近150米堤段超出原堤顶0.09米,滑波 、风浪等险情接连不断,湖堤工程岌岌可危。防洪形势严峻,东平湖全线告急,政府迅速调集1万多人连夜抢修加高子埝挡水。
大水又遭连绵雨,第一滞洪区内黄、汶洪水浩浩荡荡,背湖堤脚下是望不到边的白茫茫雨水,东平湖湖堤遭受临背水浸泡,湖面狂风激起巨浪,堤防遭受重创。黄河继续涨水,汶河后续洪水不断,湖堤安危到了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大堤一旦在堤防薄弱的梁山境内溃决,将淹没村庄692个,人口31.459万和土地968650亩;而且,将失去624平方公里的梁山第二滞洪区。
吉普车在泥泞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心急如焚的王卓如副主席,深夜赶到长清修防段。在了解汛情之后,王副主席电告一线指挥部,按照中共山东分局、省政府指令,适时利用东平湖第二滞洪区分洪。
当天深夜,东平县政府组织了300辆大车,县领导带领干部冒雨进入东平湖第二滞洪区,挨家挨户动员群众紧急搬迁。135个村庄,近3万群众一夜撤出。
8月13日7时,随着一声闷雷般的巨响,东平湖第二滞洪区爆破分洪。4米多高的水头迅速倾倒入东平湖第二滞洪区。第二滞洪区群众无一伤亡。
历史证明,1954年运用第二滞洪区分洪的决策是正确及时的。分洪后,一级滞洪区水位降至42.35米, 艾山以下黄河洪水流量降到了8000立方米每秒以下。既实现了东平湖安全运用,又确保了黄河下游防洪安全,东平湖再次显示了“王牌”的威力。
1958年,黄河花园口站发生了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每秒的特大洪水。东平湖滞洪量8亿立方米,削减艾山站洪峰流量2900立方米每秒,削峰20.8%。又一次保证了黄河洪水安全入海,保证了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不受损失。
从自然滞洪到分级运用分洪,是东平湖运用史上的一个跨越。从此,运用原则逐步由自然滞洪区时代的“分得进”,演变为“分得进,守得住,排得出,群众保安全。” 1954年分洪之后,国家通过补偿救济、堵口排水、生产救灾,使滞洪区内群众第二年就恢复了生产。1958年利用第一滞洪区,采取人防战略,既确保了黄河安全,又减少了湖区损失。
“82·8”分洪纪实
1982年,我国再次利用东平湖分滞黄河洪水。
这一年,黄河花园口站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水持续52个小时;8月2日,黄河花园口站出现15300立方米每秒洪峰。东平湖水库上游大河水位一般高于1958年最高洪水位1~2米,滩区全部进水,艾山以下防洪安全面临威胁。
8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黄河再度发生大洪水。
“黄河宁,天下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是第一要务,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黄河度汛安全。东平湖滞洪区这张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的“王牌”,已经进入高层决策者的视线。
对于是否分洪,黄河主管部门及其专家各述其见,意见并不一致。
的确,分洪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分洪可以减缓黄河下游防洪压力,但会给湖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带来巨大损失;不分洪,则下游河防压力重大,一旦大堤决口,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8月3日,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北京召集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和河南省省长戴苏理,山东省省长苏毅然共同研究对策。
“分”与“不分”,一字千钧。提闸分洪无疑是确保下游防洪的万全之策,而受淹的是湖区人民群众。经过慎重研究,他们毅然决定,以中央防总的名义建议运用东平湖老湖分洪,控制艾山流量不超过8000立方米每秒。
为了实施好东平湖老湖分洪,山东省委副书记、副省长、省抗旱防汛指挥部指挥李振,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刘连铭,山东黄河河务局副局长张汝淮,赴东平湖指挥分洪工作。
“不允许死一人”,是党和政府交给分洪指挥部的政治任务。泰安、菏泽两地党政军派出庞大的救援队伍,对分洪区实施两次彻底清湖,挨家挨户动员组织搬迁。解放军官兵封闭所有进湖道路;
有线广播半小时向群众宣传一次,及时发出分洪信号;各个关键部位设立指挥;闸门启动人员24小时坚守岗位;提前削弱闸前围堰;分洪工作在紧张有序的气氛中展开。
分洪的时刻终于到了:
镜头一:8月6日20时10分,东平湖林辛闸前,三颗红色的信号弹冲破漆黑的夜幕,随即响起震耳欲聋三声炮声,一队解放军官兵跑步到达闸前围堰,快速将围堰掘开缺口。
镜头二:8月6日22时6分,林辛进湖闸室内,电机轰鸣,15孔闸门缓缓提起,洪水从闸孔喷涌而出,滚滚浊浪立墙般扑入老湖,水气浩渺,涛声如雷,树倒房歪,临近林辛闸的林辛村刹那间淹没在洪水中。
镜头三:8月6日23时,6声闷雷,十里堡闸前围堰上尘飞土扬,剧烈的炸药将围堰撕开几十米长的口子。
镜头四:8月7日11时10分,山东省委副书记、副省长李振走进十里堡闸。“提闸!”一声令下,10孔闸门咝咝升起,洪水磅礴而出,与林辛闸洪流汇合交融,飞腾着奔向浩渺湖泊。
镜头五:湖堤上,6000多名军人、干部、农民来往穿梭,精心守护着72.6公里的堤防。
镜头六:8月9日19时,林辛、十里堡25孔闸门缓缓落下,切断湖区洪水与黄河的连通,分洪结束。
分洪历时3昼夜,两闸合计分洪流量一般1500~2000立方米每秒,最大流量2400立方米每秒。分洪期间两闸启闭调整31次,分洪总量4亿立方米。分洪后东平湖??430立方米每秒,削减孙口洪峰2670立/span>洪峰流量6110立方米每秒。泺口以下洪水基本没有漫滩,工情平稳,洪水安全流入大海。
牺牲自己保全大局
有人说,“牺牲自己,保全大局是东平湖滞洪区的品格”。事实确实如此。无论是作为天然湖泊滞蓄洪水,还是人工控制吐纳洪水;无论是东平湖综合利用,还是作为东线南水北调工程的蓄水平台,东平湖的位置决定了其在黄河、汶河防洪兴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牺牲局部、保全大局的高尚品格。
东平湖作为确保黄河下游安澜的王牌工程,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多次分滞洪水,库区群众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为建设东平湖水库,湖区儿女携妻带子,拉猪牵牛,撇家舍业,挥泪告别故土,为工程让路。据记载:自1949年东平湖自然分洪,到1960年建设东平湖水库,外迁移民总人数达36万,仅东平湖水库建设就迁出村庄527个。
1949年滞洪,不仅东平湖附近的梁山、东平、汶上、平阴、南旺罹祸洪水灾难,而且附近的郓城、嘉祥、巨野等县也有部分土地被淹没,遭灾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影响耕地约150万亩。
1982年分洪直接经济损失2.7亿元。分洪后,分洪闸口至金山坝间十几公里内的7500亩良田被黄沙掩埋,许多群众失去生产条件,生活贫困。生态环境恶化,风起沙飞,群众房屋内床铺、锅灶上,到处都是沙土,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恶化。
虽然,东平湖新湖区46年没有蓄水,但其作为蓄滞洪工程的性质却一直十分明确。因为时刻准备分滞黄、汶洪水,使得湖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尤其临近老湖堤防的村庄,地下水位高,土地盐碱化、沼泽化严重。
当然,党和政府不会忘记为了大局做出牺牲的湖区人民群众。
1954年10月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民政厅制定的滞洪区补偿办法。对东平湖滞洪区损失的房屋、农作物、冲毁的土地等分别进行了补偿。国家补偿后仍有困难的,给予救济。
东平湖滞洪区的运用原则,在原来只重点强调“分得进”的基础上,也突出强调了 “守得住、排得出、群众保安全”,更加重视了湖区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也是东平湖运用理念的一个重要变化。它为以后加强湖区堤坝建设和防守,为东平湖分洪运用后尽快排水和恢复生产,为确保湖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尽量减少损失,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保证。
1982年分洪后,国家对湖区遭受的损失和遇到的困难,给予了高度重视。自1986年起安排专项资金帮助解决。1990年,国家批复了东平湖水库遗留问题处理规划。山东省人民政府先后两次召集有关市县和黄河水利部门在东平湖召开现场办公会议,认真总结库区移民工作的经验教训。提出在搞好防汛蓄洪的前提下,加速湖区生产建设步伐,走开发性扶贫的路子,以渔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开发,全面发展,提高库区的“造血功能”,使库区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在前进中探索“王牌”的建设之路
东平湖滞洪区工程的建设道路是曲折的。在这一 “王牌”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和喜悦,也有失误的挫折和教训。长期以来,黄河人为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而不断探索、实践,前赴后继,艰苦奋斗,始终不渝,执着追求。
初步构建滞洪区防洪体系
新成立的共和国百废待兴,国民经济元气未复。尽管条件十分艰苦,国家还是十分关注黄河防汛。
1950年7月,黄河防汛总指挥部《关于防汛工作的决定》,明确东平湖为黄河自然滞洪区,作为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的重要措施。
1950年8月17日,黄委会主任王化云来到东平湖。他或健步考察,或驻足沉思,用治水人长远的眼光和睿智的头脑审视着这片美丽诱人的水域,思考谋划着东平湖滞洪区的建设。
1951年5月,经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批准,“同意在中游水库未完成前,在北金堤以南地区、东平湖分别修建滞洪工程,藉以减低洪峰,保障安全。”第二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对东平湖滞洪区进行了第一次系统勘查规划,确定建设半封闭性的滞洪区,实施分级运用,解决遇超量洪水“分得进”和减少淹没损失的问题。
初步规划的滞洪区总蓄水面积943平方公里,其中:一滞洪区223平方公里,二滞洪区720平方公里。之后,分别修复临黄堤、运西堤、运东堤,相继修建东平湖一、二滞洪区防洪体系,初步解决了分滞洪水淹没损失大的问题。
在滞洪区建设过程中,遭遇1954、1957年两次大洪水考验。各级认识到“东平湖在山东黄河防洪上仍然是最薄弱的一环,两个汛期都不断抢险和补修堤防并抢修子埝,这说明湖区的堤防标准过低,不能抵御较大洪水”。为此,山东河务局对东平湖滞洪区进行了第二次工程规划和建设。据《东平湖志》记载,截至1958年,国家投资1137万元,新修加固东平湖各类堤防137公里,土石方总工程量达1272.72万立方米。到1958年汛前,东平湖滞洪区已具有相当规模,初步建成了确保黄河下游安澜的滞洪区防洪体系。
一次难以忘记的挫折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在这部全面、系统、完整的黄河综合规划中,拟在黄河下游干流上筑坝,修建控制性建筑物。
1957年11月,水电部北京勘测设计院在编制海河规划时,提出兴建位山枢纽以及东平湖反调节水库。1958年3月,黄河勘测设计院提出《位山枢纽及临时引水规划意见》,在海河规划基础上对位山枢纽方案进行了修改。
位山枢纽的规划思想是,“本着以兴利为主,以蓄为主, 充分利用黄河水利资源,兴利与除害相结合的方针,综合解决山东黄河的防汛、防凌、灌溉、航运、渔业及工业用水等问题”。工程包括拦河枢纽工程、北岸引黄灌区、东平湖调节水库三大部分。东平湖作为枢纽工程的一部分,扩建为能控制蓄洪的反调节水库。水库设计总库容40亿立方米。其中,调节库容35亿立方米,供给北灌区(包括河北省)及下游泺口、王旺庄灌区4700多万亩农田用水。
东平湖水库由围坝工程、进湖建筑物群、出湖建筑物群三部分组成。通过修建加固围坝工程,将整个东平湖滞洪区用100.6公里的环湖堤防封闭起来,库区总面积632平方公里,设计最高蓄水位46米。同时,规划兴建徐庄、耿山口、十里堡进湖闸等建筑物群,分洪总流量4840立方米每秒;规划兴建陈山口出湖闸等建筑物,设计泄量1200立方米每秒,双向泄水运用。
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修建位山枢纽。在“人定胜天,征服自然”革命精神指引下,枢纽建筑物及其它各项工程陆续开工。沿黄、湖党委、政府集全民之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到这场截断黄河的壮举中,投入力量之巨,工程进度之快,令人惊叹。
让我们翻开历史画卷,再现那个激动人心的场面:
画面一:1958年3月31日,山东省东阿县关山村,艳阳高照,树木葱郁,在响彻云天的锣鼓声中,山东省黄河位山工程局第一任局长王国华走马上任。
画面二:1958年5月1日,通往东阿位山的各条大道上,车流如织,人欢马叫,一群群戴白毛巾的精壮汉??潮水般涌向黄河滩头。位山水利枢纽第一期工程开工,聊城、菏泽、济宁、??
画面三:1958年8月5日,东平湖调节水库围坝工地上,??肩挑车拉,挥汗小跑,妇女老汉前拉后推。围坝工程当年完成。
画面四:1959年11月25日,位山枢纽截流工地上,惊天动地的礼炮、高昂的口号压倒黄河惊涛。巨龙翻腾滚动,600人组成的秸料队,一筐筐泥土投向大河,霎时间,3951立方米的占体压进黄河激流。三声紧促的锣声,庞大的“龙门占”稳稳沉下河底,雄伟的东西坝连在一起。“黄河天险被我们斩断。”截流工地爆发出海啸山崩般的欢呼。一位少妇抱着孩子,骑着毛驴走过截流大坝。
至此,黄河东平湖地区浩大的位山水利枢纽工程大部完成,东平湖自然滞洪区改建成全封闭的平原水库。
尽管,拦河蓄水、引黄灌溉、建闸发电,治服洪水、除害兴利,将这条桀骜不驯的大河紧紧握在手里,造福万代苍生,位山水利枢纽开发规划的主观意愿是好的。但是,由于对大自然规律认识不够,对黄河的规律认识不够,使我们不得不吞下这一苦果。
1960年,位山枢纽工程开始运用后,出现了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枢纽处理洪水的能力偏低。仅能处理花园口17600立方米秒的洪水,超20000立方米每秒洪水威胁回水区安全,不能满足近期防洪的需要。
回水河段淤积严重。枢纽投入运用到1962年底,拦河闸以上的滩地平均抬高了30~40厘米,是整个黄河下游河道升高速度的3倍,降低了排洪能力。
水库周围土坝工程质量低,蓄水后普遍出现渗水、管涌险情,难以保证安全运用。
水库蓄水打乱滨湖地区水循环规律,地下水位明显提高,几十万亩耕地沼泽化、盐碱化。
北岸灌区管理不善,造成了大面积次生盐碱化,粮食产量下降,被迫停灌。
以上问题的出现,是初始没有预料的,也是难以解决的。1962年4月,水电部派出专家组到东平湖调查研究。在专家组提出的意见中,首次提出破除位山枢纽拦河坝,恢复老河道自然滞水的改建方案。
1963年 12月6日,东阿位山河道内传出沉闷的爆炸声,位山拦河坝在轰隆隆的巨响中沉入历史长河,黄河回归老河道。东平湖成为专司黄河防洪功能的平原水库,进入无坝侧向分洪运用时期。
回顾这段历史,颇感兴利除害、造福人民不能单凭主观的热情和胆量,科学的态度、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遵循更加重要。当然,这次挫折也是我们治理开发黄河的一次实践探索,它留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思考和启迪。
滞洪区运用原则及工程建设
在人类探讨并利用自然规律造福人类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失败。但是,这并没有阻止人们实践与探索的脚步。1960年汛期过后,水电部、黄委会和山东河务局对东平湖运用进行了初步总结和新的分析论证。
在专家组对位山枢纽进行现场调研和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水电部提出了《关于黄河位山枢纽工程的意见》,明确了“东平湖水库近期运用以黄河防洪为主,暂不蓄水兴利”的原则。主要任务是控制、调蓄黄河、汶河洪水,使艾山以下窄河道洪峰流量不超过下游河道的防洪能力,近期为10000立方米每秒,水库保证水位44.0米,争取44.5米。既要防御可能发生的特大洪水,还要做好超标准运用的准备。
1962年8月,根据水电部提出的破除位山枢纽拦河坝,恢复老河道自然滞水的改建方案,山东河务局编报了《东平湖水库排水种麦规划》,提出“南水北排、低水南北齐排”的工程兴建规划。规划工程主要有:新建向南四湖泄水的流长河闸,开挖疏浚湖西排水沟,疏浚出湖闸上下游引河,破除和堵复清河门围堰,水库分为新老湖两级运用,堵复二级湖堤以及稻屯洼排水等项目。
1963年11月,国务院批示同意东平湖水库修筑水库隔堤,采用二级运用,继续整修和加固东平湖围坝。水库运用方式改为“有洪蓄洪,无洪生产”,外迁移民陆续返库,新湖区土地逐渐恢复耕种。
从以上各级新的决策可以看出,经过位山枢纽建设和破除这一段波折,东平湖作为滞洪区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得到认定,东平湖的运用原则和方式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尤其令人欣慰的是,国家根据这些新的原则和方式,加大了投入,进行了以下工程建设:
建设了滞洪区分级运用工程。19631965年,在原运西堤和旧临黄堤的基础上修筑起二级湖堤,将东平湖分为老湖、新湖两区,分级运用。
到1976年,相继建成了十里堡、徐庄、 耿山口、林辛、石洼进湖闸,改善了水库控制运用条件,提高了分洪能力, 无坝侧向分洪运用方式基本定型。
进行了堤防加固。对山口隔堤、大湖围坝、二级湖堤等坝体密度不实,土质不好堤段进行抽槽换土。实施了后戗填塘工程、淤临淤背,固坝固脚,使大湖围坝的抗洪强度显著增加,为确保“守得住”奠定了基础。
增建了清河门出湖闸,其与陈山口闸联合运用,出湖泄洪能力达到2500立方米每秒;修建了司垓退水闸等,使“排得出”成为可能。并相继建成张坝口、八里湾引水闸,流长河、码头泄水闸,王台排水闸等。
另外,还建设了造福湖区群众的兴利工程。在新老湖区修建灌溉、排涝涵闸及扬水站等93座;修筑避水房台,湖区公路,进行涝洼地改造,逐步完善湖区生产生活设施,改善返库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这次东平湖水库运用原则和方式的调整以及水库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东平湖滞洪区的防洪工程体系,确立了东平湖确保下游防洪安全的“王牌”地位与作用。
从自然滞洪,到无坝侧向分洪控制运用,东平湖库经历了连续不断的建设和艰苦的探索,终于找到了“分得进,守得住,排得出,群众保安全”的科学运用方略。
到1990年,形成了面积627平方公里,环湖围坝100公里,设计蓄洪水位46米,库容39.79亿立方米,以二级湖堤为界分为新老两个湖区的东平湖滞洪区。形成了8500立方米每秒的设计分洪能力和3500立方米每秒的设计泄水能力,为东平湖水库分滞黄河洪水提供了保障。
打造新世纪的平安湖
进入21世纪,东平湖防汛形势异常严峻,5年内有4年出现超警戒水位,1年超历史最高水位,湖堤全线紧张防守,两次发生重大险情。东平湖人在不畏艰难,顽强拼搏,最终获得抗洪斗争胜利的同时,也发出了采取有力措施,打造新世纪平安湖的呼吁。
“01·8”洪水的考验与反思
2001年8月,泰莱山区连降暴雨,山洪从高山奔流直下,迅猛汇合,携泥裹沙,沿着汶河咆哮着扑汶河形成两次洪峰,入湖洪水近7亿立方米。
笔者目睹了当时??区间的二级湖堤犹如一道薄薄的板墙,向外倾斜着,艰难地承载着连天洪水的压力。没有加高的八里湾段连夜用土哮。
湖堤上,参加防守的军民摩肩擦背,每个人的面孔都绷得紧紧的,在“人在堤在”大红旗帜下不停地巡查。
8月1日,历经580年风雨的古老工程戴村坝中段垮塌。《修复戴村坝碑纪》如是记载:“汶水峰高势猛,大流湍急。8时30分,忽闻河中闷雷巨响,乱石坝段自下而上滑脱,继而墩蛰,溃决130余米。深隐坝基数百年木桩自溃口处鱼跃而出,随洪波急流而下,目击者惊诧而惋惜。之后滚水、玲珑及窦公堤亦遭严重水毁。东平湖管理局举全局之力,奋力抢险,昼夜不息,余坝终以得守。”
8月5日6时,汶河入湖流量达2620立方米每秒,东平湖老湖水位以每小时6厘米的速度迅速上涨;8月7日1时达到44.38米,超历史最高洪水位0.66米。老湖水位连续14小时保持44.38米的高水位, 44米以上水位持续118小时。入湖河道堤防发生严重渗水险情,险工控导多处根石走失,8座涵闸漏水,东平湖全线吃紧。沿湖泰安、济宁两市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廖义伟连夜赶赴东平湖抢险一线。山东河务局领导自始至终坚守第一线指挥。山东黄河专家组、督察组沿线巡视,指导抢险。东平湖千名职工和沿湖上万名干部群众,部队官兵全力以赴投入抗洪斗争。
从7月31日洪水超警戒水位后,陈山口、清河门出湖闸即开始向黄河泄洪。但是,由于出湖河道淤积严重,排洪不畅,老湖水位继续上升,防洪压力愈来愈大。
260余名解放军官兵和黄河职工紧急疏浚出湖河道,他们采取挖掘机开挖、爆破、高压水枪冲刷、吸泥船绞吸、闸上清障等多种方法,克服困难,连续奋战,千方百计加大出湖引河泄水能力,缓解防守压力。
8月7日下午3时,湖面突起十级北风,5米高的巨浪一次次地扑向二级湖堤堤顶,临湖堤身被淘涮1米多深,飞腾过堤顶的洪水在背湖堤肩冲出密密麻麻的水沟,东平湖二级湖堤几欲决口。其时,老湖洪水位高出二级湖堤外新湖地面4米多,一旦决口,东平湖新湖20多万群众将遭受灭顶之灾。
在这紧急关头,广大群众和抢险队员火速赶到现场,投入了抗洪抢险的殊死搏斗。狂风吹得人们直不起身子,巨浪打得人们睁不开眼睛,他们一次次被刮倒,又一次次顽强地爬起来。手划破了,脚砸伤了,殷红的鲜血浸透了白色衬衣……经过3个多小时的顽强拼搏,终于战胜了风浪,制止了险情。
回顾“01·8”洪水,黄河人至今心有余悸。当时,大清河北堤管涌险情不断发生,渗水长度占堤防总长度的66%;大清河上的南城子、大牛村控导,武家漫、鲁祖屯、古台寺险工多处出险。八里湾段临湖石护坡坍塌30余米,湖堤淘涮一米多深。湖堤一旦决口,将给沿湖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
进一步思考,倘若此时黄河同样发生大洪水,黄、汶洪水相遇,那抢险的局面及其后果,真的令人难以设想。
针对“0·18”洪水暴露出来的问题,东平湖管理局展开了调查研究,提出了东平湖滞洪区防洪工程,分洪控制运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经过上级批准,事关东平湖安危的五大应急度汛工程相继开工。
疏浚河道畅通北排流路
全长5.5公里的北排河道,是东平湖退水入黄的唯一通道。因黄河水倒灌淤积,河道过流断面缩窄,泄洪流量只剩670立方米每秒。排水不畅导致湖水位持高不下,大清河、东平湖频繁出现险情。
2002年,疏浚北排河道被列为应急度汛工程。
工程需要开挖滩地1060亩,清除树株5.3万棵。而工程所在的斑鸠店镇、旧县乡是有名的大蒜之乡,人多地少,寸土如金,地方关系复杂,迁占赔偿工作困难重重。
东平县政府一名副县长常驻工地。抽调6名干警在工地设立了值班室,土管、交通等部门一线办公,急事急办,以最快的效率完成各类行政审批程序。工程范围内的两个乡镇主要负责人带着宣传车巡回宣传,不厌其烦地做工作,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提前15天完成了树株清除任务。正式赔偿标准下达后,仅用一星期就完成了迁占赔偿任务。
5月11日,工程正式开工。总工程量156万立方米,而有效施工时间却只有38 天。为此,东平湖管理局倒排工期,科学安排,组织300多台套大型机械设备投入施工,河道内挖泥,陆地上掘土,水陆并进,同时施工,全面推进。
全体施工人员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叫响“应急工程采取应急措施,黄河职工发扬黄河精神”的战斗口号,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在三十多度的高温下挥汗如雨,鏖战出湖河道。6月28日,提前2天完成主体工程,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
这次疏浚,使出湖河道深度增加了2米左右,宽度由不足100米拓展到170米到300多米,为当年安全度汛及以后东平湖泄洪奠定了基础。
2003年,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决定,修建了出湖河道庞口防倒灌闸,初步解决了困扰东平湖几十年的河道倒灌淤积问题。
河道疏浚工程,使东平湖洪水北排入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2004年入汛后,汶河流域多次降雨, 7月31日21时戴村坝站最大流量达1980立方米每秒, 8月2日14时,东平湖老湖水位达43.43米。当天,开启庞口防倒灌闸排洪。闸上下水位差0.84米,向黄河泄洪2亿立方米,保证了湖区安全。
古老戴村坝“修旧如旧”
“川有都江堰,鲁有戴村坝”,戴村坝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个杰作。《修复戴村坝纪》如此描述:“明代宋礼纳白英策筑戴村坝,巧借天地之力,妙分汶水济运,畅通漕运,维系明清两朝命脉,功惠显著。坝逾六百载,历朝改修加固,清末成此规模。今济运功能不再,而固槽拦沙、缓流杀势之功尚存。坝临彩山,横卧清汶,有北方都江堰之美誉。”
修复戴村坝既是东平湖防洪的需要,也是新时代治水人对古代水利工程的一种负责精神。2001年汛后,山东河务局、东平湖管理局组织专家对修复戴村坝工程进行了反复论证,研究制定修复方案,按照“恢复旧貌”的总体原则,加固堵复缺口,保持古代工程完整性,并对戴村坝工程中的滚水坝、玲珑坝、窦公堤、灰土坝和南北引堤进行了必要的加固处理。
修复工程分两步实施,汛前按照“以口门度汛,保证工程水毁情况不加重”的原则,对冲决的乱石坝两侧进行裹护,上游修做防渗墙,对坍塌部分进行修复和水泥灌浆加固,对玲珑坝采取铅丝笼和砌石的方式修做防护设施,下游修筑导流墙及防冲设施。2003年汛后完成全部修复工作。
戴村坝“修旧如旧”难度很大。原坝是全桩型土坝,历代又有几次??三位一体的完整的水利调节工程。长400余米的主石坝虽连为一体,但自北向南玲珑坝、乱石坝、滚水坝高度各异,古调汶济运的。既要保持古水利工程的原貌,不破坏原工程结构,又要增强防冲御洪强度,继续保持拦沙缓流的作用,尤其汶河底岩石层分布??更加大了施工难度。
为使这一古老工程再现昔日风采,东平湖人引进现代工艺,采用了定喷、旋喷等十几种工艺,调集钻机、空压机、高压喷射车十几种施工机械同步施工。
一期工程施工紧张时期正值六月酷暑,工地上一棵遮荫的树都没有,密集的砂石经过烈日暴晒辐射出滚滚热浪,施工人员上下炙烤,气温常常在四十五、六度,砼浇筑仓内温度高达六十多度。在如此热浪包围下,施工人员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工地上,机器轰鸣、车水马龙、弧光闪烁,大家只有一个念头,只争朝夕,大干快上,一定要在汶河来水前完成应急工程施工任务。
他们脸晒黑了,人累瘦了,已经记不清身上晒脱了几层皮。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施工,终于按时完成了汛前计划任务,为全面修复戴村坝打下了基础。
2003年8月,戴村坝修复工程竣工。《修复戴村坝纪》这样记载了这项“修旧如旧”的工程:“外砌条石,内裹浆砌石,上游高压定喷防渗墙以断坝体渗水,下游增修消力池以杀水势,固基防冲。滚水、玲珑坝体水泥灌浆加固,余与乱石坝同。灰土坝下游增设消力池,窦公堤上游增修浆砌石挡墙稳固。南北裹头、南引堤、北导流堤均加固整修。今水利名坝修复原貌,戴坝虎啸奇景重现,蔚为壮观,坝安湖宁,深感欣慰。念古人身处岩穴而心在天下,行在一时而及万世之功德,令我后人敬仰。事水利而责任重大,岂敢懈怠。”
再次完善工程体系
改建八里湾闸是黄委完善东平湖工程体系的重大决策。老八里湾闸是两孔的钢筋混凝土箱式小涵洞,始建于1965年,仅能满足向梁济运河补水和新湖区引湖灌溉。二级湖堤加高到46米设防标准后,这个小闸设防水位仅为44.5米。“01.8”洪水中,这里发生重大险情,二级湖堤几乎溃决。
2002年底,八里湾闸动工改建。2003年6月7日,完成闸门吊装,达到度汛要求。改建后的八里湾闸为7孔开敞式结构,过流能力450立方米每秒。为照顾新湖区农业灌溉,将其中一孔设计为低孔灌溉引水流量25立方米每秒,排涝流量18.82立方米每秒。改建的八里湾闸不仅消除了二级湖堤上的隐患,而且为东平湖老湖区洪水南排提供了条件。
2003年,黄委投资2000多万元对大清河北堤不足防洪标准的14.6公里堤段进行加固加高。工程3月24日开工,历时69天,征用土地1200亩,拆迁民房1500多平方米,完成土方53.90万立方米。
另外,放淤固堤、截渗墙、险工改建等12大项45个单项工程,在新世纪初相继开工建设。完成了2001年东平湖水毁项目修复、二级湖堤石护坡修复、戴村坝南引堤加固等多项岁修项目建设,东平湖防洪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
又一次为“王牌”把脉
为了使东平湖这一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的“王牌”更好地发挥作用,系统内外、黄河上下的专家学者,以及各级行政领导对东平湖诸多问题一次次提出意见和建议。
2005年11月23日,东平湖又一次迎来为之把脉的黄委科技专家。经过实地查勘和深入的分析研究,他们提出了四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扩建庞口闸,确保“排得出”
2004年汛期,大汶河来水25.7亿多立方米,在黄河水位低、没有顶托的情况下,庞口防倒灌闸最大泄洪流量仅650立方米每秒。虽然已经超过了它的设计泄流能力,但还是明显暴露了它的卡口缺陷,与已经开挖疏浚后的出湖河道过流能力不相匹配。各位专家学者一致呼吁,应尽快扩建庞口闸,解决泄洪流量低,确保东平湖洪水“排得出”。
――加固二级湖堤,确保堤防安全
按照东平湖围坝标准加固二级湖堤,提高石护坡强度。这一提议得到黄委的高度重视,李国英主任在2006年全河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已经将其列入“十一五”时期重点工作。
――打通南排通道,给洪水再辟出路
开辟东平湖老湖洪水紧急泄水通道,南排进南四湖的问题早有动议。20世纪80年代,黄委以及山东河务局就对新湖区运用后紧急南排问题进行了研讨,并于1989年在东平湖最南端的湖堤上修建了司垓退水闸。“01·8”汶河洪水后,老湖洪水紧急南排问题又引起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关注。2003年改建了原八里湾闸,设计流量450立方米每秒,老湖洪水可借流长河穿越新湖区连通司垓闸,这给东平湖老湖洪水紧急南排提供了可能。
――金山坝,一个总要解决的问题
金山坝始建于60年代,是当地群众为围湖造田而自发修建的民堰,历经多年整修加固,现已成为一条规模宏大的挡水大坝,虽经多次大水摧残而未垮。
金山坝已经成为一项争议工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意见:
金山坝是违法工程。它将东平湖老湖削去41平方公里的面积,严重影响了东平湖滞蓄黄汶洪水。
金山坝是要力保的工程。金山坝挡住东平湖老湖洪水,可以保护西面220国道,3.28万人口和4.16万亩土地。“01·8”大水,当地政府调集群众及部队十几万人次投入护坝抢险。
将金山坝改建为具有分水、挡洪双重功能的建筑物。修建控制闸,或预设爆破口门,一旦需要,按计划实施爆破,以满足黄河向老湖分洪的需要。
金山坝的实质是金山坝以西3万群众安置问题。动迁群众,合理解决金山坝问题。
各家意见不一。问题终有一天会得到科学合理的解决。
解决难题靠智慧,社会和谐靠发展。东平湖这片美丽的水域蕴藏着生机,东平湖这一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的“王牌”将更加完善,东平湖在新世纪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张光义 张玉国)
编辑: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