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自为、自证

三葉草
创建于07-12
阅读 176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编者】本篇重点讲了,自理论学习至自知、自为、自证的过程,阐述了主动运用意识及由学而知、以理作意的意义和效应。标题为编者所注,原文保持,若有不当,欢迎批评指正!

      衷心感谢,把讲话整理为文字且分享给大家的学长们。

    理论学习与自知、自为、自证

一、学习意元体理论

      在学了意元体理论并被指明意元体之性用之后,自我就到了“自知”层次。按照自我的规律认知处理事物时,则到了“自为”层次。当已体认到并能长时保留其这一境界时则称“自证”层次。若能进一步在行动中发挥自证自我的体性用德则属自由自我层次了,此则归于完满或称圆满,然后混意形神,方得真我层次。

      这里称述之自我意识与生命的统一,与传统文化之专讲心性有别,因而更实际而无空泛之弊。

 意中之念有念身、念受、念心、念法之别。此“四念处扬弃之,则可为专一之念的内容。

      禅和开悟得意元体之相用由于难査其变,故谓无生灭方所,谓此为解脱离生死。殊不知意元体有其自身之生灭规律。又鉴于悟后意元体可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而谓之“一切唯心”。

二、主动运用意识

      主动运用意识(包括内向与净意--思虑符合练功之混元整体理论要求)至念一。而后安心于頞中,以觉察意元体觉知之而“立神室”。

      1、进而体认其体性而达认知阶段。

      2、进而自知自主其用

      3、进而至知映知映动应知应动真象,从而扩大“自我”之范围(由主体融入客体)。

      4、再进化混化形身

     对意元体之认知有“证量感化”、圣理量教化、比附点化权巧方便、指示之法化、良知灵觉修化等。

      得认体性信心俱生自明了,方是真境,否则仅影而已。

      修者:理解→认识(体认)→熟悉→得(体像)→留→用→圆满(升华)→明→混化→通灵

三、由学而知、冀默契之

      由学而知是对其理的知解,若确系真理应诚信之,并以理作意冀默契之,一旦体认到其真实状态,则存此实像,此存与前之存理之意有质的不同,前者空无着落,后者是真实感受到的真实存在,由此证理之正确,至此则称证得前此之体(认)得需师印证,而初之知得需自己实践体认自证

      意元体之天赋有清浊明暗之别,故其体用德亦非人人皆同,此其不同是在意元体层次的差异,若对其它层次物质言(除原始混元气),意元体之体性用德的特殊性仍具,否则不可称作意元体也。有异是就人群而言,特质是就其自身而言。尽管如此,鉴于意元体有其主动性选择性,若能主动勤苦长期涵养陶冶则又可向着清、明进展,此正是意元体理论与古之心性论的细微不同

      心念之起时,该事之几微,属研之事,继起之体用,属圜之事。瞭知此内蕴,属知解范畴,其内景体认到,属证得范畴,使其内景不即不离,属操存范畴。

      此乃传统文化的太极道通之精蕴,于修炼之事至关重要,乃养生技击“进乎道”之贯关键点,这就是在学习中知解(从理上开窍),在练功中体认(从身心入手),在生活中操存

    “治病以符,符朱墨耳,岂能自灵,其所以灵者,我之真气也。故曰:符无正形,以炁为灵。知此说则物物可以寓炁,泥丸蓑草,亦可济人。”

              ---《清微元降大法》

    “守真一于天谷,气入玄元,即达本来天真。”(肖庭芝《金丹问答》)

    “上田乃元神所居之宫,惟人不能开此关被尸虫居之,生死轮回无有了期。若能握元神栖于本宫,则尸虫自灭,真息自定,所谓一窍开百窍齐开大关通百骸尽通,则天真降灵不神之神所以神也。”

           ---同上,肖庭芝《金丹问答》

 

寻秦记客栈(兵马俑景区店)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陕鼓路山任村东区5排8号
阅读 176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